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著科 丁建新
長文短教的重點是“教什么”,關鍵是如何取舍教學內(nèi)容。這就要求教師教學前必須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明確“教什么”,進而作出取什么、舍什么的準確判斷。如何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指導學生完成長課文學習任務的教學目標呢?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的《小英雄雨來》為例來談談具體做法。
《小英雄雨來》是一篇長達9頁的課文,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長課文,教師必須依據(jù)學情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整合取舍,引導學生長文短學?;诖苏J識,筆者從課文教學點入手,以點帶面,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一、任務前置,安排課前預習
前置性學習是學習長課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掃清字詞障礙,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就能自覺地帶著問題聽講,提高學習效率。要想在短短的40分鐘內(nèi)教完《小英雄雨來》這篇長課文,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進行前置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預習時間,布置適量的預習任務。這樣,課堂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省時省力。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實際,筆者要求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完成四個方面的學習任務:①通讀課文,標出自然段,概括意義段的段意;②積累生字新詞,讀讀寫寫;③圈點勾畫文本重點內(nèi)容,批注疑點或畫出思維導圖;④自主嘗試解決課后習題。
在正式上課前,筆者通過小組長檢查預習情況,以及筆者抽檢預習任務單等方式,摸清學情,再針對具體問題調(diào)整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以學生前置性學習情況為起點,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授課中就能略去學生的“已知點”,著力解決學生的“困惑點”,引導學生解決文本的“重難點”,從而讓課堂教學省時高效。
二、整體入手,把長文章讀短
對于長課文教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指導學生閱讀文章,在學生對文本有了總體印象后,再指導學生探討文章中需要深入研讀的教學點。
教學《小英雄雨來》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把這篇長文概括成簡短的幾句話。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任務,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思考文章的每一部分寫了雨來的什么事,然后用簡練的句子概括出主要內(nèi)容。學生經(jīng)過默讀,很快從文本中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如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領高”就是學生概括出來的。當然,我們在概括文意的時候還可以更簡練一些,只用一個詞就告訴讀者發(fā)生在雨來身上的事情,比如“游泳”。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明確:概括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直接借用文本中短小精悍的句子,這些句子甚至可以當小標題使用,如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領高”這一內(nèi)容也可以直接借用文本中的“望著媽媽笑”。最后,筆者放手讓學生用這兩種方式把全文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如第二部分可概括為“上夜校讀書”,也可以用“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概括。這樣,教師給學生搭建問題支架,學生在問題支架的引導下就能很快把握文本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再把幾部分內(nèi)容連起來,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就把書讀薄了。
三、找準切入口,落實語文要素
對長課文的教學,教師要盡量減少重復、無效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受到最大限度的思維和語言訓練。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找準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直奔重難點,突破重難點。
教學《小英雄雨來》時,筆者從文章的題眼“小英雄”切入,引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意思,并以此為主線展開教學,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筆者先設問:“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英雄?你知道的英雄有哪些?”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后,筆者又拋出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雨來是一個小英雄?”隨后,筆者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表現(xiàn)他掩護李大叔和與鬼子作斗爭的情節(jié),細細品讀。這樣,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很快理解了“英雄”的含義——機智勇敢、熱愛祖國、不懼犧牲、仇視侵略者。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又激發(fā)了他們質(zhì)疑解惑的欲望,培養(yǎng)了他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體現(xiàn)了長文短教。
對于像《小英雄雨來》這樣的長課文,教師要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根據(jù)長課文教學的特點和課時安排,找準恰當?shù)那腥朦c,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目標,真正讓長文短教成為現(xiàn)實。
四、扣點而行,聚焦重點句段
長文短教,除了找準切入點外,緊扣重點句段并加以重點分析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時緊抓課文重點句段進行分析,對突破教學重難點、挖掘文章主旨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大有裨益。
《小英雄雨來》中有兩處“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三處有關還鄉(xiāng)河景色的描寫。像這樣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句段都有深刻含義,或突出情感,或前后呼應,或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或埋下伏筆,或設置懸念,或深化中心。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解決了這些句段的內(nèi)涵,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對于文中兩處“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筆者這樣指導學生:兩處“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分別出現(xiàn)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出現(xiàn)?學生稍加閱讀,即可發(fā)現(xiàn):第一次出現(xiàn)在夜校的課堂上,第二次出現(xiàn)在雨來遭受鬼子毒打時。對于“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出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很快明確:出現(xiàn)在夜校課堂上,是給年幼的雨來埋下愛國的種子,出現(xiàn)在雨來遭受鬼子毒打時,是為了說明雨來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正因為愛國,他才能做出掩護李大叔的舉動,才能面對鬼子的軟硬兼施,寧死不屈。可見,愛國是雨來與敵人斗爭的力量源泉,是一個英雄必備的品質(zhì)。
三處還鄉(xiāng)河景色的描寫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反復閱讀三處景物描寫,然后提出問題:這些景物是哪里的?這些景物美不美?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景物?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而且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解決。經(jīng)過筆者引導,學生很容易從景物描寫中體會到:這些景物是“晉察冀邊區(qū)”的,這些景物清新美好,如花似錦,祖國大地上的美景豈能讓敵人蹂躪?這也正是雨來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不懼犧牲的感情基礎。弄清楚了這些,學生對作者描寫景物的意圖就明晰了,長文短教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者單位:丹江口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