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近年來,從世界衛(wèi)生組織到各國的膳食指南,均提倡要低鹽飲食。那什么是低鹽飲食呢?食鹽由氯和鈉組成,是食物烹飪或加工食品的主要調味品。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攝入的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低鹽飲食則要求每人每天的食鹽量不超過3克(或醬油15毫升)。除在飲食烹調中減少食鹽用量外,還不能食用那些用鹽腌制的含鹽量高的食品,如咸魚、咸肉、咸蛋、腐乳、咸菜等。
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議,一名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鹽少于6克。指南還特別提醒,這6克鹽包括醬油、腌制品中的鹽,所以實際上每天食用4克鹽比較合適。那么,吃鹽真的越少越好嗎?低鹽飲食是否適合所有人?
一方面, 低鹽飲食確有益處。但是, 我們對低鹽飲食真的完全了解嗎?只要日均攝鹽量少于6克就不會有問題嗎?
答案顯然沒那么簡單。
首先,低鹽飲食并非對所有人都適用。比如一些低血壓患者。我接診過的病人就有經常感到身體疲憊、頭暈、惡心的,檢查身體并沒發(fā)現什么問題,就是血壓有點低。只要平常鹽的攝入量稍微多點,癥狀就能得到緩解。
還有一部分群體不僅不能采用低鹽飲食,反而需要攝入比推薦量還多的鹽分。比如運動量大的兒童青少年。
我上周門診看了一名病人,是個剛參加完高考的男生。他說自己最近常常感到頭暈,家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因為這個男生之前患心動過速, 已經做了消融手術, 有可能復發(fā)。我結合問診和檢查結果仔細研究了一番,發(fā)現該男生術后恢復良好,心臟并無問題。那他為何會時常頭暈呢?經仔細問診我得知,他酷愛打籃球,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在小區(qū)籃球場打兩小時的籃球。
像這名男生這樣, 高溫之下劇烈運動,活動量大,流汗較多,如不及時補充一些鹽分來維持電解質平衡,很容易中暑。人一旦中暑,就會出現頭暈的情況。
所以,經常在高溫下運動、工作的人,需要攝入更多鹽分,避免中暑。
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通過低鹽飲食來預防高血壓。
雖有研究證實,增加鹽的攝入可引起血壓升高,但血壓升高幅度會呈現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對鹽的敏感性不同。
在攝入同樣多鹽分的情況下,有的人血壓只升高一點,有的人血壓卻升得較高(可能存在尿鈉排泄障礙)。這類攝入鹽后血壓升得高的人群,醫(yī)學上稱為“鹽敏感者”。
“鹽敏感者”需要嚴格控鹽,一旦食鹽過多,就容易患上高血壓。如已有高血壓,則會使血壓升高。其中的原理,應該是“鹽敏感者”從尿中排除過多的鹽會比較困難,多余的鹽吸收水分進入血液,使血容量增加,致使血壓升高。
“鹽敏感者”的檢出率因地域、種族不同而不同。中國人不但鹽吃得多,還對鹽很敏感。我國一般人群中“鹽敏感者”有20%~40%。在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鹽敏感者”占比高達60%。老年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鹽敏感者”占比也較高,絕經后女性的血壓對鹽的敏感性也會增加。
而不是“鹽敏感者”的人群,其實并不需要刻意堅持低鹽飲食。當然也不能無限制地多吃,畢竟“鹽多必失”嘛!
很多人只知道低鹽飲食是主流,但并不知道其標準和效果目前在學術界仍有爭議。美國芝加哥醫(yī)學中心對心衰患者的低鹽飲食進行研究,發(fā)現心衰患者低鹽飲食的死亡率比不限制鹽飲食高出85%。可以確定的是,低鹽飲食并不是越低越好。
我曾在門診接待過一名患有冠心病的婆婆。婆婆同時患有高血壓。社區(qū)醫(yī)生再三囑咐她要堅持低鹽飲食。她在網上查了資料,發(fā)現鹽吃多了確實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她在飲食上格外注意,外賣不點,餐廳不去,自己每天燒的菜也都非常清淡,幾乎不放鹽。
這些飲食習慣婆婆倒能扛住,但她老伴就為難了。老伴不會做飯,只能跟著一起吃。時間一長,天天喊頭暈、惡心、乏力。婆婆帶著老伴一同來找我看病,兩個人在我面前唇槍舌戰(zhàn),互不相讓。一個抱怨對方“虐待”,另一個則說對方“裝怪”。
其實大爺可能真不是“裝怪”,他很可能患上了低鈉綜合征,表現為頭暈、惡心、乏力、食欲不振等。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在人體內可分解成鈉離子和氯離子,分別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尤其是鈉離子,對我們身體保持整體的液體平衡,運輸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以及維持神經細胞的電脈沖等過程來說都必不可少。
我們人體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食鹽,保證足夠鈉的攝入,才能維持體內正常的生理功能。
新的研究表明,我國是世界上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國際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曾發(fā)表一篇論文,分析近30年來中國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很多人都沒想到,排名第一的不是癌癥,而是中風。而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第一位危險因素?!吨袊渲袌蟾?019》顯示,在卒中幸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63.0%~84.2%)。
中國人習慣了“重口味”,一日三餐吃鹽較多,容易引發(fā)高血壓。不僅如此,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人排名前十的死因中,有好幾項都跟吃鹽多有關系。如此看來,控制食鹽的攝入量真的是很有必要。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因素,減鹽也要從“管住嘴”做起,少吃或不吃高鹽零食,警惕“隱性鹽”;炒菜時不妨少放鹽、多放醋;居家推薦使用控鹽勺,量化食用。
更重要的是,遠離“重口味”,請從寶寶抓起。人的味覺是逐漸養(yǎng)成的,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清淡口味。1歲前的輔食不建議加任何調味品,3歲前孩子的飲食最好單獨烹調。預包裝食品的營養(yǎng)標簽中,鈉是強制標記的五種營養(yǎng)素之一。購買時,應注意觀察食品中鈉的含量。
不管怎么說,長期高鹽飲食對身體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必要控制好食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