邴格格
最開始給這一篇起的題目叫作《如何減輕浪費時間后的負罪感》,而且是在我想著要寫作業(yè)卻一整天沒動幾筆之后寫下的。因為我發(fā)現(xiàn)好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學習,而是覺得自己浪費的時間已經(jīng)太多,再努力似乎無益,反而會提醒自己曾經(jīng)浪費了多少時間,所以遲遲不肯開始,最終進入無限拖延的惡性循環(huán)。
最近一直在睡覺,是明知道這大把的時間應該用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或者把待辦事項處理掉,但仍然選擇了睡覺,直到不得不做的時候才掙扎著完成,發(fā)現(xiàn)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我在開始之前就給自己設(shè)了障。這種心理狀態(tài)和高三時差不多——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不會的東西,就懊悔過去沒有好好學習,覺得現(xiàn)在努力比別人都晚一步來不及了,于是聽天由命。其實哪里就會來不及呢?和快馬加鞭彌補過去的疏漏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拋掉過去的影響,立刻開始。
我之前還有一個毛病,如果一件正事沒做完就沒心思去做第二件正事,總擔心會分散精力。結(jié)果就是,眼前的問題沒解決,遠方的困難不想解,只好先什么也不做,玩玩手機發(fā)發(fā)呆,精力還是被白白消耗掉了,而且會增強自己一事無成的負罪感和挫敗感。這就和湊個整點再睡覺是一樣的,事實上并沒有那么多剛好湊整點的消遣,只會讓人不停地等待下一個“整點”。
想要拋下“整點”的儀式感,首先可以從比較快速就能做完的事情做起。如果說是因為解一道數(shù)學大題找不到思路,而中途跑去玩手機的,那么就不要繼續(xù)想著眼前這道難題了,而是先做一篇英語短文,或先寫一下擅長的科目,給自己找到學習的感覺。如果是背單詞課文頭昏腦漲,已經(jīng)過目即忘不進腦子了,那就換一個可以通過動筆強制自己專注的事情做,哪怕是做點摘抄這樣輕松的事情,也比一學不進去就想換個渠道發(fā)泄消遣一下要好。千萬不能學一會兒玩一會兒,自以為是在休息,但在不停的狀態(tài)之間來回切換,就像頻繁地開關(guān)電燈一樣,損耗比長亮著更大。
有些人(比如我)在解決諸如“今天完成一套模擬卷”之類的嚴峻問題之前,會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設(shè)。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練字,一旦學不下去了的時候就練字,工工整整地寫一頁古詩文默寫填空,或是描一張英語作文的字帖。這種事有一件好處是,都不太需要動腦子,所以也是對自己已經(jīng)燒熱了的CPU變相的休息。
我們可以學得很慢,但不能因為慢或時間太少就停滯不前。當然,還記得之前說到的一個理論嗎?我們做一件事的時間往往比想象或計劃中長一點,所以哪怕你認為自己只是短暫地學一會兒,實際上也可能學了很久了!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