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渝生
從事攝影8年?,F(xiàn)為中國藝術(shù)攝影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shù)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我的祖籍其實就是成都的,爺爺輩以上都生活在銅井巷??墒?,這座城市于我雖算不得陌生,但怎么都說不上熟悉。常年工作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我,每隔幾年才能找到機會回來一次。每次,剛剛對這座城市找到點感覺,而短短的假期就結(jié)束了。繁若煙花的霓虹燈、鱗次櫛比的房屋、早晨天未亮街上就已車水馬龍聲,公園里、府河邊嘩啦啦的麻將聲和蓋碗碰磕的叮當聲,留在記憶里,模糊又清晰。
九年前,退休后回到成都,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讓人唏噓的是,除了鬢角的斑白,連鄉(xiāng)音也不再純正。頭兩年喜歡到處跑,要么是就近去菜市場感受市井煙火,街邊來個小吃;要么公園里找間茶館喝下午茶,屋檐下聽淅淅瀝瀝的雨聲,看匆匆往來的行人;或者徜徉在鬧市區(qū),看高樓林立,看青春靚麗,感嘆時間逝去的無情;偶爾還會開車去周邊看看各色美景。轉(zhuǎn)悠的這些日子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故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既有高原的雪山海子,也有西北的草甸花?!绻總€景色都細細去品,估計窮其一生也看不完。漸漸地,我不再滿足于身心去感受故土的人文和美景,嘗試著拿起相機去記錄,希望把各種美的瞬間定格到永遠。
但這條攝影路的開始,對我而言異常艱難,光是熟悉各類攝影器材就交了不少學費。什么是攝影?它和普通的拍照區(qū)別何在?我流連在城市的每條街道、每個角落,每個清晨、每個傍晚,在五彩斑斕的光影里尋找答案。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拍,似乎都和真正的攝影家之間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樣的景致,別人拍的就是比自己的好看,更有味道。后來結(jié)識了一些同道朋友,他們告訴我,前期拍攝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還需要后期修圖來完成后一半。用烹飪比喻,前期拍攝的東西就好比是處理食材,后期的數(shù)碼暗房(PS)修圖才是下鍋出產(chǎn)品的過程。然而,計算機對于一個已經(jīng)退休、以前只用word寫寫公文的我來說真的太難了。無數(shù)個酷暑寒冬,守在電腦前吃力地學習各種操作,努力地試著去記住各種技術(shù)的要領(lǐng)。學了忘,忘了又重新學,來來回回地反復(fù)折騰,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兩年。
慢慢地,開始有朋友說我的照片越來越好看了。其實,我心里沒什么感覺,只當是別人的鼓勵。再后來,我開始參加市里的攝影比賽,偶爾也能有所斬獲,這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天道酬勤,我想我終于跨入了攝影的大門,內(nèi)心無比欣慰。當然,我更清楚,路漫漫而修遠,唯有躬行求索。
這些年,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zhàn)略的實施,環(huán)境保護的力度逐年加大,成都每年的藍天數(shù)量顯著提高。城市西邊的雪山時不時的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成都也由此被譽為“雪山下的城市”。我因定居在龍泉驛區(qū),這些年,便和一些喜愛攝影的朋友把更多的足跡留在了龍泉山上。我知道,我是在用相機重新認識我的故鄉(xiāng),我也希望能用相機,定格故鄉(xiāng)的美,把它展示給更多的人看到。過程可能會披星戴月、早夜奔馳,可能會沐雨櫛風、風塵勞苦,我亦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