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民
2021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fā)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末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OFER),其中美元占比59.02%,創(chuàng)下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似乎給近年來熱議的“去美元化”帶來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中,美元指數于3月被推到了102的峰值,此后的數月美元指數持續(xù)下跌。以此為背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2020)認為,由于美國極低的儲蓄率、空前龐大的財政赤字和巨額的貿易逆差,到2021年底,美元有可能下跌35%而崩盤。2020年秋季,國內也有一些經濟學家看淡美元,他們認為美元指數將跌至60,不知是對羅奇預測的迎合,還是不謀而合。不過,美元指數真的會跌至60嗎?2020年3月以來,美元的最低點出現在今年的1月7日,為89.19點,此后,美元止跌回升,最高已經突破93點,羅奇等人的預測嚴重失誤,必將成為市場的笑柄。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及組織的政要也呼吁去美元化。據相關新聞報道,歐亞經濟委員會的格拉季耶夫(2021)要求成員國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增加本幣清算規(guī)模,加速去美元化。長期以來,俄羅斯試圖推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政策,區(qū)域貨幣聯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早在2015年普京就提出與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建立貨幣聯盟。區(qū)域貨幣聯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俄羅斯短期的外匯困難,客觀上對美元具有擠出效應。
近年來,國內學界對“美元霸權”的批評也日益增多。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2021)發(fā)表的題為《美元霸權興衰與邏輯演進》 一文的主要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文認為,牙買加貨幣體系下的美元是靠國家霸權支撐的特殊信用貨幣,是世界財富的收割機,美元霸權主要依靠石油美元、美元回流機制,創(chuàng)造美元升值與貶值的周期,打壓對美元有潛在威脅的經濟體以及控制以美元為主的國際清算系統(tǒng)(SWIFT)。該文還認為,新冠疫情引發(fā)美國各種危機,美國經濟實力與信用下降,美元國際地位有可能提前結束,而且,世界各國去美元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開始,美元將遭受重創(chuàng),甚至解體。該文最后從大國博弈角度,圍繞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中國要建立全球性貿易中心、全球性金融中心、全球性制造業(yè)中心、全球性要素交易中心、全球性創(chuàng)新中心等政策性建議。
新冠疫情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美國實行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人們有理由對美元價值的穩(wěn)定性表示擔憂。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國經濟的表現明顯優(yōu)于美國,而且人民幣國際化也在穩(wěn)步發(fā)展,于是,去美元化以及美元解體的觀點和預測更加成為相當有市場的言論。
去美元化,或者美元解體是什么含義?并未見到準確的定義。筆者揣摩,所謂去美元化是指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摒棄美元,使之喪失本位貨幣的地位,甚至不再是主要的國際貨幣,美元解體是指現行的世界美元本位制的瓦解,即牙買加貨幣體系的崩潰。
舊制度崩潰了,必然由新制度取而代之,新國際貨幣體系將采用何種本位貨幣?新國際貨幣體系將如何產生?概括地講,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是,以美元本位制為核心的牙買加貨幣體系將走向何方。正確的預判,不僅對央行的國際儲備管理、財經當局的對外貨幣金融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企業(yè)和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與資產負債管理也極具參考價值。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后,自然地形成了牙買加貨幣體系。從貨幣性質上看,前者是混合本位制的“黃金——美元本位制”,后者是信用本位制的“美元本位制”。牙買加貨幣體系切斷了貨幣與黃金的關系,法權與國家信用成為貨幣發(fā)行的基礎,全球貨幣進入了純粹的主權信用貨幣的新時期。
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宣布實行所謂的新經濟政策,與對外方面相關的內容有:(1)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征10%的進口附加關稅;(2)美國官方暫停履行按照官價向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同年12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簽署了“史密森協定”,其主要內容為:(1)美元對黃金法定貶值7.89%,即一盎司黃金從35美元貶為38美元;(2)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瑞士法郎、英鎊、法國法郎、瑞典克朗和意大利里拉總體貶值10%,其中,對日元貶值幅度最大,為16.9%;(3)非儲備貨幣對美元波動幅度由原來的1%,放寬到2.25%。該協定以上述條件換取了美國重啟黃金窗口、取消10%的進口附加關稅。
1972年6月至1973年3月,英、法、德、日等西方諸國先后放棄了固定匯率制,轉而采用浮動匯率制,美國也不再履行對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從而切斷了黃金與美元的聯系,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就此瓦解,西方國家的貨幣關系陷入無體系(non system)狀態(tài)。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臨時委員會達成了《牙買加協議》 ,1978年4月生效,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一個新階段,即牙買加貨幣體系。有學者認為,牙買加貨幣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對1973年以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結果的承認,并非是什么新體系,當然,也有人稱之為“后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牙買加協議》 的主要內容是:(1)允許成員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合法化;(2)黃金非貨幣化,免除成員國的黃金義務;(3)提高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的地位,成員國可以用SDR償還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務,成員國之間也可以自由交易SDR,未來將以SDR替代美元,推動SDR本位制的形成;(4)擴大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貸款。
牙買加貨幣體系追認了浮動匯率制合法化、黃金非貨幣化,導致戰(zhàn)后形成的 “黃金——美元本位制”蛻變?yōu)椤懊涝疚恢啤?。牙買加貨幣體系關于SDR本位的愿景,距今四十余年,尚未看到實現的可能。
牙買加貨幣體系中美元的獨特地位、國際外匯市場的動蕩不安以及主要國家的國際收支失衡一直受到來自學界、政界和金融界的批評。筆者于20年前撰寫了題為《美元化的危害及亞洲貨幣合作》一文,對世界美元本位制的弊端做了分析(黃澤民,2001);此后,又撰寫了題為《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與改革方向》 一文,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提出了看法(黃澤民,2008)。
由于牙買加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每當美國經濟或世界經濟出現大的波折,美元本位制往往會成為被批判的重點。大約是三種觀點:一是實行金本位制;二是采用超主權貨幣;三是實行多極貨幣體系。1999年歐元問世,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歐元將與美元分庭抗禮,或是平分秋色,但是,歐元并未對美元本位制產生根本性影響。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元本位制再次受到嚴厲的批判,用超主權貨幣替代美元,或者采用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的呼聲十分強烈。然而,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逐步化解,美元依然是世界本位貨幣,牙買加貨幣體系安然無恙。
最早提出美元本位制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哈勃勒(G.Haberler)、薩蘭特(W.Salant)和金德伯格(C.Kindleberger)等美國經濟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就建議美國官方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外國官方和私人部門所需的黃金交給市場去解決,全球采用“世界美元本位制”(The world dollar standard)。羅納德·麥金農(1990:5——25)認為,把戰(zhàn)后的貨幣體系稱為世界美元本位制的提法是很貼切的,浮動匯率制的世界美元本位制之下各國主權貨幣喪失了“黃金之錨”,匯率變得動蕩不定,小規(guī)模開放經濟體應該把美元作為“錨貨幣”,以穩(wěn)定本國的貨幣。
大多數文獻在關于國際貨幣的定義中,很少有對世界本位貨幣和國際貨幣的區(qū)分。從各國貨幣發(fā)行和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可以看到,國際貨幣未必是世界本位貨幣,世界本位貨幣必然是國際貨幣。世界本位貨幣在國際外匯交易中具有價值標準和媒介貨幣的職能。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深町郁彌(1993:1——30)對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元進行了如下表述:美元是關鍵貨幣,在國際商品勞務交易中是契約貨幣、結算貨幣,是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也是各國貨幣當局干預外匯市場的干預貨幣。尤其重要的是,美元作為關鍵貨幣,具有媒介貨幣(vehicle currency)的獨特功能。與美元無關的“貨幣對”(currency pair)之交易,通常都用美元計價,美元不僅發(fā)揮兩種外國貨幣匯兌時的計價作用,同時起到媒介作用。所以,美元不僅是外國貨幣當局的國際儲備資產,也是外國貨幣當局發(fā)行本幣的準備,起到金本位或銀本位時的金或銀的作用。因此,美元本位制下,美元是國際貨幣,但更是世界本位貨幣。
奧田宏司(1996:5——20)認為,在世界美元本位制中,唯有美元能夠發(fā)揮媒介貨幣作用,德國馬克在歐洲外匯市場上發(fā)揮了有限的媒介貨幣的作用,但在其他地區(qū)的外匯市場上基本都是美元在發(fā)揮媒介貨幣的作用。美元的媒介貨幣作用,意味著美元是全球貨幣的價值標準,其結果導致各國貨幣當局都希望更多地持有美元作為該國的外匯儲備資產。
本節(jié)從國際清算貨幣、外匯儲備貨幣和國際外匯交易貨幣等三個方面比較分析美元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從資料可得性和完備性角度出發(fā),用環(huán)球同業(yè)銀行金融通訊協會(SWIFT)發(fā)布的清算貨幣占比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個主權貨幣在國際清算中的地位。該項數據由SWIFT每月公布一次。表1采用的是各年份1月的數據。由表1可知,2021年1月,在主要貨幣的支付排名中,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分別以38.26%、36.60%、6.80%和3.49%的占比位居前四;人民幣占比為2.42%,相比上年同期有較大提升。從表1 的數據可知,近年來,美元占比始終維持在第一位,歐元緊隨其后,英鎊和日元遠遠落后于美元和歐元。排名第五的人民幣似乎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但與2016年相比也沒有明顯的變化,與美元、歐元的占比相比,依然相差甚遠。
表1 環(huán)球同業(yè)銀行金融通訊協會發(fā)布的主要清算貨幣占比(單位:%)
美元在世界貿易清算中的地位非常突出。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理解美元在世界貿易清算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美國對外貿易基本上都用美元清算。美國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用美元計價清算的比例均超過90%。這就可以理解,美國官方為什么僅持有很少的外匯儲備。對美國而言,對外交易只要用美元即可,無需外匯。
其次,美元是國際商品的計價與清算貨幣。石油、黃金、銅和糧食等國際商品交易,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大都采用美元計價、清算。
最后,美元是兩個第三國之間的貿易清算貨幣。很多國家不僅在對美國的貿易中使用美元清算,在與美國無關的對外貿易中也經常使用美元清算。以日本為例,2018年日本出口使用美元清算的占比為50.4%,進口使用美元清算的占比高達69.8%。不僅如此,在兩個第三國貿易中,用美元清算的比例也相當高,2018年,日本對亞洲的出口中使用美元清算的比例高達48.2%,從亞洲的進口中使用美元清算的比例高達71.2%。尤為重要的是,在2000年至2018年這19年中,雖然經歷了美國金融危機,但日本對外貿易中使用美元清算的比例基本沒有變化,日本對亞洲的進出口中使用美元清算的比例也基本穩(wěn)定(參見表2、表3和表4)。
表2 2000——2018年日本對外貿易清算貨幣占比(單位:%)
表3 2000——2018年日本對美歐和亞洲出口使用的清算貨幣占比(單位:%)
表4 2000——2018年日本從美歐和亞洲進口使用的清算貨幣占比(單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20年末成員國持有的官方外匯儲備總量、幣種和占比等數據
(COFER),2020年末,成員國持有的外匯儲備總額為12.7萬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4%;扣除“未知或未分配儲備”后的外匯儲備總額為11.87萬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3%。由表5可知,在外匯儲備中占比超過1%的有7個幣種。其中:美元排名第一,占比為59.02%;歐元排名第二,占比為21.24%;日元占比雖比上年有所提升,也僅為6.03%;英鎊占比為4.69%;人民幣排名第五,占比從上年的1.94%提升到2.25%;加元和澳元排名為第六和第七,占比分別為2.07%和1.82%。
20余年來,美元占比始終維持在60%以上,這次創(chuàng)下1998年以來的新低(參見表5、表6和表7),從而引起相關人士的關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占比下降是否是趨勢性的呢?
表5 2019年末和2020年末全球外匯儲備主要貨幣構成一覽(單位:億美元;%)
表6 1999——2018年全球外匯儲備主要貨幣構成一覽(單位:%)
表7 1975——1998年全球外匯儲備中主要貨幣所占份額(單位:%)
對此,有幾點值得關注:(1)絕對額的增加。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絕對金額和相對金額都是增加的,2020年末美元儲備額為70 058.4億元,比上年的67 259.1億元增加了2 799.3億元,增加了4.16%;(2)匯率因素。去年底美元指數跌破90,包括歐元在內的其他貨幣在折算成美元時,絕對額有所增加,在儲備中的占比相對提高,而美元占比相對下降;(3)占比的轉化。美元在外匯儲備中下降的占比,轉給了哪種貨幣呢?從歐元到瑞士法郎,占比都比上年有所提高,歐元和人民幣增加的幅度最大,分別增加了0.66和0.31個百分點,這種情況很大程度反映了匯率因素對儲備幣種統(tǒng)計的影響,并非其他貨幣對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蠶食;(4)歷史數據。由表7可見,美元作為外匯儲備貨幣的占比,1980年前都高于60%以上,1985年跌至55.3%,1991年僅為48.3%,直到1998年才突破60%。上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是日本經濟強、美國經濟弱,日元、德國馬克崛起,并對美元本位制蠶食的時代,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下降,反映了德國馬克和日元對美元上升的強勁勢頭(深町郁彌,1993:1——30)。由上述四點可見,不能因為美元在外匯儲備中占比跌破60%,就得出美元本位貨幣地位動搖的結論。
牙買加貨幣體系下,衡量主權信用貨幣在全球的重要性雖然可以用國際清算貨幣、國際儲備貨幣等職能發(fā)揮的數量和比例來衡量,但是,主權信用貨幣在國際場外外匯市場上交易的規(guī)模和特點更能夠綜合地反映該種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國際外匯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連續(xù)在全球各大外匯中心進行不間斷的交易。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每三年一次的統(tǒng)計,該市場日均交易量從2001年的17 050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83 006億美元,9年間增加了4.87倍。交易規(guī)模逐年增加的全球外匯市場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處于核心地位(見表8)。
美元是國際外匯市場上最為重要的交易貨幣,本文從外匯交易規(guī)模和貨幣對說明美元的重要性。
1.交易量反映的美元地位。在日均83 006億美元龐大的外匯交易規(guī)模中,美元是最主要的交易貨幣,其次是歐元、日元、英鎊等國際貨幣。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19年的調查,美元日均交易量高達58 240億美元,占比44.15%,排名穩(wěn)居第一;歐元為21 290億美元,占比16.14%,不足美元交易量的一半;日元為11 080億美元,占比8.4%,交易量僅為美元的19%;英鎊排名第四,為8 440億美元,占比6.40%(見表8)。美元作為外匯交易規(guī)模最大的幣種,是一個長期的現象,2001年美元占交易總額的44.95%、2004年占比44%、2007年占比42.8%、2010年占比42.45%、2013年占比43.50%、2016年占比43.80%。排名第二的歐元始終沒有超過20%。
表8 2019年各幣種在場外外匯交易的日均交易總量、各類交易量及占比(單位:10億美元;%)
2.貨幣對反映的美元地位。國際外匯市場上交易量最大的貨幣對是歐元美元,以下簡稱歐美貨幣對。歐美貨幣對2001年的日均交易量為3 720億美元,占場外外匯交易總額的比例高達30%。此后,交易量不斷擴大,2019年日均交易規(guī)模高達15 840億美元,為2001年的4.26倍。第二大貨幣對是美元日元,以下簡稱美日貨幣對,其交易量僅次于歐美貨幣對。美日貨幣對2001年的日均交易量為2 500億美元,占場外外匯交易總額的比例達20.2%。此后,交易量總體而言也是逐年擴大,截至2019年日均交易規(guī)模高達8 710億美元,占比13.2%,交易量是2001年的3.48倍。其他諸如英鎊、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以及人民幣等都是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交易對象,美元在國際場外外匯市場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
世界貨幣史說明,貨幣發(fā)展是一個從實物商品緩慢地演化為抽象化概念的過程。商品本位制演變?yōu)榛旌媳疚恢?,進而成為信用本位制,這不僅是一國國內貨幣演進的過程,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演化的結果。從國際金幣本位制走向國際金塊本位制,進而演化為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最終蛻變?yōu)閲H信用本位制是歷史的必然。金本位制不可能恢復。
1.國際金本位制的產生與崩潰
國際金本位制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國際金幣本位制,大約形成于1880年前后,瓦解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是最早采用金幣本位制的國家,1844年英國制定了名為《比爾條例》 的金幣本位制條例。1870年至1900年期間,法國、德國、瑞士、俄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先后采用了與英國的金幣本位制基本相似的貨幣制度,在此基礎上,國際金幣本位制度逐步形成。①關于國際金幣本位制形成的時間,經濟學家的說法并不相同。英國于1823年就采用金幣本位制,1844年加以完善;美國于1900年才采用金幣本位制;1870年前后,法國、德國和瑞士等國都采用了金幣本位制;1897年俄國、日本也采用了金幣本位制。由于國際金幣本位制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結果,因此,說1880年或者說1897年形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國際金幣本位制是商品本位制度,其核心內容是:(1)黃金是貨幣的發(fā)行準備,黃金是法償貨幣;(2)規(guī)定單位貨幣的法定含金量,貨幣當局通過買賣黃金維持黃金官價與黃金市價的一致性;(3)紙幣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4)黃金進出口自由。國際金幣本位制下,兩種貨幣包含的黃金量之比謂之金平價,匯率以金平價為基礎,黃金輸出入點構成匯率波動的區(qū)間,因此,國際金幣本位制的匯率相當平穩(wěn),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fā)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相關國家為了籌措戰(zhàn)爭經費,大肆發(fā)行無黃金準備的紙幣,放棄紙幣自由兌換黃金及黃金自由進出口的承諾,匯率制度也由原來的固定匯率制蛻變?yōu)楦訁R率制,由此,國際金幣本位制宣告瓦解。
第二階段,金塊與金匯兌本位制。1914年至1944年期間,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紛亂繁雜且多樣化、以節(jié)約黃金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為主要的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美等國家試圖恢復國際金幣本位制的努力都未能成功,最終形成了三個主要的貨幣區(qū),即以英鎊為核心的英鎊區(qū)、以美元為核心的美元區(qū)以及以法國法郎為核心的法郎區(qū)。處于貨幣區(qū)核心地位的國家實行金塊本位制,規(guī)定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但是,貨幣的發(fā)行并不受黃金準備的限制,加入貨幣區(qū)的其他國家則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通過本幣與核心區(qū)貨幣的聯系,間接地與黃金產生某種形式的聯系。這種稀釋的金本位制本質上是商品加信用的混合本位制,加之三個貨幣區(qū)的并立,從而使得國際外匯市場動蕩不定。
第三階段,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針對解決國際貨幣市場極其動蕩與混亂問題的會議,試圖為戰(zhàn)后經濟重建與發(fā)展安排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貨幣制度,經過討論,最終建立了以美國提出的方案為核心內容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該體系核心內容可以用“兩掛鉤一固定”加以概括,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美國實行金塊本位制,承諾按照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固定價格對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元給予兌換黃金,其他國家采用本幣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從貨幣本位制的角度看,這是“黃金——美元本位制”,是商品加信用的混合本位制,是以黃金與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該貨幣制度的建立,為戰(zhàn)后初期西方國家的經濟重建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運轉了二十余年后,該制度的內在缺陷,即“羅伯特·特里芬難題”凸顯出來,最終于上世紀70年代初瓦解。
2.牙買加貨幣體系中的黃金
正如本文第二節(jié)所述,牙買加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的結果,《牙買加協議》 的基本條款是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結果的追認。牙買加貨幣體系使人類社會的貨幣擺脫了黃金的束縛,從原來的“黃金——美元本位制”,蛻變?yōu)椤笆澜缑涝疚恢啤保涝c黃金不再具有法定聯系,美元發(fā)行的基礎是美國的法權和信用,即美元是法償貨幣,美元是信用貨幣,美元是主權貨幣。美元是主權信用貨幣的這一本質和其他國家的主權信用貨幣的本質是沒有區(qū)別的,從而說明全球貨幣進入信用貨幣時代。然而,與其他的主權信用貨幣的區(qū)別在于,美元是世界本位貨幣。本文第三節(jié)對牙買加貨幣體系中美元的地位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雖然《牙買加協議》 有黃金非貨幣化條款,牙買加貨幣體系屬于信用本位制,但是,黃金的貨幣性并未因此而完全消失,世界各國的官方主要通過儲備黃金的方式表達了黃金的貨幣性,民間通過持有、投資和融資等方式表達了黃金的貨幣性和金融性。
世界黃金協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統(tǒng)計局(IFS)的數據整理發(fā)現,截至2021年2月,貨幣性黃金為70 437.2噸,占已開采黃金總量的35%以上;其中民間投資性黃金持有量與世界各經濟體及組織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黃金各占一半,分別為35 218.6噸。持有100噸以上黃金的國家、地區(qū)和組織有37家,就連IMF也持有2 814.0噸黃金。持有黃金數量超過2 000噸的有5個國家,其中:美國持有量為8 133.5噸,占該國外匯儲備的77.5%,排名第一;德國持有量為3 362.4噸,占其外匯儲備的74.5%;意大利持有量為2 451.8噸,占其外匯儲備的69.3%;法國持有量為2 436.3噸,占其外匯儲備的64.5%。可以看出,這4個國家的國際儲備構成主要是黃金,近十年來,黃金儲備量基本穩(wěn)定。俄國持有量達2 295.4噸,排名第五位,是2010年儲備量的3.16倍,10年間黃金增加數量驚人。中國持有量排名第六,為1 948.3噸,10年間增加了84.8%,占外匯儲備之比為3.3%(參見表9)。
表9 全球黃金儲備排名(單位:噸;%)
除了各經濟體及組織的黃金儲備之外,尚有約35 218噸、占全球黃金總量比例約18%的黃金為私人部門作為金融性儲備資產和投資性工具而持有。私人部門所持有的儲備資產黃金發(fā)揮著黃金的價值儲藏功能,用于現貨和期貨的投資性黃金發(fā)揮著黃金的融資功能,這些功能的發(fā)揮充分體現了這部分黃金的貨幣性質和金融性質。
在牙買加貨幣體系下,當一個國家遭遇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之時,黃金可以發(fā)揮硬通貨的作用。特殊情況下,貨幣當局可以動用黃金儲備購買緊缺的戰(zhàn)略性資源商品;在國際收支出現嚴重不平衡時,可以動用黃金兌換急需的美元等外匯資產;在出現外債危機,且外匯儲備不足之時,可以動用黃金儲備償還外債;貨幣當局還可以動用黃金儲備干預外匯市場,穩(wěn)定匯率;一國財經當局也可以動用黃金發(fā)揮黃金融資的作用。從實際情況看,黃金可以發(fā)揮最終國際清償手段的作用,黃金這種硬通貨的作用不是一般的主權信用貨幣所能相提并論的,黃金最終清償手段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商品無法替代的。
《牙買加協議》 的黃金非貨幣化條款已經實施了40多年,然而,黃金作為官方儲備資產的數量不降反升,黃金投資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金是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價值的避難所。
3.無法恢復的金本位制
雖然,在牙買加貨幣體系下黃金的貨幣性客觀存在,但是,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金本位制能夠恢復。其原因如下:
首先,黃金的稀缺性。凱恩斯早在1934年就指出,黃金歷來是一種非常稀少的商品,不適合用作世界主要通貨(凱恩斯,1997:250——253)。從金本位制的演化過程和結果可以看出黃金的稀缺性。在金幣本位制中,黃金即貨幣,貨幣即黃金,這是具有十足黃金含量的金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雖然也規(guī)定單位貨幣的法定含金量,但是對紙幣兌換黃金設置了限制性條款,使很多持幣人無法兌換到黃金,貨幣當局這樣做的原因是黃金稀缺;金匯兌本位制下,本國貨幣必須通過和外國貨幣的兌換間接地和黃金發(fā)生聯系,本幣與黃金的聯系是間接的,加大了本幣兌換黃金的難度,甚至實際上無法兌換黃金,因而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金塊本位制是一種節(jié)約黃金的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的含金量更加稀少。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雖然有各種原因,但是最直接的是美國沒有足夠多的黃金可供外國的官方兌換,為了防止黃金持續(xù)外流,美國不再履行兌換黃金的義務。黃金的稀缺性由此可見。
其次,黃金的生產與人類的經濟活動對貨幣的需求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黃金是稀缺的資源,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可以開采的黃金,這是先天存在的,一定時期內取決于勘探技術,黃金的開采取決于采金與煉金的技術發(fā)展。黃金每年的供應有兩個來源:一是新開采黃金;二是從廢棄品中提煉的黃金。由此可見,黃金的供應由黃金的生產能力決定,與經濟活動對貨幣的需求之間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把對貨幣的需求建立在黃金供給的基礎之上顯然是不明智的。上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興起以來,即使英美這樣標榜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也是越來越頻繁。政府不僅運用財政政策干預經濟,貨幣政策也成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有力手段。1962年蒙代爾提出的政策組合理論,強調了利用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外部均衡的目標,完全放棄了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經濟思想??刂曝泿虐l(fā)行權,才有可能自由地實施貨幣政策,這是近幾十年當政者的普遍思想和行為,以此為背景,怎么可能讓貨幣發(fā)行受制于黃金準備呢?
而且,黃金的分布不均衡。無論是金礦,還是已經開采出來的黃金,相對于世界各國經濟規(guī)模,其分布也是極不均衡的。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發(fā)布的數據分析可知,在全球官方持有的貨幣性黃金中,美國和歐元區(qū)就占有了53.6%,中國僅占有5.5%。如果恢復金本位制,對黃金稀少的經濟體將產生明顯的緊縮效應。
最后,主權信用貨幣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貨幣制度。信用貨幣的載體從早期的紙幣、賤金屬鑄造的硬幣,發(fā)展到電子貨幣,未來數字貨幣有可能成為信用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金幣相比,紙幣和電子貨幣具有諸多優(yōu)勢:(1)作為貨幣的價值遠高于其作為商品價值的貨幣就是信用貨幣,由此定義可見,信用貨幣是一種低成本的貨幣形式。(2)具有各種面值以適合各種商品的交易,而金屬貨幣必須考慮可分割問題。紙幣與電子貨幣可以印制各種面值,無須考慮分割而引起的價值變化。(3)紙幣,尤其是電子貨幣是一種運輸成本相對低廉的貨幣。
當然,主權信用貨幣的問題也是明顯的:(1)貨幣的發(fā)行與創(chuàng)造完全取決于該國的貨幣當局與銀行體系,貨幣失去了客觀的價值之錨,貨幣價值的穩(wěn)定性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2)主權信用貨幣之間的兌換缺乏價值標準,只能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動蕩不安的國際外匯市場增加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成本和風險。(3)作為信用貨幣載體的紙幣也是有缺陷的,偽幣、失火、滅失等是信用紙幣流通中無法消滅的頑疾,電子貨幣或數字貨幣還存在網絡風險的問題。盡管主權信用貨幣有上述缺陷,但也無法阻止世界各國的財經當局堅持采用信用貨幣制度。
總之,人類社會從金本位制走向信用本位制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黃金稀缺的背景下,各國財經當局不再受黃金的制約,自主地掌控貨幣發(fā)行權,信用貨幣的創(chuàng)造、流通、運輸和儲藏都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率,因而,恢復金本位制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可被視為超主權貨幣的實驗,歷經五十余年,尚未見到理想的結果。SDR是一種人為創(chuàng)設的資產,缺乏內在價值與信用基礎,分配機制也不盡合理,牙買加貨幣體系表達的SDR成為世界本位貨幣的愿景,至今尚未實現,也很難實現(黃澤民,2015)。
1.SDR 的創(chuàng)設
上世紀6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員國希望獲得更多的國際清償手段,并且希望創(chuàng)造除黃金、美元之外的國際清償手段,從而減輕對黃金的依賴。聰明的IMF專家們想出了創(chuàng)設無任何商品準備的虛擬資產。1970年,IMF以成員國繳納的基金份額即普通提款權為基數,憑空創(chuàng)設了相當于基金總額16.8%的所謂SDR。由于SDR的創(chuàng)設沒有任何商品準備,故有人稱之為紙黃金。
SDR的第一次創(chuàng)設和分配是在1970年至1972年之間,合計94億單位;第二次創(chuàng)設與分配是在1979至1981年之間,合計120億單位;第三次創(chuàng)設與分配是在2009年8月,先是對1981年以后加入IMF的成員國分配了215億單位,又向所有成員國分配了1 621億單位。SDR三次創(chuàng)設與分配合計為2 050億單位,按照今年2月的匯率計算,SDR總額約為2 967億美元。
2.SDR 的定價
由于SDR不是真實的資產,它的創(chuàng)設既沒有任何商品準備,也不以任何國家的經濟為基礎,因而產生了定價的困惑。毋庸諱言,SDR的定價就是IMF專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的產物,他們規(guī)定每單位SDR等于0.888 671克黃金,即等于1美元,由于SDR并不能兌換黃金,因此,可以理解為SDR是釘住美元的。1973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鉤,次年,SDR改為釘住16種貨幣。1980年9月,IMF決定每五年調整一次SDR的定值幣種和權重。1981年SDR采用貨幣籃子定值,其中美元占42%、德國馬克占19%、法國法郎、日元和英鎊分別占13%。由于歐元的誕生,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相應消失,2001年,SDR的定值貨幣籃子改由美元、日元、英鎊和歐元等4種貨幣構成。2016年10月,SDR的貨幣籃子做了調整,美元占比41.73%、歐元占比30.93%、人民幣占比10.92%、日元和英鎊分別占比8.33%和8.09%。
從SDR定值的歷史過程看,前后變化12次之多,定值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入選貨幣籃子的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貿易大國;二是該貨幣是自由兌換貨幣。中國是最大的國際貿易國,人民幣作為定值貨幣之一,使SDR的定值更加具有代表性。雖然人民幣尚未完全實現自由兌換,但人民幣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范圍日益擴大。IMF總裁拉加德指出,選擇人民幣作為SDR的定值貨幣,反映了中國貨幣、外匯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進展,是對中國推進金融市場開放的認可,也是中國經濟融入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重要一步。
筆者認為,由于SDR原本就是人為憑空創(chuàng)設的虛擬資產,其定值并沒有客觀依據,而且SDR基本不存在與其他貨幣自由兌換與交易的市場,無法通過交易發(fā)現價格,因此,SDR定值始終是IMF的難題。
3.SDR未能成為本位貨幣的原因
SDR從1970年開始創(chuàng)設和分配,至今歷經51年。第一次創(chuàng)設時,SDR占官方國際儲備資產的比例為10%,此后逐步下降,目前占比僅為2.34%,從規(guī)模上講實在微不足道。
1976年的《牙買加協議》 中,曾經表達了在黃金非貨幣化條件下,把SDR培育成主要的國際清償手段、國際儲備貨幣,以及用SDR本位替代美元本位的愿景。然而,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一愿景并未達成。其間,并不缺乏SDR的推動者,也有發(fā)行SDR計價債券、把SDR作為官方報告貨幣、和美元并立使用等積極的行為,但這些并沒有改變SDR在國際儲備資產中比例下降的基本趨勢。SDR沒有能夠替代美元、發(fā)展成為本位貨幣的直接原因有如下三點:
首先,大多數成員國對SDR的分配方法并不滿意。SDR是按照IMF成員國持有的基金份額為基數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創(chuàng)設和分配的,一個國家持有的基金份額越多,分得的SDR也越多,毫無疑問,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分到的SDR的數量遠高于其他國家。截至2015年5月,美國持有421億單位、德國持有266億單位、英國持有207億單位、日本持有156億單位,中國僅持有95億單位、排名第五。這樣的分配方法非常有利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從而引起大多數成員國的不滿,但對此也找不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分配方法。SDR的創(chuàng)設和分配方法客觀上阻礙了其發(fā)展。
其次,美國不支持。IMF的決策類似于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基金份額越多,擁有的投票權越多。美國擁有最多的IMF基金份額,雖然其他國家也擁有投票權,IMF還存在協商機制,但是,講IMF是由美國主導也基本符合事實。當黃金與美元短缺時,創(chuàng)設SDR,解決國際市場流動性短缺的困境,并不危害美國的利益,而且美國能夠分到最多的SDR,因此,創(chuàng)設SDR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用SDR本位制替代美元本位制,根本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主導下的IMF是不會允許出現這樣的改變的。所以,半個世紀過去了,SDR不但沒有替代美元,而且在國際儲備資產中的重要性反而下降了。
最后,SDR貨幣職能缺失。作為國際貨幣,必須具有計價、清算、儲備、借貸和干預等功能。顯然,SDR主要是在官方之間清償債務、交納基金份額時發(fā)揮有限的作用,而在國際清算、國際外匯市場交易、干預外匯市場等主要的國際貨幣使用領域并未發(fā)揮作用。SDR貨幣職能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沒有通貨的發(fā)行,根本原因是虛擬資產,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愿意向SDR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其匯兌、購物、借貸和投資。主權信用貨幣的國際化使用是國內貨幣職能向境外延伸的結果,SDR缺乏主權信用的基礎,未能發(fā)展成為世界本位貨幣也是正常的。
SDR可被視為超主權貨幣的試點,其不成功是顯而易見的。截至目前,也沒有出現一種比SDR更好的超主權貨幣的方案,用超主權貨幣替代美元本位的想法還停留在想象之中。
以美元本位制為主要特征的牙買加貨幣體系的缺陷是十分明顯的,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從未停止過,但是,如何改革,并沒有確實可行的方案。筆者認為,經過長期的演化,有可能出現三幣種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極端的情況有可能出現多個貨幣區(qū)共存的局面。
回顧國際貨幣體系的產生歷史,可以發(fā)現其產生有三種方式。(1)自發(fā)形成的貨幣體系。世界經濟中若干主要國家采用相同的貨幣制度,從而自發(fā)地形成國際貨幣體系。1880年至1900年期間,在英、德、法、日、美等國家相繼采用金幣本位制度的基礎上自發(fā)地形成了國際金幣本位制度。(2)協議形成的國際貨幣體系。即若干國家通過協議的方式,就國際本位貨幣、國際清償手段和匯率制度等達成一致,從而構建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44個國家達成協議的產物。(3)舊制度瓦解的產物。既存的國際貨幣體系由于某種原因發(fā)生了本位幣、匯率制度等方面的根本性變化,宣告舊貨幣制度的瓦解,瓦解的結果是無制度的貨幣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導致國際金幣本位制的瓦解,直至1944年的三十余年間,國際貨幣體系陷入無制度狀態(tài)。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后,國際貨幣體系同樣陷入無制度狀態(tài),但國際儲備、國際清算以及國際貨幣金融交易會以另一種方式而繼續(xù)運行。
國際貨幣體系會否以第四種方式產生呢?筆者認為,蠶食是一種可能的方式。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其他主權信用貨幣通過蠶食的方式緩慢地改變美元本位制,從而形成三幣種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蠶食方式的最大優(yōu)點是依靠市場的力量逐步調整,無需國際談判,較少發(fā)生國家之間的沖突與對抗。
一種主權信用貨幣成為國際本位貨幣的基本經濟條件有兩點,一是該國有足夠大的經濟總量,通??梢杂肎DP來表達;二是該國為世界貿易大國。下面就儲備貨幣和GDP的關系做扼要分析。二戰(zhàn)結束時,美國GDP占世界總量的56%,黃金儲備占世界官方儲備的75%,美元理所當然地成為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2020年末,美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59%,與其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4%相比,美元的國際地位是高估的。歐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1%,與歐盟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約20%相比,大體匹配。日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6%,日本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約6%,日元地位與日本經濟規(guī)模大體匹配。英鎊作為世界第四大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占比高達4.69%,而英國GDP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23%,英鎊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也是高于英國的經濟實力的。人民幣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25%,中國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7.6%,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遠低于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如果考慮到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國,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低估就更為明顯了。
一種主權信用貨幣能否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國際清償手段和國際金融貨幣,不僅取決于該國的經濟與對外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也可能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例如:(1)交易習慣形成的慣性。雖然,美國目前的經濟規(guī)模與外貿規(guī)模已經無法與二戰(zhàn)結束初期相比,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使用美元的習慣并非朝夕之間就能改變。在沒有沖擊性影響的情況下,其他主權信用貨幣只能以蠶食的方式侵蝕美元儲備貨幣的地位,而不是一蹴而就地替代美元本位幣的地位。(2)貨幣與金融的開放。英鎊作為官方外匯儲備的比例較高的原因,既與歷史傳承有關,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市場,按照BIS三年一次的統(tǒng)計,2019年,全球五大外匯市場擁有地區(qū)的外匯交易占比,英國為43.1%、美國16.5%、新加坡7.7%、香港7.6%、日本4.5%。英國貨幣金融市場的高度開放水平與魅力堪稱世界之巔。人民幣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例,未能較好地反映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國際貿易國的地位,這就要求中國進一步提高金融與資本賬戶的開放水平、全面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只有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甚至成為國際本位貨幣。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總體趨勢不變的條件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并且有可能超越歐元,成為僅次于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屆時構成“美元——人民幣——歐元”為主體的三幣種本位制。三幣種本位制實現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大經濟體的經濟規(guī)模和外貿規(guī)模之上的,其實現路徑或方式是漸進的,或者說是通過蠶食的方式,緩慢地改變主權貨幣的國際地位與經濟地位不匹配的現狀,因此,三幣種本位制的實現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現代國際貨幣體系作為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制度性安排的重要一環(huán),是不可能脫離國際政治而獨立形成、獨立運行的。1944年7月,44個國家簽署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協議,但最終只有29個國家正式加盟IMF。當時的蘇聯雖然也參加了會議,簽署了協議,但最終并未加入IMF,直到1992年1月俄羅斯才加入了IMF。二戰(zhàn)結束后,世界分裂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IMF的成員國基本屬于前者,后者獨立于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之外,當時的蘇聯與東歐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盧布區(qū)。
2017年1月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tǒng)以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以及冷戰(zhàn)思維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2021年1月拜登擔任美國總統(tǒng),從已經實施的一系列對外政策中可以看出,阻礙中國經濟發(fā)展、阻擾中國企業(yè)技術進步等措施,與特朗普的對華經濟政策是一脈相承的。拜登政府在國際舞臺上拉攏歐盟和日本等國家,無端指責中國的純屬內政的問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屢屢出現觸犯中國主權的言行。國際政治環(huán)境嚴峻復雜,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xù)采取限制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政策,中國將處于更為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的環(huán)境之中。四十余年來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出現了一些嚴重的逆潮流現象,大國之間政治經濟的矛盾與沖突,有可能導致世界經濟的分裂。
當世界經濟分裂為幾個經濟區(qū)之時,國際貨幣體系必將分裂為幾個貨幣區(qū)。美元區(qū)將是最大的貨幣區(qū),其次是人民幣區(qū)、歐元區(qū),甚至有出現日元區(qū)和英鎊區(qū)的可能性。在多個貨幣區(qū)并存的條件下,黃金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資產將更受青睞。世界經濟分裂是一個多輸的結果,可能性較小,但也并非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