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蔡英劍,王敬斌,吳 霞,李 垚,惠朋利
(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內科慢性疾病,其并發(fā)癥眾多且病程較長。舒張壓或收縮壓升高是該病的主要特征,同時患者可能出現腦、心、腎等多器官、臟器性質性病變[1-2]。中醫(yī)學將高血壓歸于“頭痛”“眩暈”的范疇,認為其病機在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憂思惱怒、飲食不節(jié)。痰濕壅盛證是高血壓的常見證型,其發(fā)生率僅次于陰虛陽亢證[3]。當前,對痰濕壅盛證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但西藥治療療效有限,患者血壓控制不良反而容易出現肝腎功能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4-5]。本院選取134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痰濕壅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隔藥灸的療效情況,并分析其對患者血壓變異性、內皮損傷標志物及早期腎損害指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68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通過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34例。對照組男74例,女60例;年齡43~75歲,平均(66.84±8.63)歲;病程4~26年,平均(12.94±4.16)年。試驗組男78例,女56例;年齡41~75歲,平均(67.21±8.87)歲;病程5~27年,平均(12.96±4.25)年。西醫(yī)診斷: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6],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中醫(y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主癥: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等,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等,舌胖苔膩,脈滑。具備以上至少3項主癥與2項次癥,結合舌脈即可確診為高血壓痰濕壅盛證。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卡托普利片,12.5 mg/次,2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 mg,頓服。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叮囑患者堅持服藥,適度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緒大幅度波動。忌高脂、高鹽飲食。
1.2.2 試驗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隔藥灸治療,半夏白術天麻湯藥物組方:黃柏(酒洗)12 g,干姜15 g,天麻、蒼術、白茯苓、黃芪、澤瀉、黨參各9 g;白術、炒神曲各5 g,半夏(湯洗7次)、大麥蘗面、橘皮各 5 g。加清水煎煮,取水煎液400 ml早晚分服,每日1劑。隔藥灸治療:①藥物制備:將上述組方藥物按比例取適當用量進行研磨,將藥粉均勻攪和備用。使用時,用醋將藥粉調成糊狀,制成直徑約1 cm,厚3 mm的藥餅,并將艾絨捏成大小一致的三角柱。②取穴:根據《經穴部位》的取穴標準,取雙側涌泉穴、肝俞、腎俞、脾俞進行艾灸。③具體方法:患者取俯臥位,使穴位充分暴露并清潔皮膚。用手指同身寸法進行定位,以患者感覺局部酸、麻、脹為準。將所制藥餅置于穴位上,點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盡且余熱散盡后,續(xù)取一壯施灸,每穴連續(xù)灸4壯(30 min),每日1次,兩組穴位隔日交替施灸。艾灸過程中,若患者不慎燙傷,水泡較小則可使其自行愈合,但需要做好傷口的保護工作;若水泡較大時,醫(yī)護人員需要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注意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評價標準: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干預前積分-干預后積分)/干預前積分×100%?;颊吲R床癥狀、體征得到顯著改善,且療效指數≥70%記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療效指數≥30%記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療效指數不足30%記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制定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標準,主癥包括眩暈、頭痛、頭如裹,按照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計分,量化評分標準:無癥狀(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癥包括心悸、失眠、口淡,按照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計分,量化評分標準: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
1.3.3 血脂水平測定:患者正常飲食、24 h內未飲酒的情況下,檢測禁食12~14 h后的血脂水平。所有受試者空腹采取靜脈血,檢測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與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
1.3.4 血壓水平測定:采用動態(tài)血壓檢測儀檢測患者24 h的血壓動態(tài)水平,6~22時每30 min檢測1次,22時至次日6時每1 h檢測1次,血壓變異性指標包括:24 h平均SBP、24 h平均DBP、SBP變異性(SBP variability,SBPV)、DBP變異性(DBP variability,DBPV)。
1.3.5 內皮損傷標志物檢測:治療前后,患者空腹采取靜脈血4 ml,離心(3500 r/min,10 min),取血清液,采用多功能酶標儀(美國伯騰,ELX800型),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內皮素-1(Endothelin-1, ET-1)、細胞間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水平。
1.3.6 早期腎損害指標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胱抑素(Cystatin,CysC)水平;采用放免法檢測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采用干化學法測定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水平;采用堿性苦味酸法測定血肌酐(Creatinine,Cr)水平,根據mALB與Cr水平計算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有所降低,兩組心悸積分比較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試驗組其他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脂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HDL-C均明顯高于治療前,TG、TC、LDL-C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試驗組HDL-C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TG、TC、LDL-C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SBPV、DBPV、24 h平均SBP、24 h平均DBP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各血壓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Hg)
2.5 兩組治療前后內皮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見表5。治療前,兩組vWF、NO、ET-1、ICAM-1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NO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各內皮損傷標志物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6 兩組治療前后早期腎損害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6。治療前,兩組CysC、NAG、β2-MG、UACR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早期腎損害指標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試驗組各項早期腎損害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內皮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6 兩組治療前后早期腎損害指標水平比較
腎臟是高血壓疾病常見的受損靶器官,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患者會出現輕度乃至中度的腎小動脈硬化,對腎功能造成損傷。脂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吸煙、肥胖等因素均會加速腎損害的進程[8]。中醫(yī)學認為,高血壓的病機在于先天不足,患者勞欲過度、氣血失調,導致痰瘀互結、毒損絡脈,風火痰瘀、氣血陰陽虧損乃該病的發(fā)病基礎,需治以滋陰潛陽、補腎養(yǎng)肝之方[9]。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半夏為君藥,起燥濕、化痰、和胃之效。白術為臣藥,起健脾、消痰、逐水之效。白術亦為方中臣藥,清化熱痰,與方中干姜為伍,一溫一涼,寒熱互濟,辛開化痰。對于痰濁郁滯日久,化熱灼津之熱痰尤為適合。方中半夏,橘皮伍之,能共奏健脾化痰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化濕降濁之效。臨床上許多研究證實半夏白術天麻湯能夠改善高血壓疾病癥狀,促進血壓穩(wěn)定降低,同時有降低血脂的作用[10]??梢灶A見,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具有一定的成效。隔藥灸結合了艾灸和藥物兩大理論,藥物能沿著經絡循行,到達病所,充分發(fā)揮穴位、藥物的治療作用。施灸時藥物經過穴位經絡作用于人體,可避免藥物的首過效應,減少胃腸道刺激的不良反應,更好地發(fā)揮治療效果[11]。本次研究選取涌泉穴與背俞穴進行艾灸,涌泉穴能調節(jié)內分泌紊亂,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通過降低微小動脈外周阻力,可以降低血壓,有效改善高血壓引起的頭暈目眩等不適癥狀,在高血壓、腦梗塞、冠心病治療中均有一定效果。
血壓變異性是血壓的基本生理特征,反映了人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當外界環(huán)境變化時,其會順應環(huán)境變化而做出一定的改變。但高血壓患者與正常人明顯不同,血壓波動過大會對其他臟器、器官造成嚴重影響,并對血管內皮造成一定損傷[12]。血管內皮損傷可造成血管痙攣、動脈粥樣硬化,是高血壓的一項危險因素。一般情況下,ET-1與NO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前者起到收縮血管的功能,后者起到舒張血管的效果。一旦出現血管內皮損傷,ET-1水平會明顯上調,NO水平相對降低,引發(fā)血管痙攣導致血壓升高[13]。vWF是一種多聚糖蛋白,具有介導血小板與血管壁黏附的作用,ICAM-1則是一種黏附分子,可以介導炎性因子與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從而加重血管內皮損傷[14]。早期腎損害指標中的CysC在血液中含量較為穩(wěn)定,其水平變化能夠有效反映腎小球損傷情況,是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15]。NAG是反映早期腎近曲小管損傷的敏感指標,其含量升高提示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受損[16]。β2-MG可被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其水平上調也提示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受損[17-18]。UACR在通常情況下較為穩(wěn)定,可以有效反映腎臟蛋白排泄量,該指標增大提示腎小球處于高過濾狀態(tài),超出其本身重吸收能力[19-20]。通過對以上各指標的觀察可以有效反映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隔藥灸治療痰濕壅盛證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表明:治療后,試驗組血壓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隔藥灸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改善血壓變異性;試驗組vWF、ET-1、ICAM-1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NO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患者血管內皮損傷顯著減輕,血管內皮功能有效改善;研究組各早期腎損害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患者腎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腎損傷程度明顯減輕。結合療效情況、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脂變化水平可知,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隔藥灸治療的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疾病癥狀,改善預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