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冰,莫燕霞,黃妙玲
(東莞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我國肝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目前,臨床治療肝癌手段較為單一,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之后輔以放化療或靶向治療等[2-3]。由于手術對肝臟組織破壞較大,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且肝癌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術后常發(fā)生凝血功能紊亂,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后,增加死亡風險。因此,針對肝癌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需采取積極預防措施,以改善預后。近年來,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各類疾病外科手術中普遍應用,而關于其在預防肝癌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研究報道較少[4-5]。基于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老年肝癌患者圍術期DVT形成的預防管理中,旨在更好的促進老年肝癌患者術后康復?,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肝癌切除手術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6]中相關診斷;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B級;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癌細胞侵犯肝外器官;嚴重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等。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6.65±3.30)歲;肝癌分期:Ⅰ期10例,Ⅱ期3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6.82±3.47)歲;肝癌分期:Ⅰ期9例,Ⅱ期3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肝癌切除術,治療方法基本一致。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1)術前管理:術前1 d告知患者手術流程;術前禁食12 h,禁飲8 h,行腸道準備;常規(guī)放置胃管,麻醉前放置尿管;術前30 min使用抗生素,手術時間>3 h再使用1次。(2)術中管理:常規(guī)放置1~2根引流管。(3)術后管理:腹腔引流液量<50 mL/d,顏色清亮時拔除引流管;肛門排氣后拔除鼻胃管,飲水;術后24~48 h拔除尿管;選擇靜脈自控鎮(zhèn)痛;鼓勵患者盡早下床。
觀察組實施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1)術前管理:圍術期醫(yī)生與護士向患者解釋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方案及內容,以視頻、宣傳手冊方式反復告知;術前6 h禁食、2 h禁水,睡前晚口服500 mL 10%葡萄糖溶液,無灌腸;視情況放置鼻胃管,麻醉后放置尿管,抗生素使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2)術中管理:保持手術室溫度22~26 ℃,身下墊保溫毯,使用蒸餾水(38 ℃左右)沖洗腹腔;限制液體輸入量,對止血確切者可不放置引流管。(3)后管理:無膽漏、腹腔出血,術后1~3 d拔除引流管;術后6 h拔除鼻胃管,12 h拔除尿管;術后第1天飲水,給予口香糖“假飼”,逐漸過渡至進食;采取多模式鎮(zhèn)痛;術后當日穿彈力襪,下肢抬高15~30°;術后第1天進行床上踩單車運動,練習床邊坐位,協(xié)助下床活動。兩組均持續(xù)護理干預14 d。
比較兩組術后康復情況、護理前后凝血功能及DVT發(fā)生率。(1)術后康復情況:記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2)凝血功能: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2 mL,采用自動凝血分析儀(日本sysmex,型號:CS-1300)測定其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g)、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水平,并記錄DVT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s, d)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s, d)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5 1.48±0.62 1.27±0.34 7.65±1.27對照組 45 2.93±0.67 2.65±0.55 9.54±2.16 t 10.656 14.317 5.060 P 0.000 0.000 0.000
護理前,兩組DD、Fg、FD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DD、Fg、FD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組別 例數DD/(ng·L-1)Fg/(g·L-1)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5 324.17±18.64 262.45±12.70 2.83±0.91 2.44±0.53對照組 45 323.85±17.52 295.76±15.84 2.80±0.88 2.73±0.69 t 0.084 11.006 0.159 2.236 P 0.933 0.000 0.874 0.028組別 例數FDP/(mg·L-1)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5 2.81±0.77 2.40±0.58對照組 45 2.82±0.79 2.69±0.66 t 0.061 2.214 P 0.952 0.029
觀察組術后DVT發(fā)生2例,發(fā)生率為4.44%,對照組術后DVT發(fā)生9例,發(fā)生率為20.00%,觀察組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75,P=0.024)。
肝癌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案,其療效及安全性已獲得各界認同。圍術期護理工作是關系到患者術后恢復、療效鞏固的重要措施,因患者個體情況不同,臨床護理工作較為繁瑣,加之老年患者機體耐受能力弱,護理難度大[7-8]。肝癌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臥床長、活動量少等原因,DVT發(fā)生風險較高,是影響肝癌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原因之一。
DD是人體凝血系統(tǒng)中的重要因子,其在血漿中濃度可用于判定DVT等,患者長時間臥床、血流速度緩慢等,均可導致DD升高;Fg是參與凝血、止血過程的重要蛋白纖維蛋白,被臨床認為是各種血栓性疾病狀態(tài)的標志物;FDP具有抗凝血酶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9-11]。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后DD、Fg、FDP水平及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可有效促進老年肝癌患者術后康復,并改善圍術期凝血功能,降低DVT發(fā)生率。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運用圍術期各種基于循證醫(yī)學證據的優(yōu)化措施,通過優(yōu)化術前宣教、禁食水、腸道準備、鼻胃管放置等措施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度,并加強術中保溫、輸液控制、引流管放置管理等措施保證患者術中安全,確保手術順利實施[12]?;颊咝g后因切口疼痛等原因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若機體應激反應過強,可損害體內臟器生理功能,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加之圍術期并發(fā)癥風險高,可導致腫瘤復發(fā)[13]。因而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強調術中臟器保護、術后鎮(zhèn)痛管理,減輕患者因疼痛產生的應激,進一步減輕臟器功能損害,改善凝血功能。術后彈力襪的使用可增強下肢壓力,促進下肢血流、淋巴液回流,從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14]。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通過術后早進食、早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肛門排氣;同時,患者在下床活動過程中隨肌肉收縮、舒張,可減輕靜脈血流瘀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DVT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有助于預防老年肝癌患者圍術期DVT發(fā)生,并加快術后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