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會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可以引導和規(guī)范初中生的行為,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思想和法律觀念。而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將改變現(xiàn)有的教育格局,提高初中思想與法治課堂實踐的教育效果。本文闡述了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的重要性,根據(j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的現(xiàn)狀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手段,以期能幫助初中教師加快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的實施。
【關(guān)鍵詞】傾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8-0120-02
Class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Binzhou Experimental School,Shandong Province,China) LIU Youhui
【Abstract】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and rule of law can guide and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help them establish correct moral thinking and legal concepts. The listening-based?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symbiosis of emotion and reason"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will change the existing education patter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practic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based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symbiosis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law .It hopes to help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stening-based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symbiosis of emotion and reason"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Listening;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Classroom practice
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是未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教學的趨勢,它能夠?qū)W生和師生有效融入課堂,轉(zhuǎn)變教師職能,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傾聽者。當教師以傾聽者的身份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時,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情感和理智的引導,用道德和法律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達成“情理共生”的目標。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的現(xiàn)狀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中最顯著的問題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在現(xiàn)有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中,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單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中,教師僅僅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利用文字和圖片進行教學。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落后
教學方法較為落后是部分初中院校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中現(xiàn)存的主要問題。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體系不完善,針對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都較強的道德與法治學科,部分教師無從下手。他們大多利用反復做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循環(huán)中記住知識點,這無疑拉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的效率。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教學缺乏反饋和“情理共生”
縱觀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其課堂反饋較為薄弱。該環(huán)節(jié)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迅速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教師和學生攜手,共同改進道德與法律的課堂實踐。此外,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律的課堂實踐中缺乏對“情理共生”課堂模式的運用,忽視了“情理共生”課堂模式所帶來的重要影響。
二、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
(一)“情理共生”的主題實踐的重要性
“情理共生”的主題實踐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情理共生”的主題實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碰撞,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教師利用情感和道理感化初中生,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從而培養(yǎng)出有正確道德觀念且遵紀守法的人才。其次,“情理共生”的主題實踐也是一場人才的洗禮,它利用道德之光和法律之劍,輔以情感和理性,引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和法律觀念。最后,“情理共生”的主題實踐向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弘揚了愛國精神,以家國情懷感化學生,激發(fā)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和法律觀。
(二)“情理共生”的課堂模式的優(yōu)勢
“情理共生”的課堂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教學模式:以情導理、用情悟理、情至理出、情理生活、情理測評。“情理共生”的課堂模式中的“以情導理、用情悟理、情至理出”這三個內(nèi)容既描述了情感和道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并存的方式,也指出了“情理共生”中情和理的關(guān)系。情和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可利用“情”來引導學生思考“情”背后的“理”,也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情”中感悟“理”。等學生的感情到了極致,學生就能夠從紛雜的情感中感悟出其中的道理。而情理生活是“情理共生”的課堂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情”“理”和生活結(jié)合,打通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壁壘,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情”和“理”。此外,情理評測則是“情理共生”的課堂模式的一道保險,它能夠保證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想法,糾正學生的錯誤道德思想和法律觀念。
三、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具體措施
(一)以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傾聽學生想法
以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傾聽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律相關(guān)知識的理解,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法律觀念,這是完成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的重要手段。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相關(guān)知識點為學生模擬一個情境,要求學生思考他們在這個情境內(nèi)的做法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發(fā)言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展示。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傾聽和記錄,在學生發(fā)言結(jié)束后進行統(tǒng)一點評。
(二)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傾聽學生答案
課堂提問的方式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手段,它是完成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的殺手锏。課堂提問能夠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的參與度,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與教師形成思想上的碰撞,有助于學生對相關(guān)問題展開分析和探討。
(三)以課堂評價的方式助力傾聽需求
課堂評價這種方式較為直截了當,它能夠高效收集學生的需求,通過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具體反饋,有利于教師評估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法律觀念,分析其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學情。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評價的方式,理性傾聽學生的需求,然后積極調(diào)整教學方案,促進與學生之間的磨合,找到師生相處的最佳狀態(tài),以便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關(guān)注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過程。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基于傾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理共生”課堂實踐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中出現(xiàn)的諸如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模式固化等問題,它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提問以及課堂評價的方式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教師實時關(guān)注和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法律觀念。
參考文獻:
[1]范君召, 范莉. 傳承中華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9).
[2]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旬),2017(04).
[3]陳鴛鴦.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14).
[4]鄧上卿.初中思想品德課探究式課堂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06).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