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秋婷,郭三蘭,朱光勛,曾鐵英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30
當前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開放教育資源理念,同時也催生了慕課這一教學模式。慕課是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產物,也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全新的在線傳播與學習知識的平臺[1]。慕課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演示視頻,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向授課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口腔牙周科,內容相對復雜、抽象,實習生臨床實際操作機會不多,學習難度較大。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慕課教學法實現(xiàn)牙周科臨床帶教的變革,以提高實習生理論、實踐以及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水平,已成為牙周科帶教教師的重點研究問題。為此,筆者將慕課教學法帶入牙周科臨床實習帶教中,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18年和2019年武漢市某綜合醫(yī)院無工作經(jīng)歷的72名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牙周科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科實習前理論和操作考核合格;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有參加過慕課類培訓的實習生。以實施慕課教學法前后進行分組,2018年實習生36人為對照組,其中男20人、女16人,平均年齡(22.25±2.30)歲,均為本科生,入科前考試總成績?yōu)?93.72±5.10)分;2019年實習生36人為觀察組,其中男22人、女14人,平均年齡(22.46±1.80)歲,均為本科生,入科前考試總成績?yōu)?94.53±4.20)分。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授課方式。以教師講授和多媒體課件為主,參考教材為《口腔牙周學》,每周3次課程,每次45 min,每次課程結束前10 min為答疑時間。
1.2.2觀察組
采用慕課教學法+課堂培訓方式。
1.2.2.1 課前慕課預習
實習生登錄中國大學慕課中心[2],選取《口腔牙周學》的課程,該課程由西安交通大學牙周科2018年錄制推送上線。共計12課時,每周學習1個課時的內容,1個課時由3個學時組成,每個學時約15~20 min。課程內容包括有牙周組織的應用解剖及生理,牙周病的分類及流行病學,牙周病微生物學及局部促進因素,牙周病的主要癥狀及檢查診斷,牙齦病及牙周炎,牙周病的基礎治療及藥物治療,牙周病的手術治療及維護預防等。實習生每次通過慕課觀看《口腔牙周學》的課程時,初步了解該節(jié)課相關內容,并收集整理疑難問題,課堂培訓前交給代課教師(代課教師要求工作滿5年以上,有主治及以上職稱以及獲得教師資格證的醫(yī)生)。
1.2.2.2 課堂培訓
課堂培訓以教師講授為主,內容為每周慕課對應的牙周教學內容,通過錄制的操作視頻或小組討論方法等途徑講解,同時針對實習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前期收集)展開重點講解,每次課堂培訓時間為15~20 min。課后教師將重點、難點問題及解決方法通過慕課平臺做成微課程供實習生學習鞏固。
1.2.2.3 課后慕課總結學習
實習生在課后根據(jù)自己課堂知識掌握情況,再次自主安排觀看本周慕課相關視頻及微課程的內容。每周慕課及課堂培訓結束后,帶教老師會布置該課的習題,教師根據(jù)實習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一步分析評估實習生知識掌握情況。為了督促實習生進行慕課的學習,將其慕課上線時間與慕課測試成績計入考核。
1.3.1客觀評價
帶教老師分別對3個月實習結束出科的兩組實習生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并將兩組所得成績進行比較。其中理論考核分為20道選擇題、5道填空題以及2道問答題,總分100分,考試重點包括牙周組織的解剖、分類、主要癥狀、治療及維護等。操作考核為牙周患者的齦上潔治術及齦下刮治術,總分100分,由帶教老師按照操作標準當場給予打分。該實習生的最終成績,即總分=(理論得分+操作得分)/2。
1.3.2主觀評價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3個月實習期結束后的兩組實習生分別以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主要是對教學模式總效果的評價,包括能否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能否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能否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對此教學法是否滿意及是否愿意繼續(xù)此種教學法,并最后設有一個開放式提問,即對此次教學的意見及建議等。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雙側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實習生出科理論、操作得分和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
兩組實習生對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對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比較 人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理論和操作技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與歐子苗等[3]、Zhao等[4]研究結果一致。在校期間,實習生主要是集中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學法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作為實踐操作較強的科室,口腔科不僅要求實習生單純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實踐操作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中,實習生單純從課本上初步熟悉和掌握了理論和實踐知識,然而,由于實習期間學習任務多,操作機會少,學習方法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慕課教學法在結合傳統(tǒng)教學法特點基礎上突出其特有優(yōu)勢,不僅有理論知識的學習,部分還會配有操作視頻的講解和培訓,彌補了實習生臨床操作技能學習的缺陷,而且慕課教學法打破時空的界限,實習生可自主安排慕課相關視頻的觀看時間與地點,加強自身學習素養(yǎng),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了理論、操作技能以及各方面能力水平提高。然而,在慕課評估系統(tǒng)中也發(fā)現(xiàn)有實習生的每節(jié)課的上線時間完成率為100%,可在理論考核中成績得分較低;反之,有實習生完成率低而得分較高,表明此系統(tǒng)目前缺乏一種有效評估模式評價學習效果。這與Heusler等[5]、Luo等[6]研究結果一致。建議可采用Lan等[7]研究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模式來評價學習者的行為及效果。另外,在考核中發(fā)現(xiàn)有實習生在隨堂測驗的理論得分較高,但缺乏對概念真正認識和理解,建議慕課教學法優(yōu)化學習方式,可改進視頻播放形式,如剪輯與課程相關,學生喜聞樂見、較為感興趣的電影、新聞播報等,這樣在一種比較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對概念的掌握和運用效果會更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慕課教學法促進了實習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目前,我國醫(yī)學院校臨床實習教學以線下教學為主,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習生的思維方式,降低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亦降低了學習的熱情及成就感,不利于實習生自主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慕課教學法鼓勵實習生自己首先在線上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反饋,教師再針對性地解決。這種突出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法開發(fā)了實習生的潛力,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及主動性,促進了實習生各方面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這與Pottier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在本研究過程中亦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實習生對此種教學法較為滿意,愿意今后繼續(xù)采用此教學法,可看出此教學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需要提到的是,此次培訓中,70%實習生提出意見,即慕課教學法能否采用多種方法以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為此,筆者建議慕課講授的知識點不單純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傳遞陳述最新的文獻觀點和專家共識,每節(jié)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原則,讓實習生在慕課的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另外,也可以選擇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及翻轉式課堂教學設計以及微博等學習軟件[9-11],此類教學法的應用已得到教師及學生的一致好評,值得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