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葉妍
(景德鎮(zhèn)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慢性心衰是指靜脈血液回流正常,但心肌舒張和/或收縮功能出現(xiàn)障礙,致使心排血量無法實現(xiàn)機體新陳代謝,從而引發(fā)心力衰竭[1]。該病屬于心血管疾病終末端的一種綜合表現(xiàn),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患者多以心臟排血量不足、全身組織器官灌注不足、泵血功能障礙等為臨床表現(xiàn),若救治不及時,將會引發(fā)不可逆轉(zhuǎn)的結(jié)局,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2]。目前,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洋地黃苷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是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藥物,其中β受體阻滯劑是最常使用的藥物,該藥可高選擇性與β腎上腺素受體結(jié)合作用,實現(xiàn)阻斷交感神經(jīng)激活過程的目的,從而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心源性猝死率及再住院率。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3],單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慢性心衰對改善患者心功能與炎性反應效果不佳,因此,建議臨床聯(lián)合用藥。他汀類藥物作為一種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脂肪含量,延緩動脈硬化過程,及時阻止細胞內(nèi)信號傳導分子,進而發(fā)揮較強的抗炎作用,若將其與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使用可顯著提升慢性心衰的療效?;诖耍狙芯恐荚谔骄喀率荏w阻滯劑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衰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單藥組與聯(lián)合組,各50例。單藥組男26,女24例;年齡50~81歲,平均(68.54±6.25)歲;病程1~12年,平均(6.08±2.11)年;合并基礎疾?。焊哐獕?1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1例;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2例,Ⅳ級13例。聯(lián)合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8~80歲,平均(67.36±6.17)歲;病程1~14年,平均(6.26±2.19)年;合并基礎疾?。焊哐獕?3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0例;心功能分級:Ⅱ級17例,Ⅲ級23例,Ⅳ級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4](2007版)制定的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且心功能NYHA分級在Ⅱ~Ⅳ級;治療前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5%或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60 mm;入院前無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用藥史;無藥物禁忌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臟瓣膜、先天性心臟病者;伴有缺血性心臟病者;存在心動過緩、心源性休克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先給予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利尿治療、低流量持續(xù)性吸氧、糾正水電解質(zhì)、酸解及強心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單藥組給予β受體阻滯劑藥物治療,即口服酒石酸托美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1,規(guī)格:25 mg/片)進行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次12.5 mg,每天2次,之后逐步增加劑量至25~50 mg,每天2次?;颊卟∏榉€(wěn)定后再逐漸減少劑量。聯(lián)合組在單藥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治療,口服阿托伐他汀鈣分散片(廣東百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21,規(guī)格:10 mg/片)治療,每天20 mg,每天1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況、6 min步行距離(6MWT)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心功能監(jiān)測: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LOGIO-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空腹血3 mL,靜置離心抗凝后,提取上層血清,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患者的血清N末端原腦肽鈉(NT-pro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檢測方法為ELISA法。6MWT測試:在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流通、安靜環(huán)境下,由專門陪護人員協(xié)助患者步行,步行時間為6 min,步行結(jié)束后測量總步行距離。不良反應包括腹痛、頭痛、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害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LVEF、LVEDD、LVEDV、LVESV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LVE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LVEDD、LVEDV、LVESV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LVEF水平高于單藥組,LVEDD、LVEDV、LVESV水平低于單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
組別單藥組(n=50)聯(lián)合組(n=50)單藥組(n=50)聯(lián)合組(n=50)時間治療前t值P值治療后t值P值LVEF(%)39.51±7.14 39.22±7.06 0.08>0.05 46.72±5.65 57.22±5.52 3.57<0.05 LVEDD(mm)61.24±5.03 60.55±5.13 0.26>0.05 52.06±3.29 48.16±2.48 2.31<0.05 LVEDV(mL)261.52±30.36 260.71±30.49 0.05>0.05 240.32±22.67 212.68±20.37 2.35<0.05 LVESV(mL)187.22±25.06 188.47±25.11 0.10>0.05 175.27±15.08 157.49±15.17 2.26<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和6MWT距離比較治療前,兩組NT-proBNP、hs-CRP水平及6MWT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NT-proBNP、hs-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6MWT距離均長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NT-proBNP、hs-CRP水平均低于單藥組,6MWT距離長于單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和6MWT距離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es and 6MWT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和6MWT距離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es and 6MWT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NT-proBNP,N末端原腦肽鈉;hs-CRP,超敏C反應蛋白;6MWT,6 min步行距離
組別單藥組(n=50)聯(lián)合組(n=50)單藥組(n=50)聯(lián)合組(n=50)時間治療前t值P值治療后t值P值NT-proBNP(pg/mL)557.53±56.31 558.76±55.82 0.04>0.05 335.24±35.72 233.18±34.26 5.49<0.05 hs-CRP(pg/mL)22.51±10.19 23.14±10.25 0.12>0.05 18.71±5.61 12.18±4.32 2.26<0.05 6MWT(m)345.26±25.22 343.18±25.09 0.16>0.05 420.08±30.26 489.62±31.15 4.40<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治療后,聯(lián)合組出現(xiàn)腹痛1例,頭暈2例,無惡心、嘔吐病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0%(3/50);單藥組出現(xiàn)腹痛2例,惡心1例,嘔吐1例,頭暈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0%(6/5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0,P>0.05)。
慢性心衰的病理特點為左心房或右心室衰竭,在右心室衰竭影響下,易導致體循環(huán)靜脈發(fā)生淤血、水鈉潴留等并發(fā)癥,甚至會造成肺部殘留大量淤血,誘發(fā)肺水腫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目前,β受體阻滯劑是臨床治療慢性心衰的常用藥物,其典型代表藥物為酒石酸托美洛爾,該藥可增加患者心肌細胞內(nèi)β受體密度,提高心肌細胞對兒茶酚胺的敏感度,促進心肌收縮功能盡早恢復,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疾病惡化發(fā)展[6]。然而,單獨使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效果不佳,且作用單一,因此,臨床建議聯(lián)合其他藥物治療。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聯(lián)合組LVEF水平高于單藥組,LVEDD、LVEDV、LVESV水平均低于單藥組(P<0.05),說明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為,阿托伐他汀能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阻止膽固醇在肝臟中合成,進而調(diào)節(jié)患者血漿脂肪蛋白物質(zhì)與膽固醇含量,促使血管擴張,改善心臟負荷量及排出量,舒張心臟供血血管平滑肌,在增加心臟供血量的同時,發(fā)揮抗氧化作用,最終實現(xiàn)改善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與心功能的目的[7]。而β受體阻滯劑與該藥合并后,可在血液中釋放出大量一氧化氮分子,松弛患者小靜脈血管及小動脈血管組織內(nèi)的平滑肌,減輕其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功能[8]。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聯(lián)合組NT-proBNP、hs-CRP水平均低于單藥組,6MWT距離長于單藥組(P<0.05),說明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能抑制慢性心衰患者機體的炎性狀態(tài),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糾正患者心衰狀態(tài)。分析原因為,他汀類藥物能調(diào)節(jié)患者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恢復紊亂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進而有效抑制炎性因子釋放,同時,能改善缺血心肌的氧自由基,發(fā)揮良好的抗氧化作用[9-10]。β受體阻滯劑本身具有阻止交感神經(jīng)過度激活作用,在改善患者心肌收縮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療效,故兩者結(jié)合能充分發(fā)揮抗炎作用,促使患者心衰盡早恢復[11-12]。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聯(lián)合用藥不增加慢性心衰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采用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衰,有利于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抑制患者機體炎性反應發(fā)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