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琦
(淮南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高校校史館是一所高校歷史檔案館、 展覽館或博物館的概稱,它是以收藏反映學校發(fā)展歷史重大事件與人物的相關資料與實物為主,并且經(jīng)過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利用多種形式加以陳列與展示的場所。”[1]高校校史館承載著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有別于一般歷史博物館,除了收藏和研究之外,還包含教育、宣傳以及對外交流等功能。
從傳承歷史文化而言,高校校史館建設是體現(xiàn)高校歷史進程與文化內涵的載體。校史館中收藏陳列的實物展品與圖文資料,述說學校建校與發(fā)展時期歷史人物與大事件,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學校的歷史沿革。
于教育傳承而論,校史館不僅是學校歷史進程的回顧,更是學校教書育人的基地。 校史館中的歷史文化是教育與感化學生的最有效教材。校史館中的感人事跡、辦學成果、校友風采等展出內容給予師生自豪感與歸屬感,增強了學校師生之間的凝聚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激勵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動力源泉。
在對外交流方面,高校校史館逐漸成為學校對外展示的最重要場所之一。校史館的建立給校友們提供了一個功能豐富的交流空間。如歷屆校友可以在校史館通過師生系統(tǒng)查詢自己當年所在學院班級等相關資料信息,知名校友的事跡還將在校友風采中展示。 另外,校史館也將成為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訪問、合作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高校校史館體現(xiàn)著學校物質條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資源, 它將在高校未來的建設和發(fā)展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2]。 高校校史館作為承載學校歷史與塑造校園文化的載體,它的展示空間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
每個高校的歷史都是一獨一無二的,在校史館的設計主題上一定要突出自身的特色。校史館的主題定位可以是以某一主題為核心進行設計,成為專題展館,如云南大學的西南聯(lián)大校史館、西安交通大學西遷歷史紀念館;也可以設計多個主題融為一體,成為綜合展館,如上海交通大學校史館、同濟大學校史館。單一主題或多個主題的定位要根據(jù)學校自身的情況而定。主題設計的關鍵要能依據(jù)學校特色, 要能夠體現(xiàn)學校獨一無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歷史悠久的學??梢詮拿撕痛笫录樵O計思維切入點來組織校史資源,體現(xiàn)學校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藝術類院校可以以專業(yè)特色作為切入點來組織校史資源, 體現(xiàn)高校的個性與特色?!案咝PJ佛^只有確定了自身主題定位、立館理念,才能在校史館的規(guī)劃設計、展示陳列、宣傳教育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利于推動學校文化的研究、宣傳和發(fā)展。 ”[3]
優(yōu)化校史館展示空間,關鍵在于科學地做好功能分區(qū)。 首先,功能分區(qū)需要根據(jù)設計定位與設計主題進行整體規(guī)劃,然后根據(jù)各個主題空間進行局部分區(qū)。 其次,各個空間需要根據(jù)展陳內容的體量和形式進行分區(qū)。再次,功能分區(qū)要有先后關系,這樣才能形成有序的空間組織關系。 最后,空間要有主次關系,不同體量的空間穿插組織,給展示空間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
首先, 動線要根據(jù)空間組織結構進行設計,引導參觀人流按順序參觀校史館。動線設計決定了參觀流線,校史館動線設計合理與否直接決定校史館設計的觀眾空間體驗。 其次,動線設計要保證觀眾進出展館流暢而互不干擾, 主動線應采取單一流線。單一流線的設計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和展覽的有效性, 這種參觀路線可以有效地規(guī)避動線的交叉,避免了重復瀏參觀的情況。 “這種參觀路線有利于參觀人群有效地完成參觀流程并合理疏散,同時也能夠保證讓參觀者瀏覽到展館全面的展覽信息,避免了因展覽流線過多造成的混亂、 信息遺漏等情況。 ”[4]校史館展館可以沿著展墻作為主動線,體量較大的空間可以設置中島展柜作為次動線,次動線起到分流作用,能夠緩解在參觀的流量達到峰值時的壓力。
傳統(tǒng)的展示方式主要依靠實物展柜與圖文展板?!半S著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動媒體技術和藝術開始出現(xiàn)在各類展示空間設計中”[5]。新媒體展示技術不僅消除了展示空間的局限性,包括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且改變了傳統(tǒng)展廳被動參觀的模式,吸引了受眾的主動參與,并與展廳進行互動。 校史館應當兼顧新舊展陳模式,用于展示實物和圖文的展柜、展臺、展架、展板和展墻是最傳統(tǒng)的展陳方式,也是直觀展陳方式,是校史館的核心。同時也應當采用新媒體技術和交互技術進行展示,能夠給參觀者帶來更多的空間體驗,打破校史館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局限性,豐富校史館的內容。
淮南師范學院校史館位于該校信息樓南樓一層大廳,建筑面積約760 平方米,框架結構。校史館主要由百年教育展廳、校史校情展廳和未來教育展廳三個部分構成,是一所集收藏、展覽、宣傳、交流和教育教學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展館。
淮南師院學院始建于1958 年,2000 年經(jīng)教育部批準,原淮南師范??茖W校、淮南教育學院、淮南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淮南師范學院。 因此,淮南師范學院的歷史相對其他著名高校來說,歷史并不算悠久,收藏的展品及資料并不多,不足以支撐整個校史館。 所以校史館除了展示學校歷史文化之外,還應兼具其他的功能。將學校現(xiàn)有的“百年教育展館”以及籌劃中的“未來教育展廳”和校史館融為一體,形成以“教育的過去、教育的現(xiàn)在、教育的未來”時間線為主題的展示空間。
“教育的過去”主題展廳即百年教育展廳,是在學校原有的“百年教育館”整體搬遷基礎上的重新設計,該展廳的主要功能是展示中國近百年以來教育發(fā)展史, 館內的展品包括清代至上世紀80 年代的教科書、作業(yè)本、獎狀、畢業(yè)證及部分教具、學生用品等。 百年教育展廳主題展廳對應的主題為“過去”,這與博物館的空間感是類似的,空間風格應是復古與穩(wěn)重的。
“教育的現(xiàn)在”主題展廳即校史校情展廳,面積400 平方米,約占整個校史館的三分之二,是整個校史館的主展廳。該展廳一方面展示陳列學校發(fā)展歷史、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另一方展示當下學校辦學發(fā)展情況、辦學成果以及校園文化。 校史校情展廳對應的主題是“現(xiàn)在”,空間風格是簡潔明快的。
“教育的未來”主題展廳即未來教育展廳,主要展示內容為以智能設備與科學技術為載體的教育新形式。 該展廳包括一個VR 沉浸式智慧教室,兩個AR 沉浸式教學空間, 一個人機交互展示空間。未來教育展廳的對應的主題是“未來”,空間風格是充滿未來感與科技感的。
根據(jù)校史館的設計定位,3 個主題展廳分為3大區(qū)域(圖1),加上入口序廳一共4 個分區(qū)。 其中入口序廳是校史館的門臉, 也是人流最集中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通透開闊。 “教育的過去”主題展廳以實物展柜為主,空間形態(tài)為傳統(tǒng)的線形展示空間。緊接著就是“教育的現(xiàn)在”主題展廳即淮南師范學院校史校情展廳,它是校史館的主展廳,展陳內容最多,體量也是最大,適合多種形態(tài)相結合的空間。 最后是“教育的未來”主題展廳,以交互設備為主要展陳內容,呈線形空間延申至出口。 四個不同體量與形態(tài)的空間井然有序地組合起來,讓整體空間結構疏密有致、層次豐富。
圖1 平面分區(qū)圖(作者自繪制)
校史館動線設計根據(jù)功能分區(qū)而規(guī)劃設計,各個展廳之間的由一條主動線串聯(lián)接起來,從入口序廳到“教育的過去”主題展廳、“教育的現(xiàn)在”主題展廳、“教育的未來”主題展廳、最后到出口(圖2)。這種單向串聯(lián)的動線設計, 可引導參觀者一直前行參觀完整個場館, 避免了折返參觀人流沖突的情況出現(xiàn)。
圖2 動線分析圖(作者自繪制)
百年教育展廳中央的組合造型展柜形成了局部環(huán)形動線,這樣的動線設計可增加人流方向靈活性并提高空間利用率。校史校情展廳中間的觸控投影圓形島臺為參觀停留空間,參觀者可能會再此停留并聚集。此處也增加了環(huán)形動線做次動線用來分流人群,解決了停留聚集人員和參觀人流相互沖突情況。
一條串聯(lián)動線為主, 局部環(huán)形次動線為輔,兩種動線相結合形式使得空間緊湊、方向性強、簡潔明快,避免了重復和交叉。 校史館空間中的動線設計可以有效引導觀眾井然有序地參觀瀏覽,而不僅僅是依靠標識系統(tǒng)。
1.傳統(tǒng)展示方式
傳統(tǒng)展示方式主要包括展墻和展柜,展墻和展柜的設計需要相互聯(lián)系,做到對比統(tǒng)一。 百年教育展廳展墻采用胡桃木飾面做造型,上下留出反光燈槽,讓墻面有了層次感。其中最后一面弧形展墻,延續(xù)了序廳背景墻蜿蜒的造型。校史校情展廳展墻采用直線造型,在此基礎上設計大小不一的展板,使得整個展墻更豐富,層次感更強。不同的展區(qū)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各展區(qū)的空間關系也就更加明確。
實物藏品的展示主要通過展柜陳列,與展墻內容一一對應。 百年教育展廳除了普通展柜之外,還在中間設置了一組組合展柜, 這組展柜大小不一、高低起伏,并且可以調整位置,給穩(wěn)重的展廳帶來一絲靈氣。 校史校情展廳主要采用活動式展柜,方便后期該展廳的物品更新迭代。
2.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展示設計能夠豐富用戶體驗,把主動權歸還給觀眾,讓觀眾自行去感受展館內容。 交互式的展示設計摒棄了傳統(tǒng)展示方式的玻璃外罩和觀看距離,打破時間和空間對于展品的限制,增加了觀眾和展品之間的交流互動性。 同時,數(shù)字交互技術的應用,創(chuàng)造出了奪目的光影效果,能夠使空間變得更有節(jié)奏,帶給觀眾步移景異的體驗感,令觀眾沉浸在博物館中。
校史校情展廳中央設置了圓型中島臺,吊頂三層圓形光圈與之對應, 造型與光影效果極具科技感。 圓型中島臺面安裝了觸控投影設備,訪者可以觸控島臺桌面,使用查詢歷屆班級與校友信息。 校友風采展區(qū)配置了兩臺觸控一體機,用于展示更多的電子資料。未來教育展廳中的智慧教室采用了一組沉浸式VR 虛擬現(xiàn)實教學設備,可供十個人同時使用。 該設備能夠模擬各類場景,完成校園環(huán)境欠缺或無法實現(xiàn)的教學環(huán)境。 足不出戶,訪者可以使用該設備體驗到不同場景并與場景環(huán)境發(fā)生互動。同時,這一展廳也將作為學校的教學場所,兼具教學功能。 該展廳的交互展示區(qū)安裝了一塊長度達9米的體感交互機,此展區(qū)主要展示與未來教育有關的各種新技術,訪者能夠通過行走、揮手和觸摸等肢體語言與機器交流互動,給訪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1.序廳
序廳作為校史館的館出入口, 其位置非常重要,奠定了校史館的基調。 序廳背景墻的設計靈感來源的于淮南的淮河和舜耕山(圖3)。 背景墻采用了265 塊尺寸不同的密度板在平面上排布成以一條流暢的曲線,寓意著蜿蜒的淮河河流的曲線。 其中在正中間的有74 塊密度板在立面上做成連續(xù)的起伏的山脈造型,象征著坐落在學校南側的舜耕山脈。 吊頂采用了三層疊級吊頂,有層次的曲線造型與立面的曲線背景墻一一對應,墻面與頂面共同形成了抽象山水的造型空間感。 除此之外,蜿蜒的背景墻同時起到空間引導作用,引導人流有序進入展廳(圖 4)。
圖3 序廳背景墻(作者自攝)
圖4 序廳(作者自攝)
2.“教育的過去”主題展廳
“教育的過去”主題展廳即百年教育展廳,該展廳陳列的展品包括清代至上世紀80 年代的教科書、作業(yè)本、獎狀、畢業(yè)證及部分教具、學生用品等。展陳方式主要是展柜和展墻相結合的手法。展柜包括25 個固定展柜、1 組通柜和1 組造型展柜。 其中固定展柜沿展墻布置, 陳列的藏品與展墻一一對應;南墻面的通柜的空間很大,方便陳列一些大型藏品;北墻面的曲面造型窗套串聯(lián)起來形成波浪的起伏形態(tài),同時每個窗套用“框景”的手法將室外的景色引入進室內,營造出了連綿起伏的意境。 造型展柜位于展廳中央,高低起伏的展柜與其上方的軟膜燈上下對應,打破了中規(guī)中矩的展柜形態(tài),成為展廳的視覺中心(圖5)。
圖5 百年教育展廳(作者自攝)
3.“教育的現(xiàn)在”主題展廳
“教育的現(xiàn)在”即校史校情主題展廳,也是整個校史館的主展廳, 其展示內容包括學校發(fā)展歷史、辦學成果和校園文化。校史校情展廳分為8 個小展區(qū),包括歷史沿革、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對外交流、校友風采、銀杏影廳。 校史校情展廳所占面積最大,展出的內容也最多,因此這些展區(qū)設計需要根據(jù)展示內容做出有節(jié)奏變化空間,避免出現(xiàn)單調乏味的情況,同時也要保證整體空間的統(tǒng)一性。
歷史沿革展區(qū)主要展示淮南師范學院的發(fā)展歷程(圖6)?;茨蠋煼秾W院是由淮南師范專科學校、淮南教育學院和淮南師范學校三校合并而成立的,因此該展區(qū)主要展示內容是三校合并的歷史情況。歷史沿革背景墻上下共有四條波浪線燈槽構成,背景墻正中配有一臺顯示器循環(huán)播放 “三校合并”歷史進程的視頻。 吊頂也采用波浪造型,學校各個時期的照片隨著“波浪”前行,象征著歷史長河綿綿不絕。地面用了15 個標識年份的仿古銅片嵌入,每個年份的仿古銅片對應著學校15 個歷史大事件。 歷史沿革的相關藏品通過活動的展柜陳列,藏品與墻面展板一一對應。
圖6 歷史沿革展區(qū)(作者自攝)
科學研究展區(qū)、人才培養(yǎng)展區(qū)、社會服務展區(qū)、文化傳承展區(qū)和對外交流展區(qū)五個展區(qū)以展墻為軸線連續(xù)布置。展墻主要由直線與塊面造型組合構成,其中位于展廳中部的文化傳承展區(qū)則采用折線造型的展墻與展板,相對于其他四個展區(qū)的展墻做了一些變形,打破了連續(xù)的直線造型,讓整體空間有了節(jié)奏變化,避免形成過于單一的空間感。 黑白灰為主色調并加以少量紅色為跳色,與學校建筑群的色彩相互呼應,空間簡潔明快。 展陳方式主要是由墻面展板與活動展柜相結合的方式。
校友風采展區(qū)展陳內容主要是學校歷屆校友,該空間也是校史校情展廳的最后一個板塊。展墻采用折疊造型, 每個校友的小展板沿展墻依次展開,有節(jié)奏韻律, 展墻背景采用了校園手繪畫稿襯底,圖底關系明確,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 吊頂處采用鋁板鏤空銀杏葉片造型燈片,與玻璃隔斷銀杏葉相互呼應,具有“開枝散葉”美好寓意。
整個校史校情展廳中心位設置了中島臺,并安裝了觸控投影設備,訪者可以觸控島臺桌面,查詢學校歷屆班級與校友信息。 中島臺為圓錐形,上方的三層圓錐形吊頂與光圈與之對應,造型與光影效果極具科技感(圖7)。
圖7 中島臺(作者自攝)
銀杏影廳的命名來自校園知名景點——銀杏大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播放學校各類宣傳視頻(圖8、圖9)。該區(qū)域位于展廳中心,20 平米的滿墻熒幕簡約大氣,兩側墻面并沒有用隔墻分割空間,而是采用了鋼化玻璃隔斷,使得空間更加通透。 玻璃隔斷上采用仿銀杏葉片裝飾,呈飄落動勢,營造出了別樣的意境。以仿銀杏葉片裝飾的玻璃隔斷與校史館門口的銀杏大道隔窗而“望”,讓室內室外空間相互呼應。
圖8 銀杏影廳(作者自攝)
圖9 銀杏影廳(作者自攝)
4.“教育的未來”主題展廳
“教育的未來”主題展廳即未來教育展廳,展陳的內容主要為以智能設備與交互技術為載體的教育新形式(圖10)。 該空間墻面造型由幾何線條與塊面構成,線條相互穿插構成塊面,形成了四個具有未來感的小空間。 這四個小空間分別是一個沉浸式VR 教室、一個交互展示區(qū)和兩個AR 教學空間。
圖10 未來教育展廳(作者自攝)
沉浸式VR 教室背景墻兩側各由箭頭造型構成,中間設置3D 屏幕,增強視覺凝聚力。 吊頂采用軟膜天花,箭頭的造型與背景墻面相互對應,增強了空間的完整性。 AR 教學空間由幾何線條和塊面構成,形成兩個“未來倉”。 每個“未來倉”設置了一套增強現(xiàn)實設備,來訪者可以體驗更加豐富立體的教學模式。交互展示區(qū)空間設置了一塊長達9 米交互屏幕,參觀者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與屏幕產(chǎn)生互動獲得展示信息。交互展示空間長達10 米,超長的幾何造型極具縱深感。 AR 教學空間和交互展示區(qū)的線形的燈光加強了幾何造型的輪廓,加強了空間的科技感和未來感,讓人仿佛置身“時空隧道”。
高校校史館是一個特殊的展示空間,它承載著學校厚重的歷史, 傳承著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凝聚著師生和校友的情感。 因此,校史館的設計應該結合自身的校史校情,建設能夠代表和體現(xiàn)學校歷史和文化內涵的空間場所。同時高校校史館還應該緊跟時代發(fā)展,結合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賦予校史館更多的功能,更大地發(fā)揮校史館的價值。 本文結合淮南師范學院校史館實踐設計項目, 詳細分析校史館設計思路與過程,拋磚引玉,期待著能夠對國內其他高校校史館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