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陽 ,王麗娜,徐斌
(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 護理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2.河南省榮軍醫(yī)院 藥劑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心臟手術后切口感染是心血管外科術后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可能導致患者產生縱膈炎癥,從而使傷口愈合時間延長,嚴重會導致心臟及大血管的損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國內的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可達15%,感染總數(shù)可占所有發(fā)生醫(yī)院感染患者的35%~40%[2]。據(jù)文獻報道,40%~60%的手術部位感染是可以預防的, 因此如何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是醫(yī)護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3]。本研究探討心臟手術后感染細菌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感染防控提供依據(jù),從而降低患者感染率,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改善患者預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406例心臟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為感染組,以1∶2比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抽取64例同期未發(fā)生切口感染患者為非感染組。納入標準:(1)切口感染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1)入院時有感染存在或住院超過48 h后至手術日前有感染發(fā)生;(2)術前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3)術后因非感染因素在住院期間死亡。(4)臨床資料不完善。
1.2 研究方法查閱納入患者的病歷資料,收集各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血壓、血脂、切口標本的病原菌檢測結果、合并其他慢性并發(fā)癥(糖尿病、慢性腎病、房顫等)、手術史、術中失血量、是否輸血。資料收集完畢后,對所有資料進行匯總、錄入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分析心臟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2.1 心臟手術患者臨床資料兩組心臟手術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心臟手術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心臟手術后切口細菌分布及構成比32例切口感染送檢標本共分離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4株(53.33%)、革蘭陰性菌16株(35.56%),真菌5株(11.11%)。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14株,31.11%),表皮葡萄球菌6株(13.33%)、鏈球菌屬4株(8.89%)、腸桿菌科6株(13.33%)、銅綠假單胞菌5株(11.11%)、不動桿菌屬3株(6.67%)。
2.3 心臟手術后切口感染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胸帶使用時間>3 d、糖尿病、術中輸血是發(fā)生心臟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心臟手術后切口感染單因素分析 [n(%)]
2.4 心臟手術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胸帶使用時間>3 d、糖尿病、術中輸血是發(fā)生心臟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心臟手術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心臟直視手術作為目前心血管外科最常見的手術方式,具有手術視野暴露充分、對患者肺部功能影響較小、手術操作方便、術后疼痛較輕等優(yōu)點,但因手術切口較特殊、皮膚及皮下組織薄弱、切口張力大,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心臟手術患者406例,其中術后切口感染患者32 例,感染率為7.88%,與文獻報道[5]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引起心臟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53.33%)為主,最常見的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文獻報道[5-6]基本一致,提示術后切口感染致病菌以機會致病菌為主。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機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在皮膚、鼻咽腔寄生,屬于機會致病菌,一般情況下不致病,但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菌群開始繁殖,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可致病[7]。金黃色葡萄球菌攜帶sasX基因,使其更易于定值在患者的易感部位,如心血管外科手術切口。據(jù)報道,較高的sasX基因攜帶率,增強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定值能力,這可能就是心血管外科患者術后發(fā)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原因[8]。有研究報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與護理不當有關[7]。術后切口護理以換藥為主,換藥室空氣潔凈度級別比較低,換藥時空氣中的微?;?和)細菌可能比較容易進入手術切口,因此,護理人員應在換藥前做好空氣消毒、手衛(wèi)生工作,重視無菌操作的原則及流程;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切口敷料的情況,保持清潔干燥,如有滲濕,隨時更換,以期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胸帶使用時間>3 d、糖尿病、術中輸血是發(fā)生心臟手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胸帶使用時間>3 d是本次研究新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臨床報道較少;心臟手術后,患者的生理、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且患者身體比較虛弱,自汗或盜汗較多,身體經常處于潮濕狀態(tài),切口引流管留置時間長,切口處輔料常常因汗液或者引流液滲濕,進而將用于固定胸部切口的胸帶滲濕,導致患者的傷口愈合不良、易發(fā)生切口感染;純棉透氣且能使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的胸帶造價較貴,患者多因經濟困難,通常不能及時更換胸帶。因此,對于術后前3 d的患者,每日更換床單被罩,保持清潔干燥;對于滲濕的敷料,及時更換;胸帶在未被引流液滲濕的情況下應每3 d更換1次,保持患者的手術切口處于清潔干燥透氣的環(huán)境中,以減少感染的發(fā)生。高血糖可造成感染發(fā)生率增加,傷口愈合延遲,住院時間延長,影響患者的遠期預后[9]。對多數(shù)住院圍手術期糖尿病患者推薦的血糖控制目標為7.8~10.0 mmol·L-1,對擬行心臟手術者可建議更為嚴格的血糖控制目標(6.1~7.8 mmol·L-1)[10-11],從而減少感染的發(fā)生,但應避免患者發(fā)生低血糖。輸血量與術后感染發(fā)生率有關,輸血會抑制患者機體免疫細胞功能,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12]。因此,對于圍手術期是否需要輸血,應權衡利弊,在不影響患者治療的情況下,盡量做到不輸血或者少輸血[13]。
綜上所述,針對心臟手術后切口感染患者,可根據(jù)病原菌特點進行經驗性的使用抗菌藥物,然后根據(jù)藥敏結果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胸帶使用時間>3 d、糖尿病、術中輸血是切口感染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醫(yī)護人員可根據(jù)其早期識別并及時有效的進行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干預,以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