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河南中牟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中牟 451450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分娩產婦的出血量≥500 mL, 剖宮產產婦的出血量≥1 000 mL。我國的發(fā)病率為1.6%~6.4%[1-2]。宮縮乏力和前置胎盤是剖宮產PPH常見和最重要的原因[3]。發(fā)生剖宮產PPH時應立即將止血帶捆扎在子宮下段阻斷子宮血流,同時應用宮縮劑促使子宮收縮,并靈活采用宮腔紗條填塞、各種縫合止血技術,以及子宮血管縫扎、血管栓塞術或動脈球囊阻斷術等。經上述干預無效時,應果斷切除子宮[4-5]。本研究通過對60例剖宮產PPH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改良子宮壓迫縫合術對剖宮產PPH產婦的臨床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01—2021-01我院婦產科收治的60例剖宮產PPH產婦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6]:(1)均為單胎足月產婦,均符合剖宮產指征并擇期行剖宮產手術。(2)符合剖宮產PPH的診斷標準,并經按摩或按壓子宮、應用縮宮素或前列腺氨丁三醇等宮縮劑無效。排除標準:(1)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異常、免疫性疾病等本研究相關手術禁忌證的患者。(2)存在認知、語言功能障礙,難以配合本研究的患者。依據不同止血術式分為改良子宮壓迫縫合術組(壓迫縫合組)和宮腔紗條填塞組(紗條填塞組),各30例。2組產婦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產婦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產婦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剖宮產胎兒娩出后立即將止血帶捆扎在子宮下段阻斷子宮血流,同時應用宮縮劑促使子宮收縮。壓迫縫合組采用改良子宮壓迫縫合術:暴露子宮下段,兩手加壓子宮體評估壓迫縫合術可行后,用可吸收線按先縫子宮前壁、后縫子宮后壁的順序對子宮實施壓迫縫合術。具體方法參考文獻[7-8]。紗條填塞組行宮腔紗條填塞法:將準備好的長2 m、寬5 cm的紗條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鹽水浸濕并擠干,經剖宮產切口從宮底部開始,呈“S”形來回填塞,四指壓實紗布,使其均勻填滿子宮腔。具體方法參考文獻[9]。
1.3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1)治療效果:出血停止、產婦生命體征平穩(wěn)為顯效。出血量明顯減少、生命體征明顯改善為有效。出血量較術前無變化、生命體征無改善而行子宮切除術,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3)并發(fā)癥(宮腔感染、粘連和切口疼痛)發(fā)生率。
2.1治療效果壓迫縫合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紗條填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出血量、住院時間壓迫縫合組出血量為(705.03±18.15)mL、住院時間為(4.18±0.11)d,分別少于紗條填塞組的(918.28±20.77)mL、(6.76±0.1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046、102.658,P=0.000、0.000)。
2.3術后并發(fā)癥壓迫縫合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紗條填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產婦的并發(fā)癥比較[n(%)]
臨床應根據剖宮產PPH產婦的原因、病情和術者的經驗,以及醫(yī)院的設備和搶救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本研究回顧性比較了我院行宮腔紗條填塞術和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PPH的效果。結果顯示,壓迫縫合組產婦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紗條填塞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紗條填塞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紗條填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在于:(1)通過對子宮底部壓迫縫合,捆綁子宮壁弓狀血管、擠壓血管圈以減緩血流速度,最終形成局部血栓。(2)縫合術后可促進子宮收縮,壓迫血竇使其關閉。(3)宮腔紗條填塞術雖有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點,但有宮腔感染和發(fā)展為難治性PPH的風險。
子宮壓迫縫合術因縫線穿過宮腔,亦有并發(fā)產褥感染及縫線滑脫的風險,故目前臨床對進針部位、次數、是否穿過宮腔等進行了多種改良,適應證由宮縮乏力及胎盤粘連引起的PPH擴展到前置胎盤引起的PPH。但對前置胎盤引起的PPH需根據PPH原因選擇適宜的止血方法,同時聯(lián)合其他措施,以減少子宮切除率和病死率[10]。
綜上所述,與宮腔紗條填塞術比較,改良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PPH,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住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提升治療總有效率,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剖宮產PPH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