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殷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就習慣于在做大事前先算一卦,通過占卜了解“天意”。人們幾乎每天都要通過骨片受熱的裂紋走向判斷事情吉兇。占卜如此盛行,“算命師”這一職業(yè)也就應(yīng)運而生。伴隨朝代興替,算命師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
殷周出現(xiàn)職業(yè)“算命師”
早在殷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就習慣于在做大事前先算一卦,通過占卜了解“天意”。人們幾乎每天都要通過骨片受熱的裂紋走向判斷事情吉兇。為了記錄完整的占卜流程,有時人們會在骨片上記錄,因此逐漸形成了“甲骨文”。
占卜如此盛行,“算命師”這一職業(yè)也就應(yīng)運而生。
《周禮》中記載過最早的算命大師“保章氏”,是專管星象、推測人間吉兇禍福的一種職官,屬于正經(jīng)通過星象玄學負責國家大事的官員?!吨芏Y》言:“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p>
戰(zhàn)國傳奇算命祖師爺
戰(zhàn)國時期,最傳奇的算命師莫過于鬼谷子。
他能被后世推為占卜算命界的祖師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鬼谷子曾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筮草和龜甲占卜法。“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夫以先王之圣智無所不通,猶用蓍龜以自決,況自斯已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于通識者哉!”
其二,唐朝的命理大家、命學鼻祖李虛中自稱是鬼谷子門下弟子。
其三,鬼谷子的明朝粉絲、大文學家馮夢龍曾在《東周列國志》中稱他懂星象占卜術(shù)。馮夢龍還列出鬼谷子的占卜實績:算到弟子孫臏后來的臏刑、算出弟子龐涓“遇羊而榮,遇馬而瘁”。
其四,許多古代算命主題學術(shù)著作假借鬼谷子之名,如《鬼谷子分定經(jīng)》《鬼谷先生占氣》《鬼谷先生射覆歌》《鬼谷先生五命》《鬼谷子觀氣色出相圖》《鬼谷子天甲兵常穰術(shù)》等。
種種原因疊加下,鬼谷子的名聲越發(fā)響亮,與之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也越來越多,逐漸坐實了一代傳奇算命祖師爺?shù)拿枴?/p>
兩漢反對封建迷信、學術(shù)派算命第一人
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名與眾不同的算命師——王充。
王充是東漢著名學者,一生不信鬼神,堅決反對迷信,卻堅決主張“命運”的客觀存在。
在《論衡》一書中,他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一套命理學的理論,提出“五行論命”的依據(jù),而且進一步觸及了“生肖生克”的理論實踐。
王充的學術(shù)著作對算命的理論影響很大??梢哉f,王充是反對封建迷信、學術(shù)派算命的第一人。
唐代算命理論完善
到了唐代,算命行業(yè)發(fā)展得十分迅猛,算命理論也越發(fā)完善。
“陰陽五行”和人的出生年月進一步結(jié)合,在李唐年間得到了方法上的確認。
印度、西域的占星術(shù)相繼傳入中土,更加豐富了本土的算命業(yè)。
唐代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算命師,如李虛中、僧一行、桑道茂等。其中,要數(shù)李虛中最有名。
李虛中,字常容,朝命理學大成者。唐德宗貞元年間中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
李虛中對五行頗有研究,采用年月日的天干地支推算,也就是“六字推理命運”。
他自稱鬼谷子弟子,撰《李虛中命書》,署名為“鬼谷子撰,虛中注”。此書在明代《永樂大典》和清代《四庫全書》中均有收錄,對后世算命師的影響很大。
李虛中離世后,唐代杰出文學家韓愈為他寫墓志銘。韓愈將李虛中的算命技能吹得神乎其神,稱他能根據(jù)某人的出生年、月、日的天干地支,推算其壽命、貴賤、吉兇禍福,命中率極高,“百不失一二”,并且完全不輸專業(yè)星官。
宋代算命師數(shù)量多、待遇高
宋代算命占卜大為風行。
文人精英們熱衷玄學。蘇軾就是眾多星相愛好者中的一員。他曾經(jīng)通過韓愈“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的詩句推斷韓愈是“摩蝎”,又表示同為“摩蝎”,自己和韓愈都遭受了諸多挫折,同病相憐。《東坡志林》中寫有:“吾平生遭口語無數(shù),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間而身宮在焉。”
宋代算命師數(shù)量多、待遇高。
據(jù)王安石在《汴說》中的說法,全國算命行業(yè)從業(yè)者數(shù)以萬計,干得好的算命師因此暴富,甚至能達到“封君不如”的程度。
至于宋朝算命師的工作日常如何,我們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略窺一二。
在都城汴京的大街上,算命先生大搖大擺支起攤子,貼上“看命”的招牌,一張桌子、幾張凳子,旁邊自然就圍起一圈來算命的汴京市民。
宋朝算命師中,徐子平是最有名氣的,他曾經(jīng)和當時的看相大師麻衣道人陳圖南隱居華山,研究命理學。他將唐代李虛中推算年、月、日干支的辦法進一步升級,演化為年、月、日、時同時測算的“四柱”法,這種八字算命術(shù)流傳極廣,以至后來民間直接用“子平術(shù)”來代稱八字算命術(shù)。
明清文學作品中有對算命的描寫
至明清之際,算命早已風靡民間,算命的業(yè)務(wù)范圍也進一步拓展。
不管是考試、當官、做生意,還是生老病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來一卦。
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很多學術(shù)著作,譬如《祿命辯》《滴天髓》《三命通會》等,算命的理論依據(jù)變得更為扎實。
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對算命的描寫。如《金瓶梅》中,李瓶兒病重,求醫(yī)無果,轉(zhuǎn)而問卜。本來想找吳神仙,哪知吳神仙云游去了,便去找了真武廟外的黃先生。這黃先生門上貼著:抄算先天易數(shù),每命卦金三錢。最終,花了三錢,卻算出李瓶兒兇多吉少、必死無疑。
(《國家人文歷史》 張希奧/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