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鳳,李紅梅*,劉 影,周亞雯
1.江蘇省榮軍醫(yī)院,江蘇214000;2.無錫市第八人民醫(yī)院
鼻咽癌為常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目前放射治療是針對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張口困難為放療后并發(fā)癥之一,一旦出現(xiàn)便很難逆轉,對病人進食、生活質量等帶來嚴重影響[1-2]。臨床上已有研究表明,給予鼻咽癌病人早期張口訓練能夠改善并預防后期的張口困難,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3]。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目的為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尋找影響病人健康行為的因素,并加以分析,從而使病人具有健康生活方式[4-5]。為探究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將其應用于鼻咽癌病人放療后的張口訓練中,并與常規(guī)干預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鼻咽癌放療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60(40.23±6.5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或中專17例,??萍耙陨?4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18~62(40.96±6.7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或中專16例,??萍耙陨?7例。納入標準:經(jīng)細胞學、組織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接受放療;可接受抗腫瘤相關治療;放療前無張口困難情況;具備一定交流能力;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鼻咽癌出現(xiàn)遠處轉移情況;合并精神疾病;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既往有顳頜關節(jié)病史、頜面部手術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干預時間為6個月。即對病人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并對其進行飲食與生活指導等,每日定時按摩其頭頸部,引導其完成功能訓練等。觀察組實施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干預時間為6個月,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 依據(jù)曾經(jīng)行為因素進行干預
根據(jù)病人曾經(jīng)行為,提出以下措施:①對于病人曾經(jīng)進行功能訓練的行為,如體育鍛煉、患肢功能訓練等,了解訓練頻次。若病人能夠自覺根據(jù)醫(yī)囑完成訓練,對其行為給予肯定;若病人未有效完成訓練計劃,分析并尋找其未完成的原因。②對于病人曾經(jīng)未進行功能訓練的行為,與其共同制定張口訓練方案,在放療前經(jīng)情景模擬引導其進行張口訓練,在訓練時,注意關注其訓練開展情況,及時糾正其錯誤。
1.2.2 依據(jù)個人因素進行干預
分析病人個人因素,如年齡、性別、家庭經(jīng)濟條件、文化程度等,提出以下措施:①對于年齡大、文化程度低者,利用易懂語言向其介紹張口訓練的益處。②對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家屬工作較忙者,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再教育,從時間付出與經(jīng)濟受損對比角度向其講解張口訓練對于預防張口困難的優(yōu)勢。
1.2.3 依據(jù)行為認知因素進行干預
通過從病人張口訓練所取得益處的角度,提出以下措施:①分階段評估病人訓練效果,將效果反饋至病人,使其了解自身情況,同時肯定并評價其進行訓練的益處。②加強病友間交流與互動,通過相互交談分享持續(xù)進行張口訓練的益處。③醫(yī)護人員借助宣傳手冊發(fā)放、視頻播放等形式,使病人進一步了解放療后張口困難。
1.2.4 依據(jù)行為情感因素進行干預
若病人對于某種行為具有積極行為情感,則能夠促進其堅持該種行為,而消極行為情感能夠促使其逃避該種行為。放療后病人可能會出現(xiàn)口腔炎癥、疼痛等癥狀,使其排斥張口訓練,以此提出以下措施:①加強對放療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與干預,如口腔黏膜反應與疼痛等;②加強與病人的交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①訓練依從性。完全依從為病人在放療時可完全根據(jù)張口訓練方案完成訓練;部分依從為病人在放療時可根據(jù)張口訓練方案進行訓練,但存在動作缺少、次數(shù)減少等情況;不依從為病人僅偶爾進行張口訓練或不進行訓練[6]。②張口困難程度。利用Lent Soma標準分級劃分張口困難程度,其中Ⅰ級為病人上、下門齒距離為2.1~3.0 cm,張口受限;Ⅱ級為病人上、下門齒距離為1.1~2.0 cm,進干食困難;Ⅲ級為病人上、下門齒距離為0.5~1.0 cm,進軟食困難;Ⅳ級為病人上、下門齒距離<0.5 cm,張口困難[7]。③自我效能感。采用中文版癌癥自我效能感量表對病人自我效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即自我減壓(10項條目)、正性態(tài)度(15項條目)、自我決策(3項條目),均采用1~5分進行計分,總分為28~140分,評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強[8]。
表1 兩組訓練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張口困難程度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感能比較 單位:分
在臨床上,由于放射線的作用會使機體顳頜關節(jié)、張口肌群等組織受損,造成張口肌群組織出現(xiàn)病變,最終導致張口困難[9-10]。輕者常表現(xiàn)為張口時顳頜關節(jié)處發(fā)緊或疼痛;嚴重者會表現(xiàn)為門齒間距縮小、牙關緊閉等,威脅病人的正常飲食與正常生活[11-12]。Pender健康促進模式通過醫(yī)院、家庭以及社會等方面對其開展健康教育,促進其向健康生活方式轉變,提高其改進自身健康問題的能力,對于改善鼻咽癌病人預后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3-14]。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可提高鼻咽癌病人訓練依從性,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對病人的各方面因素進行評估與分析,根據(jù)評估結果為其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逐漸減弱各因素對于病人的影響,從而提高其訓練依從性[15-17]。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張口困難程度輕于對照組。說明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可減輕鼻咽癌病人張口困難程度,原因為醫(yī)護人員結合病人實際情況,采用最適的宣教方式向其講解張口訓練對于張口困難的改善效果,使病人能夠主動地按時按、量完成訓練,不斷地增強張口肌群力量,緩解其張口困難情況[18]。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自我效能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可提高鼻咽癌病人自我效能,原因為醫(yī)護人員通過對病人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提高其對疾病、訓練的認知,使其能夠認識到張口訓練的益處,并在與病人接觸時給予其肯定、表揚等,鼓勵其堅持進行張口訓練,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19-20]。
綜上所述,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用于鼻咽癌病人放療后張口訓練中,可提高病人訓練依從性,緩解其張口困難癥狀,并提高其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