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冷知識一詞來自拉丁文的trivia,意指“三岔路”。在古羅馬的都市中,因三岔路隨處可見,便引申為“到處都有的地點”“司空見慣的場所”,后來指瑣碎的、無價值的事情。冷知識內(nèi)容龐雜,包羅萬象,所以瑣碎;但是它們?nèi)の稒M生,專攻冷門,也并非無價值。冷知識之所以冷,是因為它們屬于非常識類知識。比方說,我們正談論的冷知識的詞源,恰恰就是一條冷知識。
怪咖——這是朋友們對于招招的一致評價。不熟的人常常被招招的外表所迷惑,誤將她認作淑女OL。但只要接觸過就會發(fā)現(xiàn)——在御姐氣質(zhì)蘿莉臉孔下面,居然隱藏著一顆奇葩心!
就像所有的怪咖一樣,招招腦子里總是不斷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就連“招招”這個綽號,也來源于她隨時隨地招貓逗狗的特殊癖好。她對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滿熱情,但表達方式卻又截然相反——冷!冷笑話、冷幽默、冷知識,都是招招的最愛。就連她個人主頁的自我介紹上都寫著“渾身發(fā)冷的招小姐”。
招招自己也算不清,每天花在冷知識上的時間有多久。她加入了三個跟冷知識有關(guān)的豆瓣小組,還關(guān)注了兩個冷知識微博大號。上班時,總會掛著相關(guān)網(wǎng)頁,一有零碎空閑就忍不住要刷新看看。招招可不滿足于只做冷知識的搬運工,她還熱衷于驗證冷知識的真實性。當然,前提是該知識足夠有趣。比如這條:“不管多大的紙,最多只能對折9次。因為2的9次方數(shù)量大到驚人。”招招就曾經(jīng)找來過各種尺寸的紙不斷折疊,其中最大的一張她都甚至能當被子蓋。反復試驗的結(jié)果,當然是證實了這條知識的正確。
科幻大師西莫夫有句名言——人類是擁有無用知識越多越快樂的動物。招招覺得這句話太繞嘴了,她想出了一個口號:“用假無聊打敗真無聊!”
短發(fā),清瘦,五官精致,薄施粉黛。正是自己心儀的類型。
加了兩個小時班,正好躲過晚高峰。地鐵里并不擁擠,一上車就有空座。而且鄰座是個美女!趙磊心里竊喜,臉上卻沒有表情。仍然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打開微博看冷知識。當然,隔一會兒就用余光偷瞄一下鄰座。
女孩也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手機,不時嫣然一笑。突然,她抬起右肘,臉往前湊,嘴也微微張開,看樣子是嘗試著要用嘴去夠胳膊肘。趙磊想起來,剛在微博上看見這么一條冷知識——“人不能舔到自己的手肘”。難道她在做試驗?假裝漫不經(jīng)心一轉(zhuǎn)頭,窺見女孩的手機屏幕上赫然正是自己剛剛看到的那條微博。原來是同好!趙磊激動了。
發(fā)燒冷知識已經(jīng)好幾年了,但朋友中并沒人對這個感興趣。內(nèi)向的性格也讓趙磊怯于參加相關(guān)的網(wǎng)友聚會,只能一個人獨享樂趣。眼下,多年來一直期待的同好就出現(xiàn)在身邊,而且是符合自己口味的美女!趙磊能不激動嗎?
瞬間,他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那些曾經(jīng)看過的搭訕故事?!耙灰J識一下?”“必須的??!”他在心里自問自答?!霸趺锤蛘泻裟??”趙磊覺得心跳加速,手心濕濕的。
“你也喜歡冷知識???真巧,我也是哦?!辈恍校?!“舔不到的,我試過?!碧b!“我也看這條微博呢!”把手機舉到她眼前?太二!……
內(nèi)心劇烈活動的時間里,列車已經(jīng)開了5站地。趙磊還沒拿準主意怎么開口,女孩起身下車了。他沮喪失望的同時,竟也如釋重負般長吁了一口氣。本來,他從小就愛害羞。讓他做搭訕女孩這種事,實在是勉為其難。
從小,他就跟別的男孩不太一樣。別人都愛追跑打鬧,他則避之不及。他最喜歡的,就是聽爸爸媽媽給他讀《十萬個為什么》。各種稀奇古怪的知識讓他開心不已。等認了字,更是經(jīng)常捧著大厚本,一看就是一下午。
許多年過去了,網(wǎng)上又流行起了冷知識?!斑@不就是《十萬個為什么》嗎?”兒時伙伴搖身一變又殺回來了!已經(jīng)身為網(wǎng)絡工程師的趙磊喜不自勝。于是,上下班路上、飯后睡前、在銀行的等待時間……一切碎片時間,都被他拿來吸收冷知識。完全著迷于冷知識的他,更加成了朋友們眼中的“技術(shù)宅”。
趙磊:“大家叫我技術(shù)宅,其實我挺驕傲的。因為男孩就應該對科學充滿興趣!我現(xiàn)在做網(wǎng)絡工程師,就是緣于小時候?qū)τ嬎銠C無限好奇。有句話叫‘技術(shù)宅拯救世界,我每天看這么多冷知識,一方面是出于興趣,可也保不準哪條冷知識會激發(fā)我的靈感。沒準兒哪天我就能拯救世界呢!不過,比起拯救世界,我更期待再來一場艷遇!我會主動的……”
擁躉對于冷知識著迷是由于它趣味盎然。但其正確與否,普通人根本無從判斷。在龐大蕪雜的冷知識家族中,往往混藏著大量“李鬼”。這些偽科學化身冷知識,雖然謬誤卻因能博人驚嘆而被廣為傳播。
適當其時,微博大號“謠言粉碎機”出現(xiàn)了。它的背后,是一直致力于大眾科普的果殼網(wǎng)。謠言粉碎機有一個20多人組成的小團隊,他們有著較高的學歷和國外留學經(jīng)歷,學科背景涵蓋物理、生物、電子、植物、數(shù)學等領域。在他們的努力下,許多假冒冷知識在被擊穿粉碎。
在自己參與打破的諸多謠言當中,丁崝對“給西瓜注射色素和糖精,能讓西瓜又紅又甜”印象最深。因為是他親手給西瓜打的針。
丁崝從小就喜歡科學、科幻,一直夢想長大成為科學家。他念書念到生物分子免疫學(說白了就是研究疫苗)碩士,算是圓了夢。畢業(yè)找工作,他先到一家醫(yī)療生物網(wǎng)站做編輯,后來看到果某網(wǎng)的招聘信息,思來想去還是舍不得丟棄從事了七八年的科研學習,投身謠言粉碎機。
給西瓜打針,算是丁崝做過的最有趣的一個實驗。因為上學時經(jīng)常給小白鼠尾靜脈注射,同事們一致認為丁崝是最佳注射手。跟給小白鼠打針不一樣,西瓜的手感相當硬。尤其是西瓜“肚臍”那兒,他使出很大力氣,幾乎推不進去。還有的針剛扎進去,西瓜就裂了。
實驗結(jié)果證明:“給西瓜注射色素和糖精,能讓西瓜又紅又甜”是一條假知識。注射會留下針孔,注射器推入的溶液只能在一小片區(qū)域內(nèi)較均勻地擴散開,并不能將整個瓜完全染色。至于味道……在放置48小時后,他們從果某網(wǎng)研發(fā)部征募了一名無辜的“程序猿”志愿者品嘗西瓜,最終得出的感覺是“帶有難以描述、令人不快的味道”和“帶有典型、濃郁的西瓜腐壞變餿的味道……”
實驗過后丁崝慷慨道:“冷知識也是知識。既然是知識,就要具備科學性。冷知識的樂趣在于用好玩兒的方式傳播科學,但偽科學混在里面的話,就會讓一粒老鼠屎壞掉一鍋湯——大家都不信了,也就沒得玩兒了。所以,我的使命就是——顫抖吧,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