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雨 趙昊
【摘要】泰山是封建王朝帝王舉辦封禪大典和祈福之地。泰山石作為泰山的基礎構成更是承載了其淵遠的文化與象征內(nèi)涵,形成了獨特的泰山石文化,在中國文化的洪流中獨樹一幟。泰山石文化不僅承載了人們的精神寄托更加傳承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精髓。
【關鍵詞】泰山石;文化;品格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9-0123-02
泰山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承載了人們精神的寄托。作為我國的“天下第一山”,高1545米,面積2.42公頃。泰山是著名的我國古代皇帝封禪之地,根據(jù)歷史書冊記載有先后13位皇帝在泰山上舉辦了封禪大典。泰山地層擁有著相當年久的巖石,敘述著最古老的故事,從古至今,泰山石以其獨特的外表圖案、神秘功能、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古代帝王們也曾將泰山石作為石基,并供奉泰山石來進行封禪大典,祈禱國家江山永固;先民們也置泰山石于房屋角落以鎮(zhèn)宅保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變遷,人們逐漸將對泰山威嚴聳立的形象與對于泰山石的欣賞贊美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泰山石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不僅傳承著民族精神,更加有著淵源的文化影響。
一、泰山石的外表
泰山石品種眾多,有氣勢磅礴,造型各異的景觀石;色澤渾厚,質(zhì)地堅硬的泰山玉石;變幻多樣、圓潤飽滿的花崗卵石;寓意美好的燕子石;聲音悅耳的樂石。此外,泰山石紋路奇妙多變,紋理清晰,畫面突出且出神入化,構圖更是自然均衡:有的呈現(xiàn)出佛像造型,宛若神仙乘彩云款款飄落,有的紋路交叉相錯,構成了一副絕妙的山水圖卷,內(nèi)有高山流水,豐林茂樹交相輝映;有的借助石頭表面的凹凸紋理,其似狀似動物的石紋呼之欲出,或動或靜,憨態(tài)可掬。泰山石的顏色更是大氣自然,多是以黑白灰和冷色調(diào),其色彩對比鮮明,質(zhì)樸中帶有莊嚴,不張揚和矯揉造作。
由于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的日蝕風化,泰山石形成了獨特的外表形態(tài)。泰山石千變?nèi)f化的外表,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獨一無二、真實而又朦朧的紋理圖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爭相追捧泰山石并供奉擺放于室中,泰山石更是具有不同的體型大小。泰山石承載了人們的豐富想象,更加豐富與升華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在欣賞其俊美外表的同時能夠暫時忘卻世俗的嘈雜,融入其中,靜心、震撼于石頭展示在人們眼前的自然之美。更有很多工匠用盡渾身解數(shù)來模仿其紋樣,通過繁雜的工藝手段在平面材質(zhì)上來對泰山石紋樣進行極盡可能地還原,并提取了泰山石的獨特色彩應用于產(chǎn)品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高級且質(zhì)樸的風格將其應用于各類的產(chǎn)品設計和包裝上,成為人們消費的寵兒。通過能工巧匠的創(chuàng)作,泰山石的樣貌與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是對泰山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二、泰山石的寓意
在我國歷朝歷代,泰山石似乎與上天神明有著些許的聯(lián)系,泰山北麓磨山上有過一座奇特的石圈, 志書載“巨石環(huán)列”,“夜有呼號相力聲”,人類學家考證, 它與法國布列塔尼卡石陣、紅山文化石圈一樣, 是遠古人祈求與上天溝通的場所, 屬“世界巨石文化”的代表遺址。
泰山的寓意滲透于中國傳統(tǒng)成語文化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向來有稱“岳父”為“泰山”之意,語出《酉陽雜俎》,“泰山”一語雙關,既指封禪一事,又指岳父,由此演變成了如今人們口中對于長輩尊稱。
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宏偉建筑再實施開工之前,都會舉行開工儀式并使用泰山石作為建筑的基底,他們希望建筑能夠“穩(wěn)如泰山”,能夠符合陰陽八卦,鎮(zhèn)壓天地乾坤。人們相信泰山石是能夠帶給人們祥瑞安康、富貴長壽,幫助人們驅(qū)災辟邪,人們執(zhí)朱砂寫“泰山石敢當”于泰山石上,并利用風水學的研究,將泰山石置于家中屋角處,以此來鎮(zhèn)宅、避妖邪。據(jù)傳蚩尤和皇帝爭霸中原,女媧降下靈石上寫“泰山石,敢當”,最終打敗蚩尤,平息戰(zhàn)爭。人們對于靈石的崇拜推演至今,形成了其獨特的泰山石文化,人們將泰山石奉為神石,賦予了泰山石種種神秘的色彩。泰山石被人們認為能夠凈化人們的靈魂同時能夠讓觀賞者陶冶情操,并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與鉆研。
三、泰山石的價值
泰山石更有著眾多文人墨客的贊美與描述,應用泰山之態(tài)與登泰山之頂之情做出了眾多詩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對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亂峰相倚?!薄疤┥讲灰酆聊?,顏子無心羨老彭?!薄案┦谉o齊魯,東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萬山開?!?/p>
行走于泰山之上,沿路石頭布滿了紅色的石刻,它們飽經(jīng)了千年的風雨的侵蝕和太陽的曝曬,向人們傳遞著中華悠久的文化和人們的智慧結晶。從秦朝漢代以來,歷代帝王于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儀式,儒家學者傳道授業(yè),各地的文人雅士游歷泰山,都于泰山上留下了珍貴的碑碣、摩崖、楹聯(lián)石刻。泰山上的石經(jīng)雖歷經(jīng)了風霜,多數(shù)已經(jīng)被殘損、消磨,但是現(xiàn)存的文字仍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泰山石經(jīng)的文字俊美秀麗,以北朝榜書被代表之作,被人們稱為“榜書之宗”。如今很多流傳下來的手抄經(jīng)書都已殘破并且極容易出現(xiàn)紕漏,泰山石刻無疑是給研究學者的一個巨大的禮物。泰山石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不可多得的禮物,泰山石原石上的紋路是經(jīng)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萬年的沖刷而形成的,它具有象形的圖案,更是引起了人們的無限想象,泰山石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特別是在傳統(tǒng)文化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學術專家開始致力于對于文字字體形態(tài)和時代特點進行不斷地挖掘與深入研究,人們通過對泰山石刻的字體研究,對石經(jīng)進行拓印,不僅使得其漢字的研究理論不斷地搭建成熟,并且它們還總結出了很多字體臨摹練習的技巧。通過泰山石文化研究學者的研究與推廣,不僅使更多的人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深刻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懷與胸襟,更能讓人們體味到佛教文化的地位、影響,以及它的引領作用。
四、結語
天然的石頭本身是不具備什么文化意義的,但是隨著人們的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隨著人類對于石頭的不斷鉆研、搜集、把玩,人們漸漸地將自己的思想、啟迪、價值,甚至技藝傾注灌輸于其上,實現(xiàn)了“人類化”的石頭,人類與石頭形成了緊密的相互關系,形成了獨特的“石文化”,“石文化”更加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與智慧的提升。
泰山文化的研究性與重要性來自泰山的悠久歷史、泰山的封禪和祭祀文化、泰山的經(jīng)典石刻、泰山石的獨特之美、泰山的佛教文化、泰山的美術發(fā)展等等,泰山以其獨特的韻味引起了眾多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探索和發(fā)掘。這座巍峨的山脈經(jīng)歷了風雨的洗禮打磨,巍峨地聳立在碧云藍天之下,它不僅僅帶給了炎黃子孫以視覺上的盛宴,更是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啟迪和靈魂上的凈化。中國素有“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置石于室,更是添上幾只綠色植株,打造出人造的微景觀,在觀賞泰山石的精美紋路、秀麗色彩、形象花紋的時候,能夠近距離地領略來自大自然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能夠真正地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暫時忘記自我,回歸于自然,得到精神的凈化。
在對泰山石文化的欣賞與分析過程中,汲取到了泰山石精神,并塑造了人們?nèi)蕫?、寬厚、誠信、豪邁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泰山石是大自然的饋贈,千百年來人們歌頌泰山,敬仰泰山,泰山石是人們精神與文化的載體,人們將自己的希望與祈求寄托于它,安如泰山、泰山北斗、國泰民安,泰山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地砥礪前行,追逐信念,是精神啟迪之所在。
在我國逐漸發(fā)展的新經(jīng)濟背景下,更應該致力于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傳播途徑,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泰山石文化與社會新經(jīng)濟體制發(fā)展結合在一起,從而賦予傳統(tǒng)石文化更鮮活的動力,例如,打造地標文化體系,使得泰山石文化更具有代表性與傳承性;創(chuàng)建品牌構架,開發(fā)一系列更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文創(chuàng)紀念產(chǎn)品;開發(fā)傳播媒介,探索更多前沿技術更加廣泛的傳播泰山石文化,并且提高大眾認知。更多的人所認知中的泰山,只是“五岳之首”,殊不知泰山背后具有眾多的價值,通過新的傳播媒介,可使得泰山石文化更加的全球化、國際化,更加全面地創(chuàng)造泰山石文化的發(fā)展途徑,使得傳統(tǒng)的泰山石文化更加符合現(xiàn)在發(fā)展的主流,讓泰山石文化的塑造、傳承、推廣具有更多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韓先岐.賞泰山奇石 悟泰山文化[J].走向世界,2016,(35):104-105.
[2]白展展.“石”化圖案致泰山[A].管理科學和工業(yè)工程協(xié)會[C].探索科學,2016,(6).
[3]李貞光.泰山石刻文獻研究綜述[D].吉林大學,2016.
[4]喬磊,張男.泰山石藝術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02):35.
[5]泰山石與泰山石文化[J].中國質(zhì)量萬里行,2011,(12):19.
[6]于海波.泰山石經(jīng)文字研究[D].魯東大學,2011.
[7]馬子愷.山峻入畫 天地豪情——話說泰山石的欣賞和收藏[J].中國城市金融,2014,(01):74-75.
作者簡介:張曉雨,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