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彭瑞敏
位于太湖西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不僅是經濟增長迅猛的“中國百強縣”,同時還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多年來,長興縣以“學在長興”品牌為引領,著力建設區(qū)域教育高地,成為浙江省教育強縣。在這方人杰地靈的寶地上,長興縣第一小學(以下簡稱“長興一小”)以其鮮明的辦學特色和過硬的教學質量,打造出基礎教育的長興品牌。
什么樣的學校真正適合兒童發(fā)展?校長蔣學平有自己的思考:“教育者只有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才能看清他們的發(fā)展需求。當我們秉持‘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的辦學理念,就能理解教育的真正含義,做事才有方向?!?/p>
基于“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的辦學理念和“辦一所孩子向往的學?!钡霓k學愿景,長興一小聚焦生活力、學習力和幸福力的培養(yǎng),以師生成長成就學校發(fā)展、打造教育品牌,推動教育不斷向高質量發(fā)展邁進。
生活力,打造向往教育的育人新模式
清脆的鳥鳴伴隨著孩童的嬉鬧,濕潤的空氣中傳來沁人心脾的花香,東邊一縷縷溫暖又熱烈的陽光透過樹蔭灑在蜿蜒的小路上。如花園一般的校園里,師生即將開啟新的一天。
一如往常,蔣學平早早來到學校門口迎接師生。和他一樣提前到校的,是站在校門前的兩排“威嚴”的“小交警”,他們來自學?!吧倌杲煌ň鞂W?!?。每天清晨,“小交警”們輪流執(zhí)勤,協(xié)助交警指揮校門口車輛有序通行、學生有序入校。長興一小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化有形為無形”,在貼合實際的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規(guī)則、責任的敬畏意識,讓珍愛生命、遵守規(guī)則成為一種伴隨學生終生的自覺行為。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同樣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要確保學生在掌握生存技能和生活技巧的同時,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并具化到學校教育中,讓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用蔣學平的話說,學校應該“做有煙火味的德育,讓鹽融化在湯里”。
長興一小的生活德育已經實現常態(tài)化、長效化、精細化、課程化。例如:實行“整理行動”,學生從整理書包、抽屜到整理家務,再到整理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生活在不斷的“整理”中變得更加舒暢;“垃圾隱身行動”鼓勵學生節(jié)約資源,將垃圾變廢為寶,增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小幫廚行動”食育課程,讓學生在自己采買、烹飪、分餐、自制菜譜課程活動中,用鍋碗瓢盆奏響勞動協(xié)奏曲,用柴米油鹽烹出生活的煙火味;縣前街校區(qū)的“少年消防員學?!比耆缫蝗?,定期邀請消防隊來校進行軍訓、消防演練、徒步遠足等,并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學習英雄楷模精神,為此,學校被評為“全國少年兒童消防教育示范學?!?。
在生活德育推行的過程中,蔣學平克服了不少困難。曾經,一位一年級學生家長就幫廚這件事表示了反對:“孩子那么小,怎么能讓他分餐呢?”蔣學平拍著胸脯向家長保證:“你仔細觀察一個月,如果孩子沒有進步你來找我?!币辉挛礉M,家長再次找到蔣學平,對學校的育人方式大加贊賞。原來,孩子在師友的鼓勵和贊揚中體會到了勞動的自豪感,回家后主動承擔了許多家務,還對母親的付出表達了感激。
除了以活動啟發(fā)生活智慧,環(huán)境的營造也是生活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長興一小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打造文化校園。春季,滿墻月季粲然綻放,校園里生機勃發(fā);夏季,海棠掛滿樹枝,伴隨著教室的瑯瑯書聲;秋季,銀杏葉鋪滿大地,學生走在金黃的“地毯”上感悟生命;冬季,青松傲然挺立,在寒冷中見證著師生溫暖的情誼。
長興一小的禮儀課程是學校一張閃亮的名片。從校門通往教學樓的路被稱作“禮成大道”,道路一側墻壁的浮雕圖文并茂地講述了臥冰求鯉、孔子尊師、程門立雪等中華傳統(tǒng)禮儀故事,引導學生崇德尚禮。校園內隨處可見學生的繪畫、書法等作品,還設有專門的學習成果展示區(qū),鼓勵學生積極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優(yōu)美雅致的校園環(huán)境,生動立體的德育浸潤,長興一小在探索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雅正文化”,引領全校師生納智品雅、啟正立德。從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到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質,長興一小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融于學生六年生活的點滴之中,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習力,激活向往教育的學教新方式
秉持“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的理念,長興一小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接受到“基礎+個性”“全面+特長”的教育?!盎A教育的目的不是排序,也不是淘汰,而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培養(yǎng)能解決問題的能力?!笔Y學平認為,學習力是實現學生終身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能力,須通過學教方式的改革,讓學習從傳統(tǒng)授習走向自我學習,從知識傳遞走向能力塑造。這意味著教師擁有了更多元的身份——生活指導者、學習組織者、課程開發(fā)者和評價參與者。蔣學平由衷感慨道:“以前教科書是孩子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孩子的教科書。只有教師轉變態(tài)度、轉變思維,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p>
為此,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組織開展了新教師“六藝”培訓,即教學設計、微型課、粉筆字、鋼筆字、微課程制作與微信公眾號制作;音體美技能組教師“技能大比拼”,即音樂教師器樂、聲樂、舞蹈三項,美術教師繪畫、書法兩項,體育教師跳高、跳遠、跳繩、體操、跑步、自行車、游泳、扔鉛球、兩球(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四選二)鐵人十項;以學校青年骨干教師為核心的“青年教師成長營”通過各項專題培訓,實現梯隊成長等。同時,組織各學科教研組集體備課,通過聽課、磨課、賽課等,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開闊教學思路。此外,學校通過不斷豐富課程體系、優(yōu)化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內生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首先,積極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打造“一科一品”校本特色,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教師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結合,實現了縱向各學科梯度培養(yǎng)、橫向各學科全面開花。例如:基于語文統(tǒng)編教材,通過低年級講成語故事、中年級講民間故事、高年級主題演講的梯度訓練,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立足英語課堂,通過課前小故事分享、英語配音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從“每課一練”入手,夯實學生的計算能力,為日后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