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松
世傳獻縣戈錦與紀容舒之《二老比肩圖》為戈、紀二族的重要文物。圖中右白衣而清癯者為戈錦,左黃衣而豐腴者為紀容舒。戈錦(1692—1759),字絅公,號素庵,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歷任嵩縣、開化、歸安諸縣令。紀容舒(1685—1764),字遲叟,號竹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姚安知府。戈、紀二人為鄉(xiāng)試同年。戈錦之子濤(字芥舟)、源(字仙舟),紀容舒之子昀(字曉嵐),并以進士而官京師,且為知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十八歲的戈錦去京師探望二子,恰紀容舒亦致仕來京。故友相見,流連竟日,使錢塘畫師沈朗作《二老比肩圖》,戈錦手跋其后(戈濤代書),文云:
康熙癸巳,恭逢萬壽恩科,吾郡舉于鄉(xiāng)者三十有五人(時天津未立府),吾邑得四人焉:紀君遲叟、高君仲蘭、先叔父及予也。比來四十七八年,屈指落落,而予與遲叟以宦海浮沉之身,猶得悠游桑梓間,幸矣。所居稍遠,不得時時把晤。己卯五月,各省子來京師,相見劇談竟日。適有錢塘沈君工繪事,為作“二老比肩圖”二幀,各存其一。其須眉皤然者予也,予年少遲叟六歲,顧衰于遲叟,蓋予歷風塵之日久矣。同年存者,又有肅寧朱君滄樹,以未至京不得與。他日朱君能來,更當以“三壽作朋”命圖。朱君聞之,其必欣然振袂也已。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八月,六十八歲老人素翁戈錦記。
跋文中提到的“朱君滄樹”是朱闊(1690—1762),字滄樹,號愚谷,直隸肅寧(今河北肅寧)人,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是戈錦、紀容舒的鄉(xiāng)試同年。二人這次聚會,想到了這位老友,并希望異日當約他同來,再作《三壽作朋圖》。《詩經(jīng)·魯頌·閟宮》云:“三壽作朋,如岡如陵?!钡@個美好的愿望并未實現(xiàn)。當年底,戈錦歿,二年后,朱闊卒,又二年,紀容舒下世。
《二老比肩圖》共二本,為戈、紀兩家分別寶藏。后人每每提及,都飽含感情。乾隆三十年(1765年),戈濤為朱闊作《愚谷朱公傳》,結(jié)尾云:
己卯歲,先君子來京師,與同邑紀丈合作《二老比肩圖》,相視甚歡。因言曰:“吾鄉(xiāng)同年存者惟三人,若得滄樹來,當為三老,乃更佳耳?!倍染铀煲允悄暌姉?。今作公傳,憶此不覺哭失聲。蓋紀丈于去年亦卒,父執(zhí)索然盡矣。
嘉慶五年(1800年),戈源去世,紀昀挽之云:“元白舊同年,紫陌尋春,猶記初登聞喜宴;朱陳原共住,黃泉哀逝,竟誰續(xù)畫比肩圖。”上聯(lián)敘及二人進士同年,下聯(lián)語及二氏同鄉(xiāng)姻親、世誼,且照應先輩《二老比肩圖》之典。
紀氏所藏圖不知何時丟失,就在戈源去世的這一年,紀昀照戈氏圖請潘渭臨景、朱本臨照、劉墉補書“二老比肩圖”于卷端,是為重摹本《二老比肩圖》。李宗昉《文妙香室文》卷十四《紀文達公傳略》附《年譜補鈔事略》記其事云:
姚安公自云南歸,與同里同年素庵戈翁各以視子來京師。錢塘沈君朗畫“二老比肩圖”二幀,素庵作記,嗣君芥舟編修書之,裝卷,各藏其一。圖成于乾隆己卯,后公所藏失去,嘉慶庚申,公屬淮海潘渭臨景,竹西朱本臨照,劉文清公石庵補書卷端。
紀昀以《二老比肩圖》為典挽戈源與補作此圖,孰先孰后已不可考,但二者之間肯定有著某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五年后,紀昀卒。至此,戈、紀二家見證當年《二老比肩圖》故事之人均已不在人世。
紀昀去世后五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秋冬之交,翁方綱為戈氏、紀氏藏《二老比肩圖》作記、詩、題跋,先書于紀氏圖,次日復將題跋錄于其婿戈寶樹(戈源子)所藏圖,詳細講述了這段五十年前的往事,翁方綱圖記云:
二老比肩圖,乾隆己卯夏,獻縣紀公、戈公相聚京師作也。紀公諱容舒,字遲叟;戈公諱錦,字公,號素庵,并舉康熙癸巳恩科順天鄉(xiāng)試。紀公由刑部郎中出知云南姚安府;戈公,雍正丁未進士,知浙江歸安縣。戈公長子濤,紀公次子文達公昀,時同官編修,故二老來都。兩家世為姻好,戈公季子源又與文達皆甲戌進士。此圖兩家各藏其一云。貌豐而手撫石者紀公也,其貌臞而袖手者戈公也。嘉慶庚午秋九月,北平翁方綱記,吳縣顧莼書。
題詩云:
二老此會時,我病未趨謁。
五十一年后,須眉栩猶活。
子舍并街南,橋東岸舫闊。
何減獻王宮,村樹倚鄰剎。
白頭老同年,幾個共京闕?
歡言戶羅棨,即見床堆笏。
茶星秋出使,汾晉車初轄。
前度芥舟詩,題遍云霧窟。
是秋我快批,匡山眼如豁。(己卯秋,予典試江西時,讀芥舟游廬山諸什,蓋癸酉秋董文恪奉命寫匡廬全圖,故二主司皆得遍游廬山,前后典試者所未有也)
仙舟復同年,萊衣續(xù)衣缽。
季也侍裝函,伯也代書跋。
維時文達公,綠蔭筆交樾。
顧謂沈郎笑,篆憑陳十渴。
儼齋草隸下,樹石稿才脫。
目光宛注存,笑語深貽厥。
兩家到孫曾,三世對門閥。
近畿文獻留,幾夕燈盡撥。
石間僮捧書,衣上膝搖月。
是即家訓編,儼銘閣老碣。
因之勖吾甥,豈獨手胝沫。
詩后復跋云:
此圖沈君繪于綠云書屋,綠云書屋時為錢茶山少司寇寓居處。仙舟太仆與紀文達皆甲戌進士,為茶山門人,時共吟憩于此,書屋有王儼齋墨跡書扁,在翔鶴堂之西,今其扁不存矣。陳氏楓崖亦時往來其地,是日楓崖用渴筆篆于卷前。為吾婿敬題家藏舊跡,縷縷及此,此段舊話今日能追憶者少矣。嘉慶庚午冬十月二日,方綱。
據(jù)翁方綱的詩與跋文可知,《比肩圖》作于戈源、紀昀的座師錢維誠的綠云書屋,戈氏圖乃陳楓崖(孝泳)渴筆篆書。而錢維誠之父錢陳群督畿輔學政,得戈濤、紀昀等“河間七子”,一時稱盛。因此,這幅圖中包含著幾代人的情感。翁氏題跋的加入,使《二老比肩圖》更具文獻價值。翁氏題跋的第二年,阮元在紀氏圖上題七絕二首云:
琴鶴清風萬里歸,
故人攜手更依依。
白頭共話傳經(jīng)事,
花木平泉映采衣。
高懷闊志推園倚,
世學崇隆仰伏桓。
一卷舊聞留日下,
橋東老屋白云寒。
嘉慶辛未冬至,文達公小門生揚州阮元題。
清末,紀氏《二老比肩圖》輾轉(zhuǎn)歸于畿輔先哲祠,戈氏圖則為紀昀五世孫紀鉅維所得。紀鉅維(1849—1920),字伯駒,號香驄、悔軒,晚署泊居,同治十年(1872年)拔貢,長期居留張之洞幕府,曾任經(jīng)心書院、存古學堂、文普通中學堂、兩湖文高等學堂等機構(gòu)監(jiān)督。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紀鉅維婿汪鸞翔(1871—1962)在北京琉璃廠見到了《二老比肩圖》,寫信給在武昌的紀鉅維。五月十五日,紀鉅維給女兒清蘩(汪鸞翔之妻)回信,他在信中詳細敘述了《二老比肩圖》兩個本子在清末的流傳過程。
據(jù)紀鉅維信中所言,最遲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紀家的《二老比肩圖》就流落到了畿輔先哲祠。同治末年,紀氏族人有號“鶴軒”者,居住在外家任邱邊氏,據(jù)他說“有戈芥舟先生后裔居任丘者,持有吾家《二老比肩圖》求售,約京錢五六十串即可得”云云,蓋不可信。因為一直到光緒二十年,紀鉅維見到戈魯珍秀才時,此圖一直在戈家,且流傳有序。戈魯珍名錫(1851—?),生員,候選縣丞。有個叔祖母由他贍養(yǎng),這位叔祖母是戈源之孫、戈寶樹之子煒彬之妻陳氏,陳氏一子早亡,晚年跟隨女兒生活,其女婿是山西巡撫胡聘之。陳氏病重不起,由胡家送回戈家看護,同時歸還戈氏故物《二老比肩圖》??梢姼晔现畧D一直由戈源至其孫煒彬保存,直到清末都在本家。也就是說,紀家“素荒唐”鶴軒四爺在說謊,很可能是他把紀家的《二老比肩圖》賺出,賣到任丘,卻謊稱戈氏后裔所售,以免族人追責。此圖后來由邊保捐入畿輔先哲祠。邊保桱(1845—1899),字拙存(琢存),以工部屯田司員外郎署池州、潁州、安慶等知府、道員。其父邊浴禮、母紀氏。而戈氏的《二老比肩圖》,大概是那位“窮乏無聊,頗伍下流”的戈錫在其叔祖母陳氏死后,將圖據(jù)為己有,以致流落外間。幸而此圖歸于紀鉅維,使百年舊物保全于亂世,一段佳話得以繼續(xù)流傳。
戈、紀衰替后,二氏后人知此先輩典故者,唯紀鉅維一人而已。因此紀鉅維態(tài)度很堅決,信中說,此圖如果不是偽造,“雖多費亦不惜”。據(jù)北京師范大學汪端偉教授藏其祖父汪鸞翔往來書札,可知這張圖價格是白銀一百三十兩。汪鸞翔買下《二老比肩圖》后,寄給當時在武昌的紀鉅維。辛亥革命后,紀鉅維只身北歸,身上攜帶之物只有這幅圖,可見其寶愛程度。民國4年(1915年)六月八日,武強賀培新造訪客居北京的紀鉅維,同觀新裝裱的《二老比肩圖》:
訪紀泊居先生。先生出新裝潢《二老比肩圖》見示,殊自快。因謂余曰:此戈氏所藏之圖也。當年紀、戈二家之圖,初作之圖歸戈氏,后紀氏又仿作一圖。紀氏衰,圖為先哲祠所得,余往先哲祠觀之。后見戈君,云:“吾家有《二老比肩圖》,當以相示。”余曰:“吾已見吾家之圖,而知君家有此圖也?!笔呛笥喑龆迹炀镁雍?。革命之前,吾女在京師函告余,都中有售此圖者,袁季云亦將購之,使二圖皆歸先哲祠。余復函,茍不偽者,必以重價得之,無令失去,遂以若干金為吾有。壬子之亂,余只身北上,他器用皆置不顧,獨攜圖間關(guān)以行。今既裝潢之,將求柯鳳孫、梁星海諸君題詞其上。
得先祖《二老比肩圖》為紀鉅維平生快事,屢屢夸示于人。他欲請朋友柯劭忞(字鳳孫)、梁鼎芬(字星海)等人題詞其上,但并未如愿。民國9年(1920年)八月,紀鉅維去世。不久,他所藏的戈氏《二老比肩圖》亦歸畿輔先哲祠。先哲祠藏戈氏《比肩圖》后嚴修跋云:
京師畿輔先哲祠舊藏《二老比肩圖》,前有劉文清題端,后有阮文達、翁覃溪、顧吳羹諸跋,余得敬觀者數(shù)矣。癸亥春,家弟臺孫告余,有大城劉氏持《二老比肩圖》求售,余聞之失聲而驚,以為祠圖入他人手也。及詢以題額之人乃非文清,且無阮跋,則又大疑。翌日取觀,始知別是一本。祠圖,紀氏有,此,戈氏有也。因購留之,將捐入京祠,俾成合璧。而商諸李符曾侍郎,借祠圖對勘,又知祠圖為重摹本,此為初寫本也。時有先后,故題跋有異同。爰合兩圖畀符曾納諸祠,而記其來歷如此。甲子清明日,嚴修謹識。
據(jù)嚴修跋,戈氏《二老比肩圖》于民國12年癸亥(1923年)為大城劉氏售與畿輔先哲祠,此時距離紀鉅維去世僅兩年有余。據(jù)紀氏族人言,紀鉅維子清杶(小毛子),不肖,鉅維歿后,家道迅速敗落。然則《二老比肩圖》當是從紀清杶手中流出。
戈氏、紀氏二圖今并藏于河北省博物院,難得一見。本文所載圖、跋并見于王敏之先生《紀曉嵐遺物叢考》。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