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是面向非藝術專業(yè)學生的美育通識課程,是高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進一步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課堂互動模式的與時俱進成為了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的課堂互動以課堂提問等方式為主,近年來課程互動軟件技術的成熟為課堂互動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現(xiàn)的平臺,從而實現(xiàn)了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 ?課堂互動模式 ?課堂互動軟件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強調了“美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藝術教育育人機制,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要在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努力實現(xiàn)改革與創(chuàng)新,因此課程教學的與時俱進成為了課程建設中的主要課題。
一、高校公共藝術課的課程特點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是指有別于專業(yè)藝術教育的美育通識教育。作為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公共藝術課程對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面對的授課對象是非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模式上,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應試化學習模式,即以知識點的習得為途徑,以考試成績?yōu)槟繕?,而這些都會給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造成某種局限。因此增加課堂互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也就成為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首要任務。
二、課堂互動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
美育和德育、智育共同構成了高等學校的育人體系,三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美育強調的是感受性的學習,追求的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因此公共藝術課程應當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力和想象力,使其自主地參與到課程進程中,被課程本身吸引,從而以課堂主體身份推動課程高效進行。
1.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
“以學生為中心”是課程建設和課堂設計中的指導原則。對于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而言,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參與度。
和其他專業(yè)課程不同,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公共藝術課不僅僅以知識的講授為目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感受性的獲得比知識性的習得更為重要。因此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教師功能的轉變使得學生成為了整個教育活動的核心。因此探索課程互動模式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進程也就成為了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中的重要議題。
2.課堂互動模式的創(chuàng)新
正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設計理念,從傳統(tǒng)的課堂互動轉變?yōu)榫€上線下融合式互動教學成為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創(chuàng)新中的有益嘗試。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課堂互動有效結合。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既保留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又融合了網(wǎng)絡平臺的互動方式。和傳統(tǒng)的互動方式相比,線上互動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參與度,高效地實現(xiàn)課堂設計和教學目標。
3.課堂互動軟件的運用
作為在網(wǎng)絡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現(xiàn)在的大學生早已習慣了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習方式,手機也成了極為便捷的學習平臺。這種翻轉式學習的模式是網(wǎng)絡時代所特有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學習邊界。
課堂互動軟件的引入和運用成為了實現(xiàn)線上互動的主要手段,為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常用的課堂派、雨課堂等軟件都是很好的課堂互動平臺。
在各類互動軟件中,教師能方便有效地進行課堂考勤、課堂提問、話題互動、知識考核、分組討論等教學活動。以課堂提問為例,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受課堂時長的限制,課堂提問往往只能在教師和個別學生之間實現(xiàn)互動,反映的也是部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在教學互動軟件中,課堂提問可以通過選擇或者投票等方式開展,經(jīng)過一分鐘的課堂互動,屏幕上就能顯示出整個班級對某個問題的認知情況,簡單快捷而且高效。
總之,科技的發(fā)展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而課堂互動模式的轉變也為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思考
任何新事物的發(fā)展都是需要一定過程的,課堂互動模式的轉變、教學互動軟件在實際課堂中的應用也是如此。
1.循序漸進的實施方案
作為知識接收端的學生,網(wǎng)絡化的學習模式是他們樂于接受且能很快掌握的,但作為知識傳授端的教師卻是分布于不同年紀層的?,F(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操作對年紀稍大的教師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個學習、掌握和熟練操作的過程。
因此課堂模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一是需要硬件軟件兩方面的共同保證,二是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改進并完善新的教學設計,三是需要給予教師必要的提升混合教學能力的相關培訓和磨合時間。
2.避免過程中的形式化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育發(fā)展中的有益嘗試,但不可流于形式。教學互動軟件的功能絕不僅僅是課堂考勤,而應該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后疫情時代,網(wǎng)上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了某種趨勢。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僅是互動方式的改變,還是培養(yǎng)學生新的學習模式和思維模式的有效舉措。如何更好地將互動軟件的各項功能與課堂設計高效結合,使互動軟件真正成為課堂的重要助力,將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們要切實面對、思考并付諸實踐的課題。
總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堂互動是將“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到實處的有益嘗試,而課堂互動軟件的開發(fā)和完善為創(chuàng)新互動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持。深化課堂互動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這符合藝術通識課程的特點,也能進一步促進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
作者簡介:張茜 1984-女,漢,河北省武安市,講師 ,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