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有成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并逐漸進入課堂,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強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遵循“信息技術能很好地輔助教學”這一精神,在語文課堂中,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還能渲染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怎樣把學生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呢?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一幅含義深刻的圖畫,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高爾基的《海燕》一課,我向學生展示一幅“海燕在烏云翻滾、雷電閃動的天空中搏擊”圖畫,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荷花》一課,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描寫荷花開放的三種姿態(tài),我在課前下載了一部分荷花系列圖片,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學生陶醉于那動人的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中。結合這些美妙的圖片,我讓學生配著音樂對課文精美的語句多次品讀,讀出荷花之美。教學效果自然不用說,在每個學生的腦海中,這一課、這一篇文章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想象力
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但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些課文配有圖片,而有些課文沒有圖片,即使有也是有限的表象,其形象也是單調與貧乏的。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從生動有趣的畫面展開聯想,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能力,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高山流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愈伯牙琴聲優(yōu)美,想象俞伯牙和鐘子期相遇時的場面。在教學伊始,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音樂。聽著舒緩的、動人的音樂,學生仿佛看到了氣勢磅礴、挺拔雄偉的泰山,煙波浩渺、寬廣無邊的江河流水。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重難點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在往常的教學中,可能一個知識點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十分茫然。多媒體教學可通過各種手段和特效進行藝術加工,用生動的畫面形象,直觀地再現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化難為易,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協同利用起來,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
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在指導學生弄明白“兩端鑿進法”“中部鑿井法”時,我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演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山勢特點,動畫演示鐵路工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變抽象為具體,學生能直觀認識和感受什么是“兩端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圖、文、聲、像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把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動聽的音樂背景搬進課堂中,讓學生在美學的學習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主動探究美、發(fā)現美、感受美。
如教學《鳥鳴澗》一詩時,首先對字詞簡單的理解,再投影一幅靜夜春山景,畫面中月光似銀水、桂花飄落、月出尾梢、鳥驚叢林、鳴徹山澗,再配一段古箏演奏的低沉古曲音樂,進行朗讀或敘述,使作者的詩意與音樂的感染、課件的意境等,融合在學生的情感之間,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生置身于山林中,身披銀光,靜聽桂花飄落,心聆鳥鳴,一種淡泊寧靜、清新自然之感油然而生,心情也變得無比平靜下來,從而達到了性情陶冶之目的。
責任編輯? ?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