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靜,戴東曉,石亞紅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醫(yī)院口腔科,河北 石家莊050000)
唇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易發(fā)于口唇、鼻孔及面頰處,表現(xiàn)為皰疹處有紅斑及水皰,并出現(xiàn)潰瘍性病變,還會引起繼發(fā)性感染,引發(fā)機體的炎性反應[1]。本病易復發(fā),復發(fā)性唇皰疹是在原發(fā)性皰疹感染愈合后再次復發(fā)感染引起的,是最常見的單純皰疹類型[2]。目前對復發(fā)性唇皰疹以局部治療為主,通過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并給予相應的殺菌消毒劑局部處理[3]。氯己定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屬廣譜皮膚感染性疾病治療藥[4],雖也用于復發(fā)性唇皰疹,但單用療效欠佳。伐昔洛韋有較強的抗病毒活性,既往多用于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的治療[5]。本研究中觀察了氯己定溶液濕敷聯(lián)合伐昔洛韋治療復發(fā)性唇皰疹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確診為復發(fā)性唇皰疹;年齡18~65歲;對本研究擬用藥物不過敏。本研究方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倫理學要求,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并發(fā)其他潰瘍性疾病或炎性疾?。痪駹顟B(tài)異常、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治療;基礎資料、臨床資料缺失或不完整。
脫落/剔除標準:中途自愿退出本研究或其他原因終止治療;病情變化,需調(diào)整治療方案;隨訪期間失訪。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復發(fā)性唇皰疹患者10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51)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兩組患者均予0.9%氯化鈉注射液清理唇皰疹創(chuàng)面后,以醋酸氯己定溶液(楊凌生物醫(y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3551,規(guī)格為每瓶50 mL)浸濕的無菌紗布濕敷,每次3~5 min,每日3次。觀察組患者加服鹽酸伐昔洛韋片(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857,規(guī)格為每片0.15 g),每次2片,每日2次,于早、晚飯前空腹服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0 d,隨訪1個月。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唇皰疹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疼痛消失及結(jié)痂脫落時間。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約3 mL,置含依地酸二鈉的抗凝管中,采用DT5-2B型臺式多功能離心機(德國Sigma-Aldrich公司),5 000 r/min(離心半徑5 cm)離心10 min,分離,得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采用ELX800型多功能酶標儀(美國Bio-Tek公司)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β(IL-1β)、降鈣素原(PCT)水平;使用MDR96A型流式細胞儀(深圳邁瑞醫(yī)療)檢測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試劑盒均購自南京歐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及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療效判定[6]:顯效,潰瘍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皰疹消失,無疼痛感,隨訪期間未復發(fā);有效,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效果良好,并開始結(jié)痂,疼痛顯著減輕,隨訪期間僅復發(fā)1次;無效,未達到前述標準,且治療后多次復發(fā)。總有效=顯效+有效。
安全性:統(tǒng)計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皮疹、色素沉著、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見表2至表6。觀察組失訪1例、未嚴格按治療方案接受治療2例,對照組中途自愿退出研究1例、失訪1例,均予以剔除。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Tab.6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
目前,對復發(fā)性皰疹尚無特效療法,以局部抗菌、消炎為主,治療過程中常因被動修復、愈合時間較長、易發(fā)生感染而延緩愈合。常規(guī)治療中采用的氯己定創(chuàng)面濕敷僅有殺菌消毒作用,無明顯的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作用,創(chuàng)面長時間不愈合增加了感染風險[7]。且單純的局部抗菌、抗病毒治療療效欠佳,故加用新的治療藥物輔助治療有重要意義。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Tab.3 Comparison of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Tab.3 Comparison of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
表4 兩組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T cell subset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兩組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T cell subset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5同。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as well as Tab.5.
?
表5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5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伐昔洛韋為強效抗病毒藥物,屬人工合成的鳥嘌呤核苷類似物,既往在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感染的臨床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8]。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相較對照組顯著提升。伐昔洛韋為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經(jīng)口服進入機體后可作用于皰疹病毒感染的組織細胞,可與皰疹病毒的脫氧核苷競爭細胞激酶或胸苷激酶,進一步被磷酸化后形成阿昔洛韋三磷酸酯活化物,進而可通過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合成而阻止病毒復制,或與病毒的DNA多聚酶鏈相結(jié)合,增長病毒的DNA鏈,使之延伸斷裂,從而達到抑制病毒增殖的目的,發(fā)揮良好的抗唇皰疹病毒的效果[9-10]。與阿昔洛韋相比,伐昔洛韋的生物利用度顯著升高,抗病毒效果更好[11]。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皰疹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疼痛消失、結(jié)痂脫落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伐昔洛韋的輔助應用能提高抗病毒效果,促進皰疹創(chuàng)面愈合。
唇皰疹復發(fā)的重要原因是機體的免疫能力低下,潛居于人體正常黏膜、血液、唾液及感覺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內(nèi)的唇皰疹病毒在一些誘因下被激活。因此,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治療復發(fā)性唇皰疹。T細胞亞群是機體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主要細胞群體,T細胞亞群處于正常水平時,各細胞間相互制約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水平。當機體遭受病毒入侵發(fā)生一系列病理改變時,T細胞亞群將會失去平衡,發(fā)生免疫功能紊亂[12-13]。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水平及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表明加用伐昔洛韋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強對皰疹病毒的免疫防御和清除。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RP,IL-1β,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加用伐昔洛韋能降低炎性反應水平,這是因為復發(fā)性唇皰疹的發(fā)生伴多種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而伐昔洛韋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對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及巨細胞病毒均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并能誘導炎性細胞的凋亡。且觀察組患者加用伐昔洛韋治療后不良反應未顯著增加。
綜上所述,氯己定溶液濕敷聯(lián)合伐昔洛韋治療復發(fā)性唇皰疹有一定療效,能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降低炎性反應水平,改善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