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PP從興起到現在呈現爆炸式的發(fā)展,APP界面決定著用戶對于APP的第一感知。為更好地滿足目標用戶對APP界面設計共性和個性化的需求,基于情感化設計的APP界面設計方法應運而生。該方法系統(tǒng)地分析了APP設計的流程,分析了在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設計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APP界面設計;情感化設計;本能層;反思層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師范學院校級課題“基于用戶體驗的UI設計研究”(CS16SB03)研究成果。
近年來互聯網在國內得到高速發(fā)展,互聯網的蓬勃發(fā)展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主席曾指出:“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fā)展成就,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網絡大國?!绷暯娇倳洖榻ㄔO網絡強國提出要求,“讓互聯網發(fā)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亦越來越普遍地運用智能化手機上網獲取資源,參與網絡活動,APP在短短幾年里成倍數增長,競爭日益激烈。APP界面是吸引受眾的第一面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用戶對于APP的第一感知,所以優(yōu)良的界面設計可以讓APP的推廣事半功倍。
一、APP界面設計發(fā)展歷程與趨勢
APP是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外語全稱Application。目前,比較著名的App商店有蘋果的App Store、安卓系統(tǒng)的Google Play Store、較為小眾Blackberry手機的BlackBerry App World和微軟的Marketplace?,F在蘋果及安卓系統(tǒng)現已占整體市場份額9成以上,受眾更熟悉認可蘋果和安卓系統(tǒng)的界面。
APP界面設計發(fā)展歷程伴隨智能手機的發(fā)展。在App設計初期,最早的設計思維都是擬物化的,如iPhone最早的幾個UI設計版本[1]。擬物化風格真實再現日常場景中實物,人們看到什么就能迅速判斷出按鈕的功能,這種風格減少用戶在使用上的歧義。蘋果智能手機界面就一直沿用擬物化風格的設計;蘋果的界面設計干凈、簡約、專業(yè)、美觀,這種風格確實在設計初期大獲好評并迅速搶占市場,但多年來卻幾乎未變。人們已掌握并熟悉了智能手機的操作,開始渴望充滿變化的界面設計。在這一時期WINDOWS強勢推出扁平化風格,扁平化風格讓人眼前一亮,獲得大眾推崇,界面圖形圖案輪廓分明、色塊對比強烈、簡潔美觀大方,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安卓系統(tǒng)的界面設計在設計的形式感和視覺效果上都趕不上蘋果界面設計的精美,但憑借平臺優(yōu)勢積累大量用戶,近些年來也更加注重界面設計的精細程度,設計感也很大的提高。
二、當前APP界面設計的主要問題
2018年APP數量已達到400多萬個,這個數字還在持續(xù)增長。APP現已涵蓋各個領域,相同種類的APP也存在相當大的競爭,與APP性能的快速發(fā)展相比,界面設計卻相對滯后,存在一些問題。
(一)界面設計形式固化
由于市場份額被蘋果及安卓系統(tǒng)迅速占領,其他操作系統(tǒng)用戶還在逐年減少,蘋果及安卓平臺界面設計多年來也形成自己的風格,相對固化。擬物化設計在APP設計初期就已面市,雖然樣式精美,設計師在設計中也更加精心渲染細節(jié)和質感的表現,但多年來大眾已審美疲勞。相對蘋果界面的封閉性,安卓公司相對開放,圖標沒有受到邊框限定,而擬物化設計的表現也始終無法突破。扁平化設計這個概念是在2008年由GOOGLE提出,但最終完成使用扁平化設計是在WIN8的界面,這種設計風格一經面市就深受好評,它放棄所有裝飾效果,用一種極簡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配色漂亮、干凈整齊,使用起來格外簡單。但這么多年來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設計師也只是從細節(jié)入手對原有形式進行修飾。
(二)界面設計區(qū)分化不足
智能手機一經面世好像就是年輕化的,而年輕人的市場卻逐步飽和,老齡用戶、兒童或其他有特別需求用戶的需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市場重視。而這部分用戶卻又緊跟時代的要求。例如老齡用戶,在很多社區(qū)都有年輕志愿者幫助教學老齡人學習智能手機的使用,但界面操作并不適合老齡用戶操作,很多老齡用戶學習過后容易遺忘,甚至很多老齡用戶受到視力影響根本看不到界面的圖形及文字,造成使用困擾。界面設計應充分考慮所有用戶群體在使用時將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發(fā)現問題,并逐一解決。在未來發(fā)展中,APP的研發(fā)會更細分市場,注重挖掘用戶需求,注重用戶體驗感。
三、基于情感化設計的APP界面設計構建模式
(一)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是由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他在研究中分析出“人類的大腦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先天的部分,被稱為本能層次;控制身體日常行為的運作部分,被稱為反思層次;還有大腦的思考部分,被稱為反思層次”[2]。腦部的三個活動層次相互作用,在本能層次的設計可以通過視覺元素的刺激帶給受眾良好的體驗,行為層次更注重操作過程的愉悅效果,反思層次的設計則偏重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情感化設計科學的分析了好的設計應在注重審美的同時能夠帶來好的操作體驗并技法情感共鳴,它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考方式。
(二)基于情感化設計的APP設計構建流程
情感化設計的APP界面設計構建模式將通過情感化設計的三個層次來實現,構建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APP設計應完成大量市場調研,對消費者進行分析;了解消費者消費群體狀況,包括分布、收入、職業(yè)、年齡、行為特征等;消費者心理狀況,包括關心點、潛在需求、排斥點、常用媒體分析等。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得到用戶數據,對用戶需求及體驗進行分析、收集、整理和歸納,將用戶需求顯性化。在此基礎上構建起行為層設計,搭建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再根據行為層設計完成本能層的視覺設計與表現,包括界面設計,界面元素導航設計與信息設計。行為層的設計和本能層的設計共同構筑具有反思層的APP設計。
(三)本能層設計構建
用戶調查分析和交互設計更多地偏向APP產品內容的設計,設計師習慣性運用理性角度搜集信息,在基于用戶體驗角度考量APP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和服務的同時還要考慮交互邏輯的合理和嚴謹。通常先繪制產品交互流程圖,展示出APP中各個功能及頁面間的關系,方便后期工作對交互流程進行修改。隨后由視覺設計師構建本能層設計——界面視覺設計,在這個階段要保證界面設計所顯示內容的完整性并符合交互邏輯要求。
本能層由注視、感受和聲音等生理特征起主導作用。本能設計和第一反應有關。視覺設計師運用視覺元素,色彩、圖形、文字及組織視覺元素間的關系,如構圖、大小、聚集、分散等以交互設計師理性的概念實現產品的交互設計,將信息完整地傳遞給APP用戶。設計師要把握APP應用需求,確認核心功能,模擬出設計初稿,通過低保真原型和高保真原型兩步操作,最終完成界面設計工作。
1.設計應遵循風格一致性原則,要有統(tǒng)一的字體、字號、統(tǒng)一的色調、統(tǒng)一的提示用詞、窗口在統(tǒng)一的位置、按鈕也在窗口的相同的位置等,目的是能夠減少記憶量、減少出錯概率并且能迅速積累操作經驗。
2.制定出制圖規(guī)范,從字體、顏色、控件規(guī)格、圖片、圖標規(guī)格、間距等各方面確定最終樣式,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界面設計中所有圖形都應按照規(guī)范要求完成設計。
3.APP界面設計要有清晰的信息框架,頁面之間具有清晰的邏輯,讓用戶一目了然地了解APP各個模塊并能夠自由切換。界面表現應簡捷、操作簡單、步驟少、層次一般不超過三級。根據APP交互邏輯分析出具有代表性質的界面并進行歸類整理、設計,注意典型界面設計的個性化表達。然后針對特殊的需求單獨設計完善,比如彈窗、登錄、注冊等頁面。設計需要考慮用戶操作習慣,如主要功能能否單手完成、常見手勢翻頁交互效果等。
(四)反思層設計構建
反思層次設計涵蓋諸多領域,它與信息、文化以及產品的含義和用途息息相關。設計可以在本能層次,也可以在反思層次起作用。產品體驗所帶來的個性化、獨特性、限量性、層次性等都在反思層起作用。手機APP所帶給用戶的反思層設計是行為層設計與本能層設計所帶來的綜合體驗。APP設計要注重用戶體驗,首先具備一些條件使得受眾產生粘性,如利益性、趣味性、內容性、創(chuàng)新性、社交性、操作性等構建出APP反思層的設計。APP的設計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fā),著眼用戶興趣,增強APP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好的設計不僅要單純迎合受眾低層次的需求,還應引導受眾的操作模式。通常情況下受眾接受新形式事務都需要歷經一個階段,而設計師正應該通過反思層面的設計解決或縮短這一階段。
四、結語
在信息化背景下,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于APP的需求越來越多。界面是面向受眾傳遞APP信息的平臺,它在第一時間里將APP定位、信息、操作等信息運用圖形化的方式傳遞給受眾,形成用戶對于APP的第一印象。基于情感化設計的APP界面的設計構建出情感化設計APP設計的流程,分析了在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設計的相互關系。APP界面設計主要是本能層對人產生的影響,要求界面設計基于用戶需求共性,并兼顧用戶需求個性化需求,與行為層設計相結合形成反思層面的設計?;谇楦谢O計的APP界面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司晟.指尖世界 移動App界面設計之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313.
[2]諾曼.設計心理學3(修訂版):情感化設計[M].何笑梅,歐秋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9.
作者簡介:郝亦超,碩士,成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