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慶,王 光,王建喜,趙 坤,王倩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710 部隊醫(yī)院,山西 岢嵐 036301)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的主要術式之一。進行該手術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其機體的代償能力差,常合并有多種并發(fā)癥,對手術麻醉的要求較高。臨床上常對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羅哌卡因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物,可根據(jù)具體的臨床需要配置成不同比重的藥液。本文主要是探討使用輕比重的羅哌卡因?qū)M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60 歲以上患者經(jīng)L3~4間隙實施單側(cè)腰麻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8 年4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710 部隊醫(yī)院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83例60 歲以上患者。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病情被確診為股骨頭壞死或股骨頸骨折,具有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指征。2)擇期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3)年齡>60 歲。4)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1)存在進行麻醉的禁忌證。2)患有菌血癥、存在凝血功能異?;蜓萘康汀?)發(fā)生穿刺部位感染。4)患有瓣膜狹窄。5)患有高血壓、心動過緩或顱內(nèi)高壓。6)患有膿毒癥、進行性或退化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7)患有嚴重的低血壓。8)存在認知功能障礙。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0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62 ~73 歲,平均年齡為(67.69±2.47)歲;其體質(zhì)量為53 ~72 kg,平均體質(zhì)量為(62.57±4.43)kg。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8 例,女14 例;其年齡為61 ~75 歲,平均年齡為(68.01±2.56)歲;其體質(zhì)量為52 ~74 kg,平均體質(zhì)量為(63.17±4.52)kg。使用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制定的相關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和麻醉危險性進行分級。對照組患者中ASA 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14 例,為Ⅱ級的患者有27 例。觀察組患者中ASA 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有13 例,為Ⅱ級的患者有2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兩組患者均建立靜脈通道,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麻醉前為兩組患者均靜脈注射250 mL 的復方林格液。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輕比重的羅哌卡因經(jīng)L3~4間隙進行單側(cè)腰麻,方法是:使用適量的注射用鹽酸羅哌卡因和濃度為0.9% 的氯化鈉注射液配制成濃度為0.15% 的羅哌卡因注射液。使用腰穿針在患者的L3~4間隙進行穿刺,使腰穿針到達蛛網(wǎng)膜下腔,腰穿針的開口朝向患側(cè)。使用腰穿針以0.2 mL/s 的速度為患者注入5 mL 配置好的羅哌卡因注射液。根據(jù)阻滯平面調(diào)節(jié)手術臺的角度,保持阻滯平面為T10~12。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比重的羅哌卡因經(jīng)L3~4間隙進行硬膜外麻醉,方法是:使用適量的注射用鹽酸羅哌卡因和濃度為0.9% 的氯化鈉注射液配制成濃度為0.38% 的羅哌卡因注射液。使用硬膜外穿刺針在患者的L3~4間隙進行穿刺,使硬膜外穿刺針到達硬膜外腔。向頭端留置導管,經(jīng)導管注入3 mL 配置好的羅哌卡因注射液。術中經(jīng)導管間斷追加5 ~10 mL配置好的羅哌卡因注射液,保持阻滯平面為T10~12。本次研究中所用的注射用鹽酸羅哌卡因均由山東科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50324。
1)觀察兩組患者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麻醉維持的時間、運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及感覺功能恢復的時間。2)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及麻醉后15 min,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及收縮壓。3)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麻醉后,觀察組患者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及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麻醉后,兩組患者麻醉維持的時間、運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及感覺功能恢復的時間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相關指標(± s)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相關指標(± s)
組別 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min)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s)麻醉維持的時間(min) 運動功能恢復的時間(min)感覺功能恢復的時間(min)觀察組(n=42) 5.38±1.25 51.34±5.42 93.25±10.82 123.86±10.38 183.56±13.84對照組(n=41) 16.42±3.77 102.38±9.45 91.18±11.04 121.85±10.95 180.25±13.49 t 值 17.994 30.274 0.863 0.858 1.103 P 值 <0.001 <0.001 0.391 0.393 0.273
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及收縮壓相比,P>0.05。麻醉后10 min 及麻醉后15 min,觀察組患者的舒張壓及收縮壓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及收縮壓(mmHg,± s )
表2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的舒張壓及收縮壓(mmHg,± s )
指標 組別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麻醉后10 min 麻醉后15 min舒張壓觀察組(n=42) 75.26±8.33 73.61±8.54 74.03±8.19 70.16±7.23對照組(n=41) 74.72±8.06 70.85±8.03 67.23±7.43 61.42±6.59 t 值 0.300 1.516 3.959 5.752 P 值 0.765 0.133 <0.001 <0.001收縮壓觀察組(n=42) 140.69±10.35 138.64±10.26 136.98±9.58 137.59±8.42對照組(n=41) 138.66±11.02 137.59±10.42 127.06±11.52 126.42±8.09 t 值 0.893 0.463 4.270 6.161 P 值 0.374 0.645 <0.001 <0.001
麻醉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 例患者發(fā)生低血壓,有2例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有1 例患者發(fā)生寒戰(zhàn),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9.52%(4/42);對照組患者中有3 例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有3 例患者發(fā)生低血壓,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14.63%(6/41)。麻醉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χ2=0.143,P=0.706。
老年患者各個組織的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其多個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心血管的儲備功能降低,對手術及麻醉的耐受性差。老年患者在受到麻醉藥物及手術操作的刺激后,其血流動力學指標會發(fā)生波動,從而增加其進行手術及麻醉的風險[1]。因此,對老年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時,應為其選用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及刺激性小的麻醉方案。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的局部麻醉藥,其心臟毒性小,擴張血管的作用弱,脂溶性低。使用該藥為老年患者進行手術麻醉的安全性較高[2]。區(qū)域阻滯麻醉是對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術中麻醉的常用麻醉方式之一。相關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區(qū)域阻滯麻醉可獲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術后住院的時間較短[3]。腰麻是臨床上常用的區(qū)域阻滯麻醉方法之一。老年患者各個器官的儲備功能及代償功能均較差,為其使用大劑量的局部麻醉藥會導致其心動過緩、血壓降低。與實施傳統(tǒng)的雙側(cè)腰麻相比,為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單側(cè)腰麻可防止麻醉藥物擴散至非手術側(cè),更好地維持其心血管功能的穩(wěn)定性。在進行單側(cè)腰麻時,腰穿針的開口朝向患側(cè),注射麻醉藥物的速度較慢[4]。相關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使用重比重的羅哌卡因?qū)M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單側(cè)腰麻,其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穩(wěn)定性更高,但對其體位的要求較高。使用輕比重的羅哌卡因?qū)M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單側(cè)腰麻對其體位的要求較低,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廣[5-6]。萬侖等[7]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在L3~4間隙對進行髖部手術的老年患者實施穿刺操作簡單,對其血流動力學指標造成的影響較小。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使用輕比重的羅哌卡因?qū)M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60 歲以上患者經(jīng)L3~4間隙實施單側(cè)腰麻可快速獲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穩(wěn)定其術中的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