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麟怡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各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病變?yōu)橹鞯膫魅静?其根據(jù)病原體類型可分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1]。病毒性肝炎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和發(fā)病率高等,可通過血液、糞便、體液等途徑傳播,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乏力、食欲減退、上腹部飽脹不適、肝區(qū)疼痛等,由于該病病程遷延,部分患者可隨病情進展為慢性肝炎、重癥肝炎,甚至肝硬化或原發(fā)性肝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有病毒性肝炎癥狀患者應及早就診,便于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有助于病情的改善[2]。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一般是根據(jù)病因不同和患者癥狀特點來判斷,其標準是通過病原學診斷可以確定是否為急性病毒性肝炎[3]。在常規(guī)體檢中,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項目結果與一般體檢者存在差別,因此通過檢查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項目在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在此次研究中,通過對本院10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0 例健康體檢者的檢驗分析,探究病毒性肝炎診斷時檢測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的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8 年4 月~2020 年 4 月收治的10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的1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小31 歲,最大72 歲,平均年齡(53.31±7.44)歲;男 59 例,女41 例。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年齡最小29 歲,最大71 歲,平均年齡(53.29±8.10)歲;男57 例,女4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納入標準:所納入體檢者均簽署研究知情聲明書;納入研究對象均符合自愿且配合原則;所納入患者符合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無法正常溝通者;主動退出者。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以MEK-7300P 血細胞分析儀(上海光電醫(yī)用電子儀器有限公司)和科華ZY-12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迫A實驗系統(tǒng)有限公司)與相應配套試劑進行檢驗,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淋巴細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生化檢驗指標包括A/G、ALB、TBIL、ALT。相關人員應在檢測的同時對所分析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并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規(guī)范操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淋巴細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生化檢驗指標(A/G、ALB、TBIL、ALT)。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低于對照組,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比較 觀察組A/G(1.04± 0.15)、ALB(41.03±1.96)g/L 均低于對照組的(1.72± 0.22)、(46.53±4.87)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538、10.477,P=0.000、0.000<0.05);觀 察 組TBIL(26.10± 8.81)μmol/L、ALT(111.56±70.39)U/L 均高于對照組的(15.24±5.98)μmol/L、(32.55±18.15)U/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99、10.869,P=0.000、0.000<0.05)。
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為肝大質偏軟,ALT 顯著升高,通過病理學診斷,有急性或慢性肝炎表現(xiàn)且抗丙型肝炎病毒陽性可診斷為丙型病毒性肝炎[4-6]。但一般來說,健康體檢者在體檢過程中很少會接受病毒性肝炎的專項檢測,例如乙肝兩對半項目,因此,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7-9]。
與健康體檢者比較,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項目指標均可能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變化,在此次分析病毒性肝炎診斷時檢測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的研究中,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低于對照組,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G、ALB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BIL、ALT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規(guī)檢測和生化檢測項目中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和ALT、TBIL、ALB 等與正常體檢者相比具有較大差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等均出現(xiàn)下降,可能與病毒損害骨髓造血功能有關,造血功能下降后會引起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降低。在曹會強[10]的研究中,其中50 例為慢性乙肝患者(甲組),50 例為慢性丙肝患者(乙組),另同期收治50 例健康體檢人員設置為丙組,檢測結果顯示,甲組與乙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ALB、A/G 水平相比丙組均明顯更低,淋巴細胞百分比、TBIL、ALT 水平相比丙組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具有較高一致性。ALT 是參與人體蛋白質新陳代謝的一種酶,可以起到加快體內蛋白質、氨基酸的體內轉化作用,其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器官當中,多存在于肝臟細胞的細胞漿中,血清中其正常值為0~40 U/L。而本次觀察組ALT 為(111.56±70.39)U/L,遠遠超出正常值范圍。這是由于在人體組織器官發(fā)生病變時,會將ALT 釋放在血液中,從而增加血清中的ALT 含量,引起ALT 大幅上升。TBIL 異??梢耘袛嗷颊呤欠癜l(fā)生黃疸,TBIL 正常值在3.4~17.1 μmol/L,超出正常值則說明可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黃疸,本文觀察組TBIL 為(26.10±8.81)μmol/L,可以判斷觀察組患者大多患有輕度或中度黃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減少過多則可以考慮是由病毒或者是細菌感染引起,本次研究中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53.57±6.21)%,可以對病毒性肝炎感染的診斷起到參考性作用。
綜上所述,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項目數(shù)值與健康體檢者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說明其對于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可在較大程度上提升病毒性肝炎診斷準確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