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杰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腫瘤,具有高致死率和發(fā)病率的特點,其可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1]。非小細胞癌又包括腺癌、鱗癌、大細胞癌等類型,其對比小細胞癌,癌細胞生長分裂較慢,擴散轉移相對較晚,臨床上大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都處于中晚期階段,因此5 年生存率較低[2]。其治療主要是根據(jù)分期選擇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等綜合治療方式。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經(jīng)過解聚降解制備而成小片段的一類分子量較低的肝素的總稱,肝素具有抑制凝血活性因子以及抗血栓的作用[3-5]。本研究主要選取本院收治的9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治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生存預后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5 月~2020 年7 月于本院診治的9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 例,女28 例;年齡54~79 歲,平均年齡(62.29±5.74)歲;腺癌23 例,鱗癌22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 例,女26 例;年齡55~79 歲,平均年齡(62.38±5.62)歲;腺癌21 例,鱗癌2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標準;患者均無驅(qū)動基因突變;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聲明書;此研究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家族傳染病史;精神病史;主動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治療,鱗癌患者使用GP 方案,具體用法: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04,規(guī)格:1.0 g(以吉西他濱計)]靜脈滴注1000 mg/m2,第1、8 天;注射用順鉑(云南植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79,規(guī)格:10 mg)靜脈滴注75 mg/m2,第1 天,每21 天1 次。腺癌患者使用AP 方案,具體用法:培美曲塞[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169,規(guī)格:0.5 g (以C20H21N5O6計)]靜脈滴注500 mg/m2,第1 天;順鉑靜脈滴注75 mg/m2,第1 天,每21 天1 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治療,應用那屈肝素鈣(南京健友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92,規(guī)格:0.4 ml),皮下注射,3075 IU/次,1 次/d,以30 d 為1 個療程,共進行 6 個療程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抗凝標志物。抗凝標志物包括檢測Fbg、D-D、PAI 以及t-PA 等指標。通過QOL 對兩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OL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OL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抗凝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bg、D-D、PAI、t-PA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bg、D-D、PAI水平低于對照組,t-PA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抗凝標志物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抗凝標志物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發(fā)生血高凝癥狀,從而對其預后產(chǎn)生影響[6]。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通過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機體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檢測Fbg、D-D、PAI、t-PA,Fbg 是在肝臟細胞凝血過程中的關鍵蛋白,在凝血的最后階段,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椴蝗苄岳w維蛋白,從而使血液凝固[7]。而D-D 是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可反映血液高凝狀態(tài)[8]。t-PA在調(diào)節(jié)人體纖溶和凝血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PAI 則可調(diào)節(jié)t-PA 的活性水平[9]。
因此,低分子肝素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可用于防治血栓[10]。低分子肝素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學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約為4~6 kD,具有選擇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為1.5~4.0,而普通肝素為1 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越強,這樣就使抗血栓作用與出血作用分離,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險[11]。在此次研究中,選取本院收治的9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bg、D-D、PAI 水平低于對照組,t-PA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促進抗凝標志物恢復,值得推廣。者凝血功能及生存時間的影響.癌癥進展,2019,17(18):2155-215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