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莫莊非
新冠大流行使“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簡稱VE)一詞進入了公眾視野。很多人或許會看到、聽到這樣的表述:“某項3期臨床試驗顯示某款新冠疫苗的VE約為70%?!蹦敲催@里的“VE=70%”具體是何含義,我們又應如何解讀它呢?
乍一看,“70%的疫苗效力”似乎可以被理解成是“有30%的接種者不受疫苗保護,可能會生病”,但顯然在現實情況中,不會真的有30%的接種者感染患病,因此這個數字會引來一些理解上的混亂。
疫苗效力的數據是在隨機對照試驗(RCT)——例如Moderna、輝瑞/BioNTech或阿斯利康的3期疫苗試驗——中得到的。
RCT通常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未接種疫苗),前者接種新疫苗,后者注射對免疫力無影響的安慰劑;除此之外,兩組人在很多相關方面(例如年齡和種族)都差不多。
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疫苗或安慰劑(這也是為什么它被稱為隨機試驗),但并非集中于同一天完成注射。另外,第一次接種后一段時間,再注射第二劑。在隨訪期間,研究者對病情檢測呈陽性的人以及需要住院治療或死于該病的人進行計數,并比較兩組的數據。
假設有兩項臨床研究分別針對疫苗A和疫苗B,每項研究也都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這兩隊人,且每組有1萬名參與者,研究人員在接種20天后統(tǒng)計那些檢測呈陽性的人,進而統(tǒng)計得到疫苗效力,最終的結果則是:疫苗A的VE(A)=60% 和疫苗B的VE(B)= 80%。那么我們要問,此數值如何算得?它們又意味著什么?
要回答以上問題,需先明確基準,也就是把未接種疫苗人群的情況給鋪墊清楚:假設在研究期間,每天平均1萬個普通人(未接種疫苗)里有一個感染病原體,那么對照組的1萬人在20天后會有20人檢測呈陽性。
基于此,如果我們在疫苗A 試驗和疫苗B 試驗的實驗組分別發(fā)現了8名和 4 名陽性者,那么就可以認為疫苗A和B中分別將感染者人數(相比對照組的20人陽性)減少了12 和16人。疫苗效力的數值通過以下計算公式得到:
疫苗 A:VE(A)= (20-8)/ 20 = 12/20 = 60%
疫苗 B:VE(B)= (20-4)/ 20 = 16/20 = 80%
單論以上公式,可以說 VE通過對比人數計算差值來量化感染風險的降低,但實際上它無法直接反映感染風險本身。
那么順著上述結果繼續(xù)推,既然無疫苗保護者的感染風險是每天 1萬人里有1個,那么現在VE(B)=80%,即感染風險降低了80%,也就意味著接種疫苗的風險是未接種疫苗的感染的1/5。因此,接種者的感染風險相比沒接種的降低了4/5,接種者的感染風險由每天萬分之一降低為每天5萬分之一。
總而言之,VE 是疫苗接種人群感染風險降低的百分比。
疫苗效力似乎也可用于分析比較不同的疫苗接種策略,這里利用VE來比較以下兩種策略的優(yōu)劣。(我們當然希望在疫苗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選擇效果最優(yōu)的接種方案。)
接種疫苗的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的感染人數變化
策略一:給一部分人先后接種疫苗2次,兩次接種間隔20天。
策略二:先給一部分人接種,20天后,給另一部分人接種。
顯然,這兩類策略都基于疫苗供應有限的前提;而在疫苗供應相同的情況下,策略一選擇給更少的人二次接種,從而獲得更高質量的疫苗保護(二次接種后的疫苗效力更高),策略二則選擇最大化接種人數,犧牲保護質量。二者孰優(yōu)孰劣,我們可以用相同時間段內的感染率比較得到。
不妨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分兩組人,H1 和 H2,每組1萬人,選擇性地給這些人接種同種疫苗。假定:不接種疫苗的感染率為每天萬分之一;接種第一劑后的疫苗效力VE1 =60%;接種第二劑后的疫苗效力VE2 = 80%。
那么現在有兩套不同接種方案。方案1:給H1組的人全部接種疫苗,20天后,接著給H1的人注射第二劑;H2組的人全部不接種。方案2:給H1組人全部接種疫苗,無第二劑;20天后,給H2組的人全部接種疫苗。
40天后,哪個方案里的感染人數更少呢? 答案通過計算可得。
方案 1 的 H1 組:40- VE1 * 20 - VE2 * 20= 40 -(0.6+0.8)* 20 = 12
方案1的H2組:40
方案 2的 H1 組:40 - VE1 * 40 = 40 - 0.6 * 40 = 16
方案 2 的 H2 組:40 - VE1* 20 = 40 - 0.6 * 20 = 28
所以在感染人數方面,方案1比方案2多了8人(高了18%左右)。
鑒于此,我們似乎可以說“先給一部分人接種,一段時間后給另一部分人接種”的策略是相對更優(yōu)解。
不過話雖如此,在實踐當中,我們需要考慮更多更復雜的因素,例如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或醫(yī)療管理方面的一些客觀限制。舉個例子,假如 H1組的人更容易因感染而產生重癥,那么縱然方案 2 的總感染人數更少,但其重癥病例的數量卻會更多——鑒于此,我們很難說到底哪個策略才最優(yōu)。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于2020年6月設了一個可接受疫苗效力的閾值: VE = 50%或更高。
目前多個研發(fā)團隊推出的新冠疫苗的VE都遠超此閾值,例如:輝瑞和BioNTech的BNT162b2有著高達95%的效力,Moderna的mRNA-1273的VE也達到了94.1%(兩個數據都是二次接種后得到)。
但即便某款疫苗的有效率剛過五成,它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了——它能將感染或住院的風險降低一半!而且疫苗的作用并不限于預防感染,它們所提供的免疫保護對弱化病癥也頗有效果,例如阿斯利康的疫苗百分百地預防了重癥和住院治療的病例。
資料來源theconvers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