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鋒 王 赟
張海迪,1955 年生,中共黨員,山東文登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她胸懷“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殘疾之軀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很多正常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斗的力量,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張海迪5 歲時被確診為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后的16 年間先后動過四次大手術,身體從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但她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zhàn),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1000多冊政治、文學、醫(y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16 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樂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 年4 月,張海迪跟著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十分艱苦的莘縣農村生活。她發(fā)現小學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fā)、釘扣子、補衣服??吹疆數厝罕娙贬t(yī)少藥帶來的痛苦后,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y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常用藥品等,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yī)學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通過努力學習掌握了一定的醫(y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為群眾治病達1 萬多人次。
1981 年12 月29 日,《人 民 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文章《癱瘓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團火》,介紹了張海迪身殘志堅、勇斗病魔的事跡,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983 年3 月,《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fā)長篇通訊《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以及張海迪的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重點報道了張海迪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跡。同月,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全國優(yōu)秀共青團員”稱號。5 月9 日,中共中央批準了中共山東省委提出的《關于進一步開展學習宣傳張海迪活動的報告》,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5 月12 日,山東省和濟南市召開向張海迪學習大會。張海迪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事跡激勵著千千萬萬的青年去奮斗,成為無數青年心中的楷模。
1983 年,張海迪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她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生命的追問》《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我的德國筆記》等文學作品,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它們凝聚著張海迪對文學的執(zhí)著與熱愛。
2008 年,張海迪當選為全國殘聯主席,十多年來,她克服病痛和困難,經常到貧困地區(qū)進村入戶看望殘疾人,傾聽他們的呼聲,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張海迪特別關心殘疾兒童,她說,“我要努力工作,為殘疾孩子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讓他們擁有幸福的童年”。
活著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張海迪用奮斗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她說:“只要我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yè)。”正是這樣的偉大理想,讓她成為身殘志堅的時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