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比中外學者紡織科學英語期刊論文標題,研究中國學者論文標題中心名詞的型式及其人際功能構建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學者趨向于使用Construction,F(xiàn)ragrance,Study和Effect四組中心名詞的型式,其中Fragrance和Study組型式的使用與英語學者有顯著差異。這些中心名詞的型式旨在凸顯研究過程或手段,聚焦研究對象的性能,重申論文的學術性以及宣傳研究的影響或效果,從而構建起作者在紡織科學領域的學術身份。這一研究對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及中國學者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標題; 中心名詞; 型式; 人際功能
中圖分類號: H 3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21)03-0220-0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04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A Case Study on English Journals of Textile Science
GU Xinyi, ZHAO Xiao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tterns of head nouns in Chinese scholars’ paper tit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textile journ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foreign scholars writing.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scholars prefer four groups of head noun patterns,namely,Construction,F(xiàn)ragrance,Study and Effect,among which the Fragrance and Study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atterns in foreign scholars’ paper.Furthermore,the head noun patterns were found to highlight research process or method,spotlight properties of research objects,reiterate the academic nature and to emphasize the effect of research,facilitating identity of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circle of Textile Science.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head nouns in paper title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seeking an enlightenment in teaching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s well as the publishing in English journals.
Keywords:
title; head noun; patter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學術論文的標題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正如Haggan[1]所言,“標題之于作者就如廣告之于商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半S著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使用英語撰寫論文并進行學術交流?!盵2]對于中國學者來說,英文標題的規(guī)范程度及語言質量還直接關系到期刊是否被國際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及引用,因此,中國學者的英語期刊論文標題值得深入探究。近年來,中、英文標題的對比研究,越來越關注語言特征及其話語功能?;谡Z料庫對比英文論文標題的語法結構和話語功能發(fā)現(xiàn),國外論文作者更多使用復合結構或以動名詞開頭的結構,更注重表達研究問題、結果、對象等論文信息以及表達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國內論文作者傾向于使用單一結構和固定的名詞短語結構,且包含較多的冗余詞語和模糊限制語[3]。譬如,中美研究生的論文標題句法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美國學生使用復合標題居首位,而中國學生普遍使用名詞短語標題,詞匯多樣性也遠低于美國學生[4]。然而,對標題的習語性單位(idiomatic unit)及其語言特征研究,學界尚不夠重視,更鮮有涉及某一專業(yè)領域的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討論。鑒于此,本文將從型式語法角度,針對中國紡織科學專業(yè)學者集中發(fā)布的英文期刊論文,對比同期刊英語學者,歸納中國學者在該領域的論文標題高頻型式及其使用特征,以期能為中國學者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現(xiàn)狀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聚焦語境中的習語性單位及其搭配意義,即擴展意義單位(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Hunston amp; Francis[5]基于John Sinclair[6-7]的搭配理論,以及語料庫驅動的COBUILD項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型式語法(pattern grammar),探究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為核心的習語性單位。型式語法秉持兩個基本觀點:一是詞匯和語法不可分,即詞語法(lexico-grammar);二是型式和意義相聯(lián)系。根據(jù)Hunston amp; Francis[5]提出的詞匯型式及其界定辦法,詞匯型式(pattern)指“與某個詞有規(guī)律地相關聯(lián)并對其意義產(chǎn)生影響的所有詞匯的組合”。換言之,“如果一個詞的某種組合出現(xiàn)的頻率高,或者某種組合取決于一個詞,抑或與一個詞相關的某種組合具有明確的意義,我們就認定此組合為該詞的詞匯型式”,如中心名詞effect/impact/influence與介詞of高頻共現(xiàn),它們在意義上明確表達研究對象的影響或效果,N of(其中N為表示影響或效果的中心名詞)則為effect,impact和influence的型式。詞匯型式在具體語境中高頻出現(xiàn),對于自然準確地表達意義至關重要。正如Hornby[8]指出,語法分析固然對學習者有一定的幫助,但學習者更應該注意如何組詞造句,因此更應該知道詞語以什么型式高頻出現(xiàn)?;谛褪秸Z法的認知,F(xiàn)rancis等曾根據(jù)名詞的型式、意義和功能,將其進行分類,其中“名詞+介詞”這一型式中的名詞根據(jù)其不同的語義功能和具體搭配的介詞,被分為Construction組(表示某種行為或過程的名詞)、Fragrance組(表示某種品質、特點或特征的名詞)及Effect組(表示某種效果或影響的名詞)等數(shù)百個名詞組別,本文將參考該分類標準[9]。
型式在語篇研究方面的應用受到學界的重視。一方面,研究集中于對學科差異的探討,強調特定專業(yè)領域的語言特征[10-11];另一方面,研究聚焦語言特征的中外差異,基于語料庫對比中國學者與英語學者型式的意義及其特征[12-13]。對英語學術期刊論文標題的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國際期刊中論文標題的跨學科研究,二是中外學者英語標題寫作的對比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句法結構和話語功能等??鐚W科期刊論文標題研究提供了不同學科間標題的語言特征。Haggan將標題結構分為完整句子型、復合型和其他類三大類,比較研究文學、語言學以及自然科學三類學科學術語篇標題[1]。結果表明,自然科學和語言學較多使用“名詞+介詞詞組”式標題,文學類論文更多采用復合式標題,完整句子結構在三類學科中都使用較少。Soler對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性論文和綜述性論文進行了跨學科和跨體裁標題比較,將標題分為名詞詞組、完整句子、復合型和問句型四類,其中名詞詞組在兩個學科中使用最多[14]。Wang amp; Bai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醫(yī)學研究類文章標題中名詞詞組同樣占主導地位[15]。國內學者對于英語標題的研究集中于科技期刊論文和語言學論文,如李平和曹雁[16]、曹楊和趙碩[17]的研究發(fā)現(xiàn),科技期刊英文標題以“中心名詞+介詞短語”的形式最為典型,其中以抽象名詞為中心名詞的短語結構因其結構簡潔、信息載荷量大而成為科技期刊英文標題的主要表達手段。
國內外對于學術語篇的研究結果揭示了標題在詞匯、結構等方面的語言特征。大量研究顯示,“名詞+介詞”詞組式標題在英語學術語篇中頗為常見,但是對于中心名詞及其搭配的意義和功能仍然有待于深入探索,尤其缺少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論文標題的習語單位及功能特征探究。鑒于此,本文將從型式語法入手,以英文紡織學科期刊論文標題為對象,探究中國學者的語言特征和功能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中國學者紡織科學的英語期刊論文標題,圍繞其中的中心名詞,力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中國學者期刊論文標題中的中心名詞有哪些型式?型式的詞頻分布如何?
(2)中國學者的中心名詞型式有哪些語義特征?
(3)中國學者的中心名詞型式如何構建人際功能?
本研究自建中國學者標題語料庫和作為參照的英語學者標題語料庫,兩庫語料均選自2013—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紡織科學國際期刊,影響因子從0.234到3.828不等。每種期刊隨機選取10~11篇學術論文,組成包含中外學者各120個期刊論文標題的語料庫。
首先,使用Treetagger3.0分別為中、外學者標題語料賦碼,然后使用Antconc3.4提取標題中心名詞及其搭配詞,并歸納各組中心名詞的型式。其次,參考Francis等[9]對名詞的分類,將標題中心名詞分為10個語義組:Construction,F(xiàn)ragrance,Study,Effect,Announcement,Approach,Substance,Interac-tion,Modification和其他。最后,對比英語學者中心名詞使用,分析歸納出中國學者英語期刊論文標題中心名詞型式的語義特征以及人際功能構建特征。
三、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的型式及其詞頻分布
本研究對語料庫賦碼,然后提取中心名詞,并歸納出紡織科學英語期刊論文標題中心名詞以下5種型式:N prep,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以及det N prep。中心名詞型式分為10個語義組,見表1。
Construction組中心名詞表示某個動作或過程[9],含有此類中心名詞的標題旨在強調研究的具體手段或過程。中國學者使用該語義組頻率最高,達45次,與英語學者(42次)相似。在結構上,該組中心名詞型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單中心名詞,型式包括:N prep(中心名詞無修飾語),如preparation of;n N prep(中心名詞以名詞或名詞詞組為修飾語),如structure development in;adj N prep(中心名詞以形容詞為修飾語),如numerical simulation of。另一類為雙中心名詞,型式為N and N prep,如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中國學者使用型式N prep頻數(shù)最高,達15次。其中preparation of這一結構在中國學者標題中出現(xiàn)6次,而英語學者并未使用,存在較大差異。該組其余型式中、外學者使用頻數(shù)相近。
Fragrance組中心名詞表示某種品質、特征或特點[9],含有此類中心名詞的標題旨在強調研究對象的某一性能或特征。中國學者使用此組中心名詞21次,英語學者5次,兩者差異較大。中國學者使用如下三種型式N and N prep,n N prep,adj N prep,其中adj N prep未被英語學者使用。型式N and N prep在中國學者標題中出現(xiàn)6次,英語學者為2次。此組中心名詞型式使用的較大差異之處,在于中國學者高頻使用“抽象名詞+of”結構,如properties of使用11次,behavior(s)of4次,而英語學者分別為2次和0次。
Study組中心名詞表示研究或調查[9],含有此類中心名詞的標題旨在強調研究或調查本身。中國學者使用該組中心名詞型式19次,英語學者6次,兩者存在較大差異。在中國學者標題中,型式N prep使用頻數(shù)最高(8次),如study of,而英語學者僅2次。與Fragrance組類似,Study組中“抽象名詞+of”結構高頻出現(xiàn)于中國學者標題中,study of/on達12次,research of/on達5次,而英語學者標題中study of,studies on,research on各出現(xiàn)1次,差異明顯。此外,中國學者使用型式det N prep 4次,而英語學者未使用。
Effect組中心名詞表示影響或效果[9],含有此類中心名詞的標題旨在強調研究中某自變量對因變量產(chǎn)生的影響或效果。中國學者此組中心名詞的使用頻數(shù)為17,與英語學者頻數(shù)相同。中、外學者均使用型式N prep,如effect of等。但中國學者使用結構effect of較頻繁,達11次,effects of使用3次,influence of使用2次。而英語學者使用頻數(shù)較為平均,effect/effects of各使用4次,influence of為5次,impact of為2次??梢?,在表述影響或效果時,中國學者詞匯型式高度復現(xiàn)。此外,該組中心名詞型式Effect of N on N(其中Effect表示Effect組中心名詞,N表示名詞或名詞詞組)在中、外學者論文標題中均高頻出現(xiàn),中國學者使用13次,英語學者10次。
Announcement組中心名詞表示研究中進行的某種抽象思維活動。中國學者使用頻數(shù)為4,英語學者為10。中國學者使用型式adj N prep,如universal evaluation of,以及n N prep,如recipe prediction of;英語學者除上述型式外,還使用det N prep,如an evaluation of。Approach組中心名詞表示研究的方法。中、外學者使用頻率均為4,型式均為adj N prep。Substance組中心名詞表示某一物質或材料。中、外學者使用頻率分別為4和5,型式為n N prep和adj N prep。Interaction組中心名詞表示某一化學反應,如co-immobilization of等,中、外學者均使用3次。Modification組表示對研究對象做出改變,如modification with等,中、外學者均使用2次。其他組為頻數(shù)極低且不屬于上述語義組的其他中心名詞型式,如charge reversal system with,a new class of等。
綜上所述,中國學者對于Construction,F(xiàn)ragrance,Study和Effect四組中心名詞型式的使用頻率較高。其中,中國學者Construction組的具體型式與英語學者存在較大差異。此外,中國學者對于Fragrance組和Study組中心名詞型式的使用頻率遠高于英語學者。對于其余語義組,中、外學者使用頻率較低。因此,本研究將對Construction,Effect,F(xiàn)ragrance和Study 4個語義組的中國學者英文期刊論文標題中心名詞的型式及其人際功能構建進行深入探討。
四、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型式的人際功能構建
論文作者通過使用所在學術團體特定的語言表達型式,向讀者客觀展示研究結果,同時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作者本人對所從事研究的學術立場,闡釋對所持論點的態(tài)度,以期說服讀者相信,論文作者是所屬學術團體內的“可靠圈內人”[18-19]。學術文本的上述“作者聲音”被稱作學術身份(discip-linary identity)。學術文本在某個(些)學科內共享一定的語言資源,從而形成一定的語言特征,這些語言特征彰顯了某個(些)學科的學術身份。中國學者基于中心名詞的型式,凸顯研究過程或手段,聚焦研究對象的性能,重申論文的學術性,宣傳研究影響或效果,構建起作者在紡織科學領域的學術身份。
(一)凸顯研究過程或手段
Construction組中心名詞及其型式旨在標題中突出研究的過程或手段。與英語學者相比,中國學者的語言使用存在兩個特點。
中國學者傾向于抽象、模糊地描述研究過程。其高頻使用“抽象名詞+of”的結構作為標題中心名詞的型式,如preparation of(……的制備),在紡織科學語境中指某一材料的制備。以下兩例為含有該詞的中、外學者標題對比(實例來源于自建的語料庫,其中CH代表中國學者,EN代表英語學者)。
例1
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text031703raCH-cleaned)
例2
Development of Durable Shrink-resist Coating of Wool with Sol-gel Polymer Processing(text051702raEN-cleaned)
例1中,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glass fiber composite with high performance指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纖維復合物的制備,但具體如何制備,制備效果如何,僅preparation一詞無法交代,過于模糊,直到題尾才提到制備手段,即through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通過界面結晶)。中國學者此處既沒有突出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纖維復合物這一制備成果,也沒有在題首將研究手段直接表述清楚。與之相對,例2中英語學者中心名詞development(改良)具有積極評價意義,暗示該研究是對材料的性能的一種提升,從而向讀者傳遞該研究的意義,增加文章的索引度和影響力。
例3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Turquoise-green Pigments Based on BaAl2-xMnxO4+y(text011806raCH-cleaned)
例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uded Cellulosic Fibrils for Enhanced Reinforced/ Filamentary Textiles(text041801raEN-cleaned)
中國學者傾向于使用雙中心名詞結構,在強調研究的手段或過程的同時,亦強調研究對象的性質,如例3所示,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將中心名詞synthesis與properties混搭使用。而英語學者標題中互相搭配的中心名詞均屬于Construction組,多用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表示某一材料的合成與表征,見例4。該標題中的synthesis(合成)表示進行化學反應以從化學前體形成更復雜的分子,characterization(表征)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物質進行化學性質的分析、測試或鑒定,并闡明物質的化學特性。往往是先“合成”某種材料,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測試或鑒定,該結構體現(xiàn)了研究過程中先后順序的邏輯關系。
檢索iWeb語料庫[20]發(fā)現(xiàn),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出現(xiàn)131次,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僅出現(xiàn)19次,可見前者運用更為廣泛,后者比較少見。中國學者對于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這一混搭結構的運用看似囊括了研究過程及研究對象的性質,但實際上不僅無法體現(xiàn)研究過程的先后邏輯關系,還可能導致標題重點分散,不便于樹立作者權威的學術身份。
(二)聚焦研究對象的性能
中國學者在標題中表述研究對象的性能時,對Fragrance組的抽象名詞結構properties/behavior(s) of存在過度使用的現(xiàn)象,可能是源于中文對于英語寫作的遷移作用。中文常用“……的性質”“……的表現(xiàn)”,所以中國學者往往習慣性地將其翻譯成properties of,behaviors of。
中國學者標題中的抽象名詞properties/behavior(s)往往與名詞或形容詞修飾語搭配,用以表述某種材料的性能或表現(xiàn)。如flammability behavior of表示某種材料的可燃性表現(xiàn)。但flammability即指可燃性或易燃性,并不需要behavior作為補充。英語學者更多地直接用單個名詞表達某種性能,如conductivity(傳導性)等,因為這類名詞本身就含有“性能、表現(xiàn)”的語義。在人際功能表達上,properties/behavior(s)等冗余成分容易使得標題結構不緊湊,信息焦點不突出,有違文章標題所需的“信息性和經(jīng)濟性”要求[1]。
除了過度使用具有抽象意義的冗余成分外,中國學者的中心名詞及其搭配詞使用也存在不恰當?shù)那闆r。
例5
Some Properties of a Thickener for Pre-paring Inkjet Printing Ink for Nylon Carpet(text 071706raCH-cleaned)
例5中,中國學者將中心名詞properties與模糊修飾語some進行搭配。模糊修飾語的功能是給聽話者提供解讀話語的方向和框架范圍?!坝捎趯崟r話語的壓力和對客觀世界知識的局限,許多信息不可能準確地表達;而為了保險起見或出于禮貌的考慮,說話者也會故意不準確地表達信息。這些動因導致了模糊標簽語在本族語話語中的大量使用?!盵21]但在以“信息性和經(jīng)濟性”為首要要求的學術論文標題中,模糊修飾語并不適用,這種模糊的表達容易給讀者造成寫作者專業(yè)性不強的印象,違背作者學術身份的嚴謹性,此冗余成分建議刪除。
同樣,單復數(shù)誤用也影響中國學者的學術身份構建。
例6
Crease Recovery Property of Woven Fabric with Different Testing Parameters(text 081604raCH-cleaned)
例6中,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為property,作者原意是為了表述“……的特性”,但property僅有兩個含義,一是“財產(chǎn)”,二是“房地產(chǎn)”,并沒有“特性”的意思,只有當使用復數(shù)形式properties時,才表示“(物質、物體的)特性”(見《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語詞典》)。英語中許多名詞的單復數(shù)涉及習語單位的意義變化,但是中國學者往往簡單地理解為一個與多個的關系。熟悉例6提及的學科領域的讀者可能會在標題閱讀中感到疑惑,從而使得該文章可信度降低。忽視中心名詞單復數(shù)的語義差異不利于中國學者在該學科領域學術身份的構建,同時會在人際功能表達上處于劣勢。
(三)重申研究的學術性
中國學者期刊論文標題的另一大特點是突出自身論文的研究性和專業(yè)性,但有時會適得其反。過度使用Study組中心名詞正是此特點的典型實例。中國學者高頻使用型式study/research+ of/on,見例7。
例7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text101301raCH-cleaned)
例8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Mechanical Property Changes in Composites of Polypropylene Reinforced with Spray-dried Cellulose Nanofibrils(text021805raEN-cleaned)
例7中,中國學者使用study作為中心名詞,意欲突出標題重點,即“研究”這一重點,其本意是為了突出論文的研究性和專業(yè)性,因此特意將“研究、調查”一詞直譯于英文標題中。而且中文標題常常會有“……研究”這樣的尾綴,所以中國學者自然而然就按照翻譯的一般規(guī)則將study/research of直接置于題首。但對于讀者而言,論文標題的開頭應當呈現(xiàn)關鍵信息。對比例8可見,英語學者直接將研究重點mechanisms作為標題中心名詞,簡潔準確,一目了然。中國學者將無具體涵義的抽象名詞study置于題首,而該研究中更為具體的重點詞mechanism卻被置于結構a study on之后,徒增標題長度,對于快速向讀者傳遞信息這一標題應有的功能卻增益無多。因此,中文標題末常見的“……的研究”這一說法,在英文標題中不可簡單直譯。且從語義上看,盡管study/research強調了研究或調查這一抽象概念,但學術論文標題的語境已經(jīng)預設該文章為研究性論文,并不需要重復表達這一概念。
正如陶堅和黃大網(wǎng)[3]在其研究中提到的那樣,國內學者在學術標題寫作中對于a study of,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等冗余性詞塊使用十分頻繁,前文也提到了此類現(xiàn)象。過多使用的特點反映了其在學術英語寫作中的普遍問題:一是母語遷移導致的冗余結構;二是英語標題意識不足導致的重點內容渙散。
此外,中國學者還傾向于將抽象名詞study/research與冠詞相搭配。如標題The Study of Imidazoles Gemini Surfactants as Retarders for the Dyeing of Cationic Dyes on Polyacrylonitrile Fabric中使用定冠詞the,標題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bric “wave” Plasticity中使用不定冠詞a。在語義表達上,定冠詞the表示特指,此處特指這一研究,不定冠詞表示泛指,此處指對于某種材料的一項研究。但這對于學術標題而言并無差異,因為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已經(jīng)在標題中有所展現(xiàn),在涵義的表達上不再額外需要定冠詞或不定冠詞來限定該研究或調查是否特指或泛指。
(四)宣傳研究影響或效果
中國學者在宣傳研究的影響或效果時,傾向于使用型式Effect of N on N(“Effect”指Effect組中心名詞,“N”指名詞或名詞詞組),該型式同樣為英語學者的標題高頻使用。檢索發(fā)現(xiàn),上述型式中的介詞of后搭配的名詞或名詞詞組往往表示實驗中的自變量,介詞on后搭配的名詞或名詞詞組表示因變量,通常為某材料的某種性質或特征。
例9
Effect of Impregnation Time on 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text031805raCH-cleaned)
例9中,impregnation time(浸漬時間)為自變量,performance of long glass fi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長玻纖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性能)為因變量,該標題表示浸漬時間對長玻纖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由于紡織科學往往涉及變量實驗,即控制其他變量,觀察某自變量對某因變量的影響,所以該結構常常出現(xiàn)在紡織科學論文的標題中。使用該結構亦有利于中國學者構建紡織科學學術身份。
盡管上述型式同樣為英語學者高頻使用,但在具體使用時,中國學者集中使用中心名詞effect,而effects,influence和impact使用率較低。此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中國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對effect of這一半固定詞語序列更早耳熟能詳,如《APA出版手冊》推薦使用“effect(s)of +名詞+on”結構。另一方面,中國學習者早期學習effect一詞時,就以不可數(shù)名詞表示“影響”進行記憶,因此忽略了effects作為復數(shù)時亦能表示影響或效果。“這些早期習得的序列成為語言知識貯存的重要部分”,供學習者方便調用;“但是,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貯存仍很有限,故而集中使用之,導致它們高頻復現(xiàn)”[21]。
此外,中國學習者可能對于effect(s)與influence和impact的具體區(qū)別并不清楚,因此認為effect(s)能任意替換influence和impact。事實上,這幾個詞的含義并不相同,各有偏向,下面舉例說明。
例10
Influence of Multiaxial Loading on the Failure of Kevlar KM2 Single Fiber(text041804 raEN-cleaned)
例10標題中英語學者使用influence作為中心名詞,表示多軸受力對Kevlar KM2單根纖維破壞的影響。influence一詞在表示影響時,指對行為、性格、觀點等產(chǎn)生間接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此處暗示多軸受力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并非直接顯現(xiàn)的。
例11
Impact of Firefighter Gear on Lower Body Range of Motion(text081502raEN-cleaned)
出自英語學者的例11標題中的中心名詞impact表達的是對某種情況、某個過程或某個人產(chǎn)生的有強烈沖擊力的影響,標題含義為消防裝備對下肢運動范圍的影響,表示該影響較大,暗示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在宣傳研究影響或效果時,若中國學者一味使用effect一詞,可能會使標題的表達過于籠統(tǒng),難以表達出該變量對某材料或物質的影響大小,也很難直接讓讀者從標題上意識到這一影響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與英語學者標題相比,信息量就削弱了,不利于“可靠圈內人”[18-19]的身份構建。
五、結束語
本文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通過與同期刊英語學者學術論文標題對比,從型式語法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中國學者紡織科學英語期刊論文標題中的中心名詞的型式特征及人際功能特征,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就詞頻而言,中國學者使用的中心名詞型式按使用頻率由高到低為以下5種:N prep,N and N prep,adj N prep,n N prep以及det N prep。該詞頻分布與英語學者相似,其中對于雙中心名詞型式N and N prep,中國學者的使用頻率遠高于英語學者,存在顯著差異。
在語義層面,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型式集中于以下四個語義組:Construction組,F(xiàn)ragrance組,Study組和Effect組。中國學者對于Construction組標題型式的使用頻率最高。其中,中國學者雙中心名詞型式Nand N prep存在Fragrance組與Construction組中心名詞混搭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極少出現(xiàn)于英語學者語料庫。此外,中國學者對于Fragrance組和Study組標題型式的使用頻率均遠高于英語學者。對于含抽象名詞的語塊,中國學者使用過多。對于Effect組中心名詞型式,中國學者高頻使用單一結構effect of。Effect功能上,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型式旨在構建其學科領域的學術身份,為確立“學術圈內人”這一目的服務。其中對于Effect of+N(自變量)+ on+ N(因變量)的使用,體現(xiàn)了工學學科研究中科學實驗的操作特點,該型式符合《APA出版手冊》中的推薦結構“effect(s)of +名詞+on”,可幫助學術論文作者構建“學術身份”。但是,中國學者有時會將具體的研究重點置于抽象概念之后,無法凸顯標題重點,建議適當刪減。此外,中國學者雙中心名詞的混合搭配,不符合該學科國際學術圈慣例,易對國際讀者造成閱讀不適,需注意搭配規(guī)范。再者,中國學者對于模糊詞使用較多,易使信息焦點難以突出,建議將模糊詞具體化。中心名詞單復數(shù)的差異也需要引起注意。個別中國學者誤用property表示“特性”,可能導致作者在國際學術圈中權威身份構建的失敗。
綜上所述,對比英語學者,中國學者標題中心名詞的型式有著明顯的語義特征和人際功能特征。本研究可以為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也能為中國學者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帶來一些啟示。雖然本研究以紡織科學英語期刊論文為例,但是研究結果對其他學科也有普遍指導意義。我們認為,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中,應注意不同語義功能下的型式與詞匯搭配,對于標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冗余結構應注意避免,以提升學術寫作的精準性和規(guī)范性。
參考文獻:
[1] HAGGAN 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 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2):293-317.
[2] 劉鴻穎,劉芹.基于語料庫的學術摘要寫作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4):301-308.
[3] 陶堅,黃大網(wǎng).基于語料庫的學術期刊論文英文標題對比研究:學科及文化的雙重維度[J].當代外語研究,2010(9):34-39,62.
[4] 姜亞軍.我國英語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J].外語教學,2013,34(6):19-24.
[5] HUNSTON S,F(xiàn)RANCIS G.Pattern Grammar: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the Lexical Grammar of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6] 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7] SINCLAIR J.Trust the Text[M].London:Routledge,2004.
[8] HORNBY A S.A Guide to Patterns and Usage in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9] FRANCIS G,HUNSTON S,MANNING E.Collins COBUILD Grammar Patterns 2:Nouns and Adjectives[M].London:Harper Collins,1998.
[10] CHARLES M.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3):310-331.
[11] JIANG F,HYLAND K.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016(4):1-25.
[12] 趙曉臨.基于語料庫的詞匯型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4):27-31.
[13] 姜峰.中美學生論說文的立場名詞表達——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5):8-14.
[14] SOLER 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1):90-102.
[15] WANG Y,BAI Y Q.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388-399.
[16] 李平,曹雁.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標題抽象名詞短語結構分析與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22-324.
[17] 曹楊,趙碩.科技論文標題的結構和語言特征——以Science和Nature為例[J].外語教學,2014,35(2):35-39.
[18] IVANIC 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19] JIANG F,HYLAND K.Metadiscursive nouns:interaction and cohesion in abstract mov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7,46:1-14.
[20] The iWeb corpus[DB/OL].[2021-02-17].https://www.english-corpora.org/iweb/.
[21] 衛(wèi)乃興.中國學生英語口語的短語學特征研究——COLSEC語料庫的詞塊證據(jù)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07,30(3):280-291.
(編輯: 朱渭波)
收稿日期: 2021-02-27
基金項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18D111403)
作者簡介: 顧欣怡(1997-),女,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語料庫語言學。
E-mail:136817560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