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呂祖謙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史學家和教育學家,也是金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張拭、朱熹齊名,并稱“東南三賢”。本文以詩歌為切入點,通過探討呂祖謙以明招為中心,與金華文化圈之陳亮,浙東文化圈之陳傅良,以及東南文化圈之朱熹、陸九淵等大儒的交游酬唱,以期理清其學術特征,分析其作為中原南遷世家中的一員對金華乃至江南地區(qū)的貢獻,并以此說明呂祖謙作為金華本土學術大家,成為金華文化標志的可能性。
關鍵詞:呂祖謙;詩歌;金華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K2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046-03
金華古稱婺州。公元1138年,宋室采取棄淮守江的戰(zhàn)略,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隨著南宋生機的復蘇,經(jīng)濟文化也迎來發(fā)展,重續(xù)了北宋的繁榮局面。婺州地近京畿,受杭州輻射影響,一時亦人文薈萃、名儒輩出,特別是南宋中后期,成為名重一時的文化重鎮(zhèn)。
金華在南宋時期能夠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與呂祖謙密不可分。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史學家和教育家,與張栻、朱熹并稱“東南三賢”。作為浙東學派的奠基者和婺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與王陽明、黃宗羲一起,構建了南宋、明代和清代浙東學派的三座學術高峰。呂祖謙的講學之地——武義明招山甚至一度成為南宋理學的傳播中心和浙東南一帶文人心目中的圣地。明招文化作為金華文化的代表,由此走向繁榮興盛,成為浙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影響超越了地域局限,由武義擴展到浙東乃至全國,這與呂祖謙和當時名儒的頻繁溝通往來密不可分。
作為南宋時期金華舉足輕重的人物,呂祖謙曾與金華、浙東、東南等地多位名儒耆老有過深入交流,也提攜了陸九淵等南宋中后期的重要學術人物。呂祖謙《東萊集》中存詩150余首,其中酬唱贈別之詩則有30余首,從中可以一窺呂祖謙和各文化圈文人之交游以及南宋時期金華文化中心的形成。
一、金華文化圈:與陳亮交游
呂祖謙之于金華學派,言開山鼻祖亦不為過。金華之學術文化,經(jīng)由呂祖謙之手逐漸得到發(fā)展,呂祖謙與本土士人交游,并對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陳傅良在《何君墓志銘》中回憶,呂祖謙以經(jīng)學教授,天下之士靡然而從,而其居鄉(xiāng)諸生自表見者為多,已形成鄉(xiāng)學之風。
以陳亮為例。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學者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開創(chuàng)了“永康學派”。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頗負經(jīng)濟之才。陳亮與呂祖謙相識于應試時,陳亮見祖謙而心折,于是從祖謙處問學。乾道四年(1168),呂祖謙在明招山守墓并講學。永康陳亮聞訊,即赴明招探視。其后,陳亮七上明招與呂祖謙會面,或論學,或講學,私交甚密。陳亮曾與朱熹言:“伯恭(呂祖謙)晚歲與亮尤好,蓋亦無所不盡,箴切誨戒,書尺具存。”[1]“箴切誨戒”四字尤見呂祖謙對陳亮的影響之深。呂祖謙有詩《許由》曰:許由不耐事,逃堯獨參寥。行至箕山下,盈耳康衢謠。謂此汙我耳,臨流洗塵囂。水中見日馭,勞苦如堯朝。堯天接山際,堯云抺山椒。誰云能避世,處處悉逢堯[2]。
古之墨客騷人,無不贊頌許尤為淡泊名利的賢者,呂祖謙卻另辟蹊徑,言其不耐事而逃,而贊頌勞苦功高的堯帝,這一觀點與金華學派事功的特點難以分開。巧合的是,陳亮創(chuàng)立的“永嘉學派”亦是浙東事功派的一大分支。
呂祖謙去世的前一年,陳亮曾為他寄來《桂枝香·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詞一首。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晩,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xù)。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1]。
芙蓉入世太淺,黃菊背世太遠,唯有“一樹香風,十里相續(xù)”的桂花,才能為詩人欣賞。頗有以桂相互砥礪的意味。呂祖謙看后,在《東萊別集》卷二七《與陳同甫》中“固深感嘆”,以為知音,甚渴與之相見。
呂祖謙與陳亮無論是私交還是學術均保持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呂祖謙去世后,陳亮一時情難自已,連作兩篇祭文,嘆曰:“一代人物,風流盡矣?!盵1]
二、浙東文化圈:與陳傅良交游
呂祖謙與浙東巨卿多有往來,其中又與以尚主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的永嘉學派人士最為同音共律,葉適、陳傅良皆為呂之好友。
以陳傅良為例。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南宋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前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學,后啟葉啟之集大成者,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鼎足而立。陳傅良與呂祖謙交情深厚,祖謙曾為之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兩人互相影響?!蛾惞袪睢吩唬骸皵?shù)請間,扣以為學大指,互相發(fā)明。”[3]就史學而言,陳傅良受益于呂祖謙頗多,特別是關于“本朝文獻相承條序”的問題,“而呂祖謙關于‘不合分禮義為兩涂’的理論就深受陳傅良的‘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的影響”[4]。
淳熙三年(1176年),呂祖謙與陳傅良相約拜見葉衡,三人一同游南園,呂祖謙作《次韻葉丞相陳尚書游南園》。
樂事良辰古所難,三分春色一分寬。潤花雨過紅裙?jié)?,倚竹風斜翠袖寒。自有南堂誰舉白,可無東絹為施丹。兩翁醉墨曾題品,便作平泉草木看[2]。
葉衡為婺州(今浙江金華)人,淳熙二年罷相歸婺。從“春色”“潤花雨”“翠袖寒”諸句可知,此詩大致為初春所作。葉衡屢遭貶謫,陳傅良受誣告而賦閑,據(jù)《東萊別集》卷十《答潘叔度》記載,呂祖謙自己亦是“內(nèi)不敢曠職,外不敢立異”,唯有借春色以暫寬。呂祖謙在詩中夸贊兩位友人超然高蹈,似平泉草木。
三、東南文化圈:與張陸朱諸子交游
(一)與張栻——亦師亦友
張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右相張浚之子。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書院教事,從學者達數(shù)千人。其學自成一派,為湖湘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乾道五年(1169),呂祖謙除服復出,改任嚴州(今浙江承德)之時,與同任嚴州的張栻一見如故,交流各自所學。后兩人先后入京為官,同巷居住,時時講辯,進益日深。張栻曾有詩《麗澤》曰:“長哦伐木篇,佇立以望子。日暮飛鳥歸,門前長春水。”這首詩應當是寫給呂祖謙的。《詩經(jīng)·小雅·伐木》有言:“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張栻的麗澤“友聲”,只呂祖謙一人。從詩中不難看出,張栻引呂祖謙為知音,麗澤之美,即其人文之美。
(二)與陸九淵——誘掖后進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象山書院,人稱象山先生。陸九淵為宋明心學的開山之祖,其與王陽明之學說合稱“陸王心學”。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最主要的兩大流派。
乾道八年(1172)二月,呂祖謙任秘書省正字,負責點檢試卷并參與主持禮部考試,閱卷時發(fā)現(xiàn)江西陸九淵試卷不同凡響,極力推薦。除識拔之外,呂祖謙對陸九淵多有指點:“甲午之夏,公尚居里,余自錢塘,溯江以詣。值公適衢,浹日至止,一見歡然,如獲大利?!标懢艤Y得知呂祖謙病逝,特從江西赴金華吊唁。
(三)與朱熹——莫逆之契
朱熹(1129—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二程(程顥、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朱熹與二程的學說合稱“程朱理學”。
呂祖謙與朱熹相識于弱冠,祖上又為世交,因此學術論辯、私交往來最為密切。觀朱熹之文集,與呂祖謙之書信達上百篇,內(nèi)容多涉經(jīng)學、史學議論。淳熙二年(1175)春,呂祖謙接到朱熹信件,決定入閩拜訪朱熹;淳熙三年(1176)二月,呂祖謙與朱熹晤面于衢州開化;淳熙六年(1179)十二月,在呂祖謙的協(xié)助下,朱熹復建廬山白鹿洞書院。兩人的頻繁相會從詩中亦能看出,《云谷雜詩十二首·倦游》曰:古人千里別,約我仍丹丘。云何一解散,書到令人愁。此山豈不幽,何必賦遠游?!扒Ю飫e”指鵝湖之別,此時鵝湖之會剛剛結束不久。呂祖謙與朱熹剛作別,就已將下次的天臺之行約好,由此可見兩人交游之密切。
(四)鵝湖之會——紐帶橋梁
呂祖謙與陸九淵、朱熹心契,然朱陸之間卻因為學術見解不同而相輕,呂祖謙對此頗為苦惱。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館于朱熹書室一月有余后欲赴鉛山鵝湖(今江西上饒),朱熹出閩相送。呂祖謙見適逢其會,便出面邀好友陸九淵、陸九齡、劉清之等人同至鵝湖,開展學術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意欲以此會減小朱陸之間的學術分歧。鵝湖之會朱陸二人辯論了三天,雖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成果頗多。首先,呂祖謙組織此次講論,加深了朱陸之間的關系,兩人自此開始直接的學術交流;其次,朱陸的溝通對于理學與心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朱熹認為“講論之間,深覺有益”,雙陸也開始重視讀書講論??梢哉f,呂祖謙推動了理學與心學的發(fā)展。
四、中華文化之集成
(一)中原與江南
呂祖謙杰出的文化成就離不開源遠流長的呂氏家族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呂氏家族是中原南遷的科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宋興以來,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即有四人,同時又深得“中原文獻之傳”,理學傳家成為呂氏家族突出的文化特征,《宋元學案》中列有呂氏子弟姓名者多達七世二十二人。雖經(jīng)歷南宋初年的動亂與南遷,但呂氏非但未斷學脈,反而培養(yǎng)出呂祖謙、呂祖儉等影響深遠的學術大家,可見東萊呂氏家族家訓、學訓等文化的強有力傳承,呂祖謙正是在這種能量的推動下成為“深得中原文獻之傳”的中原文化傳承人。
呂祖謙既得中原文化之舊,又以之促進了東南學術的發(fā)展,為江南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呂祖謙的貢獻首先體現(xiàn)在創(chuàng)立和完善婺學,其創(chuàng)立的婺學在吸收二程學說的基礎上首倡“經(jīng)世致用”,強調(diào)事功,并在與浙東諸儒的講論交流中不斷完善,使之成為浙東三大學派之一。其次,呂祖謙以一己之力促成朱、陸展開交流,鵝湖之會后,朱陸學術交流逐漸增多,促進了理學與心學的發(fā)展。去世前夕呂祖謙仍不忘調(diào)解朱、陸兩人間的學術論爭,書信來往于兩人之間,希望他們消除分歧,求同存異。再次,呂祖謙于明招講學,培養(yǎng)了不少后學,他以中原之乳反哺江南文化,促進了江南學術的發(fā)展[5]。
(二)學術特征
呂祖謙的婺學承自家學,但又有所突破。朱熹之學說,概而言之,即要求學者要在《四書》上下功夫,而陸九淵之學說則認為心即是理,強調(diào)人的自主性與自我意識。呂祖謙的理學主張既吸收了朱熹于經(jīng)史下功夫、“就實入細”的觀點,又認可陸九淵的心即是理的論述,呂祖謙兼容并包二家,開啟朱陸合流的先河。
呂祖謙的理學特征,首先是主張經(jīng)史貫通。呂祖謙以讀書廣博為課,他認為《四書》為根本,但不可不讀史書。呂祖謙在《東萊呂太史外集》卷五《己亥秋所記》中言:“為人立址基,須是堅實。既堅實,須是要充擴?!边@與朱熹僅讀《四書》的觀點有所抵牾。其次,他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效,這與永嘉等學派不無關系。呂祖謙在南宋初這一特殊時期,在主客觀兩種因素的推動下融合了諸家學說,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其學術特征亦反映了他的人格氣度。
五、余論
與呂祖謙詩文交游者多為浙東學術大儒,以其詩歌為切入點,構建呂祖謙的學術交游網(wǎng)絡,有助于從文學的角度觀照其對浙東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作為金華學術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呂祖謙的學術大家地位毋庸置疑,他不僅推動了金華學術文化的發(fā)展,而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而金華能夠成為南宋杭州之外的另一文化中心,與其豐厚的人才儲備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密不可分。無論研究浙東學術還是中國儒學,呂祖謙都是繞不開的人物。
由于缺乏引導以及儒學相對較高的認知門檻,若只是強調(diào)呂祖謙的經(jīng)史成就,就可能使呂祖謙的思想研究成為學術圈的小眾狂歡。而相比經(jīng)史之學,直抒胸臆的詩歌往往更易為大眾喜愛。因此,可以呂祖謙易學易記的詩歌作為認識路徑,在對詩歌的解讀中適當融入其經(jīng)史思想,或許能使陽春白雪的經(jīng)學研究更易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
[1] 陳亮. 龍川文集:卷二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16-30.
[2] 呂祖謙. 呂祖謙全集(第一冊)[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1.
[3] 陳傅良. 止齋文集[M]. 吳興劉氏嘉業(yè)堂刻本:48-52.
[4] 陳欣,方如金. 陳傅良交游考略[J]. 合肥: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8(03):299-304.
[5] 范浚. 范浚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81.
(薦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金華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雙高’建設背景下地方文化與高職語文課程的互動與創(chuàng)生——以婺文化為例”(課題編號:JB2020021)。
作者簡介:汪珍(1993—),女,碩士,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明清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