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摘 要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戲劇類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繼承和弘揚世界戲劇文化傳統(tǒng)。教師在戲劇文學的教學中需要開發(fā)出戲劇這一文體的多重教學價值,多渠道地豐富學生的課程資源。下面筆者以“良知和悲憫”專題教學為例,探討了提升戲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 戲劇文本;教學策略;專題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文學閱讀和寫作”是重要的任務群之一。這項學習任務群明確提出:“閱讀學會鑒賞戲劇類文學作品,注重在一定的情境下創(chuàng)作劇本,排演劇本。”同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二單元人文主題為“良知和悲憫”,選取了《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三部堪稱悲劇經(jīng)典的戲劇作品。編者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戲劇類文學作品的學習體悟戲劇的藝術魅力,從而體悟作家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反思戲劇對當下社會的意義。下面筆者基于戲劇的文體特點及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目標,引導學生在讀劇、品劇、評劇中“入戲”“進戲”和“出戲”。
一、緊扣文體特征,學會在“讀劇”中“入戲”
戲劇作為舞臺表演藝術,兼具了文學類和藝術表演的雙重特點。在戲劇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戲劇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學會“讀劇”,從而真正“入戲”。
首先,教會學生運用戲劇理論知識,學會“讀劇”。戲劇不同于詩歌、散文、小說,它有著自己的組成元素。在以往的戲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之與小說類文本等同,缺少對戲劇文體知識的講解,致使戲劇教學泛化。筆者在執(zhí)教“良知和悲憫”這一主題單元時,有效地借助戲劇的文體知識,從而區(qū)分了戲劇在文體表達上的特殊性。具體如下: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席卷的基本知識,結合三篇作品畫出劇中人物關系示意圖,200字概括劇情。2.戲劇往往借助矛盾沖突來表現(xiàn)人物,結合三篇作品,簡要地繪制三篇作品的人物沖突圖。3.戲劇中往往運用場面表現(xiàn)人物,從蔡婆婆、魯侍萍、奧菲利亞中選一個,用200字概括人物性格的繁雜性。三個學習任務在掌握戲劇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效地運用戲劇元素,讀懂戲劇中的情節(jié)、人物、舞臺場面。
其次,緊扣戲劇的沖突,整體感知讀劇。矛盾沖突往往是戲劇發(fā)展的動力,戲劇展開的基礎。戲劇中的沖突往往表現(xiàn)在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自身內心之間。在這些矛盾沖突中,戲劇不斷走向深入,更加有效地讓人物變得豐滿。筆者進行《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三篇文本的時候,讓學生繪制矛盾沖突的思維導圖,從而幫助學生整體掌握戲劇的情節(jié)。 具體如下:1.《竇娥冤》屬于一本四折,在起、承、轉、合的情節(jié)中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矛盾,人物關系屬于“眾星拱月式”的;2.《哈姆萊特》是將哈姆雷特和克勞狄斯作為正反兩個代表,通過四組誤殺,三條復仇路線展開了矛盾沖突,在人物關系上屬于“一星獨大,群星閃耀式”。3.《雷雨》沖突類型最為復雜,以“周樸園”為核心,不斷地向外擴散,形成了“三一律”式?jīng)_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戲劇沖突,洞察作品背后的復雜而真實的世界。
二、緊扣戲劇語言,學會在“品劇”中“進戲”
高中戲劇教學需要根據(jù)戲劇的文體特點,緊扣戲劇的語言,進行語言運用和實踐。戲劇類文本有舞臺說明和人物語言兩大語言形式,教師要緊緊扣住這兩大語言特點,進行仔細品味、咀嚼,從而讀懂戲劇的內涵。
首先,緊扣戲劇的舞臺說明,體悟戲劇語言的表達效果。舞臺說明包括戲劇的發(fā)生時間、地點、人物、布景以及人物的動作和表情。教師需要緊扣這些說明性語言,參透語言背后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在進行“良知和悲憫”這一專題學習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緊扣《竇娥冤》《哈姆雷特》《雷雨》這三部作品中的說明性語言完成具體任務,從而體悟作品背后的情感。具體如下:1.找出《雷雨》作品中寫“周樸園”的相關的舞臺說明語句,對其進行批注,品味人物的內心世界。2.找出《竇娥冤》中相關的曲詞,品味曲詞,把握竇娥的心理和情感。3.閱讀《哈姆雷特》,找出人物出場的舞臺說明性文字,并且為其繪圖著色。三個任務要求學生緊緊扣住舞臺說明,分析人物動作、表情、開幕、閉幕等相關性文字,從而揣摩人物的內心。比如,有的學生扣住《雷雨》第二幕,抓住舞臺說明性文字“汗涔涔”,聯(lián)系前后語境,分析出周樸園三十年后再見魯侍萍的內心世界,讀懂了周樸園的心虛、緊張、愧疚……再如,《竇娥冤》中《滾繡球》的曲詞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睂W生扣住這里的“也”進行反復地朗讀,從而體悟出竇娥的埋怨、質疑、譴責、無奈、不甘。
其次,緊扣戲劇臺詞,讀出背后的隱含意。戲劇的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等。這些臺詞往往將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讀出“潛臺詞”的意味,從而真正理解戲劇人物的“這一個”。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認前后的語句,讀出“潛臺詞”的意思,從而多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周樸園對魯侍萍的三次問話:1.“你……你貴姓啊?”2.“你姓什么?”3.“你是誰?”三次問話語句一次比一次嚴厲,這是周樸園思想一步步緊張的過程,也是一步步撕下自己慈善家面孔的最好見證。同時,在得知魯侍萍的身份后,周樸園(冷冷地)說:“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里來了?!睂W生反復朗讀,可以讀出周樸園的多元形象:1.“三十年”,這么久的時間說明周樸園的內心一直裝著一個“魯侍萍”,說明他的“鐘情”。2.“三十年”同時也說明周樸園懷念的是三十年前的魯侍萍,是一種虛擬的感情。3.“還是”一詞可以看出:魯侍萍三十年后真正出現(xiàn)在周樸園的面前時,周樸園的虛偽一面被撕開了。他對魯侍萍的情感只是自己虛構的,而不是真正的愛。由此,圍繞這些潛臺詞,學生可以讀出人物的內心的復雜,更好地把握出真實的人物形象。
三、緊扣戲劇核心,學會在“評劇”中“出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教師需要在講授戲劇的文學價值的同時,注重回歸其舞臺的功能?;诖耍趹騽〗虒W中,教師需要緊扣戲劇的核心,選準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評劇”,最終通過演出展示戲劇的全部價值。
首先,抓住戲劇作品的內核,在無疑處生疑,提出研究性問題,形成戲劇評論。戲劇評論需要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直覺感受和理性理解中走出,深入到戲劇內部深度研讀。比如,圍繞“良知和悲憫”這一主題,以上面三篇文本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1.圍繞三篇文本中的人物,探究人物性格成因,評價人物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為其寫一篇800字的人物評論。2.選擇三篇文本中的一篇,以“良知和悲憫”為主題,寫一篇戲劇評論。比如,有學生選擇了《雷雨》中的周樸園,形成了以下文字:
《雷雨》劇本最終活下來的人是周樸園,戲劇的本質是將丑惡撕毀給人看。周樸園的“活”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存在,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救贖,是以存在的生命去懺悔心靈的罪惡。
其次,注重戲劇的排演,最終“出戲”。教師需要注重圍繞一定的主題,要求學生編排演出。比如,教師可以圍繞以上三部戲劇,要求學生從節(jié)選走向整本書,分章節(jié)進行情景劇的表演。在排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小組的分工,如人物演出的服飾、燈光設計、舞臺布置等等需要挑選專門的學生。同時,教師需要注意排演過程的安排,精心設計排演的任務。
總之,在戲劇類文本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遵循該類文學作品的本質,學會讀劇、品劇、評劇,從而真正實現(xiàn)戲劇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