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
海南省澄邁縣中醫(yī)院,海南 澄邁 571900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是面神經出現(xiàn)的非特異性炎癥而引起周圍面肌彈癱瘓,引起表情肌癱瘓、眼瞼不能閉合等,該病在青壯年群體較為常見。西醫(yī)治療多給予營養(yǎng)神經、抗病毒、激素等治療,但療效不明顯。該病是WHO認定的針灸適應治療的疾病之一[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急性期該病患者應用針灸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該病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22~53歲、平均(34.16±4.75)歲;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25~52歲、平均(34.73±4.6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神經、激素、維生素等。觀察組選擇合谷、下關、太陽、風池、陽白、攢竹、地倉、四白、頰車,人中歪斜的增加水溝,鼻唇溝平坦的增加迎香,難以抬眉的增加絲竹空。合谷穴取雙側,其余均選擇患側。操作時患者仰臥或坐位,對穴位進行消毒,淺刺,平補平瀉法,得氣留針20min后起針。對下關、太陽進行溫針灸,1.5cm艾段點燃插入針柄,結合熱度調整與皮膚溫度,燃盡后將灰燼去除。前兩周每日1次,后兩周每周3次。兩組均治療4w。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治療4w后觀察療效,當治療后口角無歪斜,面部區(qū)域對稱,面部表情正常,HB分級1級時判斷為治愈;當治療后面部存在輕微障礙,用力可完全閉合眼睛,HB分級2級時顯效;當口角明顯不對稱,面部靜止張力正常,癥狀體征改善,HB分級3級時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時無效??傆行?(總數(shù)-無效)×100%觀察兩組治療后的HB分級,1~3級輕度面癱,4~5級重度面癱。根據神經功能指數(shù)(FNFI)評估面神經功能,當FNFI超過0.9時提示基本正常。觀察兩組治療天數(shù)。
2.1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34/35,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18例、10例、6例、1例)高于對照組76.47%(26/35,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9例、9例、8例、8例),P=0.013<0.05。
2.2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天數(shù) 觀察組HB分級低于對照組,F(xiàn)NFI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治療天數(shù)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天數(shù)
中醫(yī)認為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多為衛(wèi)陽不固,脈絡空虛,外邪侵襲少明、陽明脈絡而引起經氣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養(yǎng)而引起筋、肌縱緩不收而發(fā)病[2]。針刺治療該病的治療效果受到臨床的肯定。就該病的針刺治療時機選擇上當前尚存在一定爭議,有研究者認為急性期正是急性炎癥水腫的階段,這一期間進行針刺會加劇組織神經的水腫反而損害面神經。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急性期針灸可給予面神經良性刺激,通過針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提高治療效果。面神經位置特殊,其缺血時間越長則神經變性越嚴重,因此面癱治療難度越大,應當早期治療[3]。
從本次研究結果上看來,急性期治療的效果明顯。急性期病邪侵襲尚淺,病位在脈絡,這一時間緊抓治療時機給予針刺治療可疏調經氣,祛風活絡,祛除外邪從而控制病情,這對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急性期給予患者針刺治療以刺激局部,可提高局部乙酰膽堿、琥珀酸脫氫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強神經突觸連接,提高肌肉活動性,促進面神經支配的肌纖維及周圍肌纖維收縮,刺激血管神經從而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加快炎癥、水腫吸收,減少面神經損傷程度從而提高治療效果[4]。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通過艾灸的方法來發(fā)揮溫經散寒、消除陰翳的效果,進一步改善局部血供,加快炎癥吸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期該病患者經針灸治療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HB分級更低,F(xiàn)NFI指數(shù)更高,治療時間更短,提示針灸治療該病的效果顯著,見效快且能明顯改善面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急性期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效果顯著,見效快,可明顯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