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著培
“雙減”政策出臺后,相關部門制定了具體督導措施,對中小學生的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zhì)進行了規(guī)范和管理,簡稱“五項管理”,作為落實“雙減”工作的切口,這真是一場“及時雨”,澆滅了家長心頭的焦慮之火,作為家長的我舉雙手贊成。
錯位的角色
長期以來,孩子們生活在分數(shù)的重壓下。有些學校除了考試學科,其他科目要么不開設,要么開了也是擺設。小考連大考,那些排名總是挑戰(zhàn)我們的神經(jīng)。孩子作業(yè)太多,我們上班又辛苦,下班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yè),孩子也厭煩。把孩子送輔導班吧,費錢費力,還浪費時間,真的是身心俱疲。孩子們睡眠不足、眼睛近視、體質(zhì)變差、游戲成癮、抑郁……
我們期待這場教育改革,可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任務遠不是那么簡單。長期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角色都已錯位。教師和家長似乎成了知識的灌輸者、孩子個性的摧殘者、孩子成長的阻礙者……所以,教育要回歸正確的軌道,各方面都得做出很大的改變。
教師的角色回歸
先說教師。如今,“雙減”政策下,教師的任務也很明確,讓學科教育回歸學校教育主陣地,建設更高質(zhì)量的教育體系和提高立德樹人成效,開展素質(zhì)教育,落實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要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教師要認真?zhèn)湔n、上課,精心設計作業(yè),讓孩子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其次,學校不但要開齊開足各門課程,而且要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每天進行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增強他們的體質(zhì);安排學生去圖書館、閱覽室讀書,養(yǎng)成閱讀習慣;去花園認識植物動物,深入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更替;開放實驗室,觀察各種標本,激發(fā)他們科學探秘的熱情;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繪畫、音樂、武術、棋藝、書法,乃至編織、陶藝等。在各種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陶冶他們的性情。最后,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有梯度地布置學習任務,增強學生的信心。
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要回歸到自己的角色。他們是學生思想的啟迪者、思維的激發(fā)者、自尊的保護者、信心的提高者……
家長的角色回歸
再說家長。過去,我們習慣自己教育不了就找老師或交給輔導班。我們可能已經(jīng)忘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我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理念,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做好榜樣。其次,我們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yǎng),用堅強的意志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永不言棄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家風影響孩子。再次,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成員相親相愛,有事說事,有理說理,給予孩子人際交往方面的示范,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并能以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處理人際關系。
最重要的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習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整理物品的能力,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鞋子的能力。這樣,孩子既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又學會了條理性,增強了自信心。生活中井井有條的孩子,一般會很自律。他們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在課堂上,他們聽講專注,作業(yè)工整清楚,學習效率高;在課外,他們愛動腦,辦事能力強。很顯然,養(yǎng)成好習慣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功夫。
因為在學校已經(jīng)完成了大部分作業(yè),孩子回家以后,我們可以更多地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玩玩具、做游戲、去戶外探險、進行親子閱讀、安排好他們的居家生活、指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督促按時就寢。另外,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與之談心,向老師了解他們的在校狀況。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回歸自己的角色,做一名合格的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引路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相信在政府、學校、社會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讓孩子們重獲快樂的童年。再過二十年,這些孩子會成為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到那時,他們回憶少年時光,一定會充滿快樂和感激。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