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世界文化遺產武夷山茶園。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壩,可能會淹沒尼羅河谷里的珍貴古跡,比如阿布辛貝神殿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于是,196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了“努比亞行動計劃”,阿布辛貝神殿和菲萊神殿等古跡被仔細地拆開分解,然后運到高地,再一塊塊地重新組裝起來。這個保護行動共耗資8000萬美元,其中有4000萬美元是由50多個國家集資的。這次行動被認為非常成功,并且促進了其他類似的保護行動,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之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起草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協(xié)定。
1973年,美國最先加入公約組織。197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召開會議,評審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世界自然遺產包括:地質和生物結構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生態(tài)區(qū)和天然名勝。
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共同保護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中國于1985年正式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截至2021年7月,中國已有56項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文化遺產38項(其中包含世界文化景觀5項)。
我國是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目前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數量、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這一成果的取得,與我國對遺產事業(yè)高度重視和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的科學部署密不可分。
中國所擁有的每一項世界遺產及預備清單中的項目,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特殊的集體記憶,代表著中華民族取得的各項歷史成就,如今都已成為被國際普遍認可的意象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
2021年7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梅希蒂爾德·羅斯勒說:“中國在保護國家和地方遺產方面取得了進步,大量自然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幫助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qū)保護世界遺產方面,中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彼€說:“2004年,我曾參與在中國蘇州舉辦的世界遺產大會的籌備工作。時隔多年,我目睹了中國在保護國家和地方遺產、參與完善世界遺產方面取得的進步。中國大量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國文化遺產遍布華夏大地,區(qū)域性自然地理的巨大差異和多民族文化的豐富構成,使得我國的文化遺產表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性,從而對保護實踐提出了差異化、多樣性的要求。同時,快速的工業(yè)化、城市化也對遺產的保護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新命題。
在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具有國家戰(zhàn)略地位。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遵循世界遺產保護發(fā)展的理念精神與工作框架,在遺產保護制度建設、遺產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利用、文化空間與文化生態(tài)整體性保護等方面探索出多樣化路徑,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語境的遺產保護道路,為全球遺產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經驗與重要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一片浩渺的“綠色海洋”映入眼簾。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譽的武夷山在經過大力保護之后,一度難覓蹤跡的黃腹角雉、眼鏡蛇、黑熊、穿山甲,而今不時出現(xiàn)在巡護鏡頭里。
2016年,武夷山被列入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探索共商共管共建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
中國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大力推動世界遺產保護事業(yè)發(fā)展,為世界遺產保護事業(yè)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武夷山正可以說是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國拓展了世界遺產保護的理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乃至全球世界遺產保護事業(yè)的思想庫。用法律和制度構建起世界遺產保護網,建立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監(jiān)測和研究工作體系,實現(xiàn)對遺產地的科學規(guī)劃和有效監(jiān)管。同時,充分利用專業(yè)機構力量和新技術,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更多、更好的實施路徑和方式方法。
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保護管理體系。實施故宮、長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布達拉宮、大足石刻等一批重大的文物保護工程,充分注重科技手段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借助多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保護研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和理論實踐同步發(fā)展。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九色鹿壁畫。
純粹的自然遺產展現(xiàn)了中國豐富多樣的地質地貌和壯麗河川。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梵凈山等為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提供了絕佳的生存環(huán)境;九寨溝、武陵源等是舉世罕見的天然名勝奇觀;南方地區(qū)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見證了中國地質發(fā)育與演化的歷程,以此形成多樣的罕見地貌。至于混合遺產,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的黃山,以“秀山、奇峰、幽谷、險壑”享譽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現(xiàn)出中國特殊和豐富的地質環(huán)境及生物資源,并且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信念等,蘊藏著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在歷史悠久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技藝、信仰、習俗等可傳播傳承的非物質文化成果。中國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記憶遺產,都是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是國家軟實力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