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媛 呂 琳 呂孝朋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癌癥,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shù)、化學療法和靶向阻斷療法為主[1]。調(diào)強放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一種3D放射療法,依靠計算機控制功能來最大程度地增加對計劃治療量的輻射傳輸,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目標外部正常組織的輻射。近期研究顯示同期放化療能夠明顯抑制腫瘤發(fā)展,且可能不對凝血系統(tǒng)和免疫功能造成傷害[2]。本研究擬在ⅡB~ⅢB期食管癌患者中應用IMRT聯(lián)合化療,分析其臨床效果及對血清指標的影響,詳述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將符合標準的80例納入研究。納入標準:符合食管癌診斷標準;TNM ⅡB~ⅢB期;化療和放療耐受;治療期間病情無迅速進展或死亡;非腫瘤復發(fā);無其他臟器功能減退;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實際治療情況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2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在本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下完成。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行IMRT治療,使用CT在患者自由呼吸狀態(tài)下對患處進行掃描定位,根據(jù)CT結(jié)果在需照射部位畫出逐層靶區(qū),包括臨床靶體積(clinical tumor volume,CTV)、總腫瘤體積(gross tumor volume,GTV)和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umor volume,PTV)。使用Varian Trilogy采用圖像引導系統(tǒng)(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和容積調(diào)強(Rapid Acr)技術(shù)實施IMRT,處方劑量CTVnd 60.2 Gy/28 fx,PTV 50.4 Gy/28 fx。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步化療,采用紫杉醇+卡鉑化療方案。紫杉醇(IV)每周50 mg/m2,靜脈滴注前給予患者地塞米松(5 mg)和苯海拉明(50 mg),卡鉑 AUC2給予,每周1次,共6周。IMRT同步化療結(jié)束后,采用紫杉醇(175 mg/m2)+卡鉑(AUC5)鞏固2個周期,每3周1次。
使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對調(diào)強放療同步化療療效進行評估,CR表示目標病灶消失,PR表示目標病灶縮小≥30%,SD表示病灶縮小<30%或增加<20%,PD表示病灶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
另外在評價CR后4周需穿刺或活檢確認病灶情況。
收集患者清晨外周靜脈血,低溫離心后取上清保存待測。血清細胞角蛋白19(CYFRA21-1)、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糖類抗原CA242檢測均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全部操作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書步驟完成。
腫瘤組織增殖細胞活性,將冷凍的腫瘤樣本使用酶處理后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中S+G2+M期腫瘤增殖指數(shù)以PI表示,S期細胞比率以SPF(S-phase fraction)表示,腫瘤細胞DNA指數(shù)以DI(DNA index)表示。SPF(%)=[S/(G0/1+S+G2M)]×100%。
用SPSS 16.0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統(tǒng)計結(jié)果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采用One-Way ANOVA進行分析比較。所有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例數(shù)(%)表示,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或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進行分析比較。如無特殊說明,顯著性水準α=0.05,所有P值均表示雙側(cè)概率。
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CR+PR)29例,占53.70%,研究組總有效40例,占85.10%,研究組臨床RECIST分布明顯異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明顯更高(χ2=13.949,P=0.003)。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例,%)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CYFRA21-1、TK1和CA242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CYFRA21-1、TK1和CA242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00),且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P=0.000)。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CYFRA21-1、TK1和CA242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PI、DI和SPF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PI、DI和SPF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其中研究組下降更為明顯(P<0.02)。見表4。
表4 2組患者腫瘤組織增殖細胞活性比較
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或來院復查的機會進行隨診,全部患者均接受隨診,隨診結(jié)束時間為2020年10月,中位隨診時間為17.3個月(9.9~30.1個月)。對照組局部復發(fā)率更高(P=0.042),2組遠端轉(zhuǎn)移和生存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隨診情況(例,%)
在本研究中,全部患者接受IMRT的治療。我們通過CT檢查患處以確定CTV和PTV,其后使用不同劑量治療。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病灶縮小且腫瘤細胞總數(shù)明顯減少,說明IMRT能夠控制食管癌患者病情發(fā)展。這是因為包括IMRT在內(nèi)的放射療法會破壞DNA,阻止癌細胞分裂和生長,從而減慢或阻止腫瘤的生長[3]。在研究組中我們同步采用紫杉醇+卡鉑方案給予化療,與僅接受IMRT的對照組相比接受同步放化療的患者RECIST分布結(jié)果明顯更優(yōu),這說明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效果更好。我們對比了2組患者的隨診情況,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局部復發(fā)率更高,這說明同步放化療對食管癌局部復發(fā)的控制更好。
CYFRA21-1是一種細胞角蛋白的片段,在細胞凋亡時產(chǎn)生的細胞碎片進入血液[4]。普通情況下細胞凋亡穩(wěn)定在低水平,因而血清CYFRA21-1處于低水平。但上皮細胞異常增生時,血清CYFRA21-1水平則會明顯上升。TK1是線粒體胸腺激酶的同工酶,與DNA合成、細胞增殖密切相關[5]。CA242是一種糖類抗原,被證實在腫瘤組織中水平異常[6]。在本研究中,我們對比了2組治療前后上述三指標的水平變化,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CYFRA21-1、TK1和CA242水平均明顯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更為明顯。這說明在研究組患者體內(nèi)病變細胞異常增殖現(xiàn)象明顯被控制,或說明腫瘤細胞增殖受明顯控制。為了驗證腫瘤增殖細胞活性,我們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了腫瘤組織DNA指數(shù)和細胞增殖指數(shù),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同步治療組DNA指數(shù)和細胞增殖指數(shù)下降更為明顯,這說明IMRT聯(lián)合化療能夠更明顯抑制腫瘤組織異常增殖。大量文獻證實,惡性腫瘤細胞DNA含量較癌旁正常組織明顯偏高,且多為非整倍體,與本文研究結(jié)果吻合[7-8]。
本研究因時間限制,隨診時間較短,無法比較2種治療方法對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響,因此在下一步的實驗中,我們將繼續(xù)進行隨診,以收集患者后續(xù)數(shù)據(jù)。綜上所述,調(diào)強放療同步化療治療食管癌臨床療效顯著,能明顯降低血清CYFRA21-1、TK1和CA242水平,且近期局部復發(fā)率更低,值得臨床非手術(shù)患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