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濤 張素娥
摘? ?要:幼小銜接是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過程。幼小銜接不只是知識的銜接,而且是各種能力素質(zhì)的銜接。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和家庭配合,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幼兒園應從幼兒入園的第一天起,和家長一起正確認識幼小銜接,家園共同培養(yǎng),增強幼兒體質(zhì)、提高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小銜接;習慣養(yǎng)成;雙向培養(yǎng)
幼小銜接可以說是幼兒教育中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但如何正確認識和有效地進行幼小銜接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庇纱丝梢?,幼小銜接工作只依靠幼兒園是難以實現(xiàn)的,需借助家庭共同來完成。家園共育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途徑,已然成為解決孩子入學后諸多不適應問題,實現(xiàn)幼兒園和小學的無縫對接的重要手段。
一、借助家長課堂做好引領
(一)專家講座
要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離不開專家的引領。為了改變教師和家長對銜接問題認識上的偏差,解決他們因苦于沒有正確系統(tǒng)的教育方法等問題,入學前一年,幼兒園專門開設了專家課堂,先后組織了“幼小銜接知多少?”“做智慧家長,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有規(guī)劃,孩子有未來”等幼小銜接主題講座。通過專家引領,改變了部分教師和家長只重知識技能,忽視對幼兒成長同樣重要的身體、心理健康以及美育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偏差。同時,專家還指導家長在家進行幼小各方面的訓練,讓孩子在自由、寬松、愉悅、有序的氛圍中提升能力。
(二)名師授課
幼兒園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和教育處主任來園從管理角度、教育教學、招生政策等方面為教師和家長進行授課,授課中針對大家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還推薦好書和幼小銜接相關的適應性游戲活動。從而讓家長和教師意識到幼小銜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的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入手,并貫穿于整個幼兒園階段。通過名師授課,讓家長和教師了解了幼小銜接知識、入學前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明晰了小學的招生政策等,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家園雙向培養(yǎng)夯實基礎
(一)增強體質(zhì)
從入園開始,幼兒園對每一個孩子進行專業(yè)的體能測試,測試其是否能夠達到本年齡段應該達到的體能標準,隨后測試每學期進行一次。測試結束后,專業(yè)測試機構會給每個孩子出具一份體能測試報告,報告中還對未達標的幼兒專門量身定制了科學的體能訓練計劃。教師和家長通過掃描體能訓練計劃二維碼,家庭和幼兒園共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補足短板,幼兒園畢業(yè)時使每個孩子都能達到應該達到的體能標準。
(二)習慣養(yǎng)成
作為河北省家長學校課程實驗校,幼兒園致力于家園協(xié)同,助力每個孩子每月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幼小銜接期,共培養(yǎng)早睡早起、自制力、自信等24個好習慣。幼兒園為家長提供教育平臺,家長通過上網(wǎng)聽專家講座,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每天陪伴孩子網(wǎng)上打卡,幼兒園還引導家長反思總結,每月定期進入“習慣之星”評選欄目完成測評,結合教師的評定成績,每月評選出“習慣之星”,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除了生活、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習慣也是小學適應需要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因子,是解決銜接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幼兒園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上著手加強對幼兒自主性、學習動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減少或縮小幼兒不適應的過程,使之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
(三)能力培養(yǎng)
幼兒園和家長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讓幼兒得到快速、正向地成長。除了在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幼兒的能力提升外,在主題課程的選擇上也很慎重。幼兒園以“踐行課程”為課程藍本,大膽創(chuàng)新,更加注重幼兒自主性及能力的培養(yǎng)。主題課程緊緊圍繞幼兒“操作、表達、表演”這三條主線,以此為主要途徑提升幼兒各項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幼兒一入園就準備好一個材料百寶箱,幼兒和家長根據(jù)每月的活動主題,一起收集相應的活動材料,在共同收集材料的同時,不僅使家長了解了幼兒園的教學情況及培養(yǎng)目標,更鍛煉了孩子的自我謀劃、自我整理、自我創(chuàng)新的能力,為升入小學自我整理學習用品等奠定了基礎。例如:在《室外運動會》主題中,孩子們歷時二個月的不斷研討、制作、排練,最終呈現(xiàn)了一場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意愿自主開展的運動會,無論是運動項目的設置、產(chǎn)品及器械的制作還是規(guī)則的制定等,都來自于孩子們的自主討論,小主持人、運動員、解說員、記分員、器械擺放員各司其職,孩子們有條不紊的認真完成了一項項賽事。教師真正退到了幕后,完完全全把自主權還給了孩子,讓一些在成人眼中無法實現(xiàn)的事情變成了事實。孩子在團結協(xié)作中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鍛煉,規(guī)則意識、執(zhí)行能力、組織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提升。
三、入學前“適應”三步走計劃
為了解孩子對小學的認知程度,幼兒園專門設計了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你要入的小學名稱是什么?”“小學幾點到校?”“學校的廁所在哪里?”“在學校里我們主要做哪些事情?”等具體問題。通過問卷發(fā)現(xiàn),幼兒對學校的了解還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為此,幼兒園制定了入學前“適應月”三步走計劃。
(一)第一步:激發(fā)幼兒“入學”的情感
在入學前一個月,指導家長結合日常生活與孩子多談談小學,如,小學是一個學習知識、增長本領、認識新朋友的地方;小學生可以佩戴紅領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還可以和小伙伴齊唱國歌、升國旗等,給孩子一種語言暗示,使孩子喜歡小學、向往小學。還可以給孩子講一講小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有趣故事,讓孩子對小學的生活充滿好奇與期待。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前培養(yǎng)孩子對小學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為解決入學不適應問題助力。
(二)第二步:了解小學的環(huán)境及生活
眾所周知,要想讓孩子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熟悉學校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周,幼兒園與附近小學提前聯(lián)系好,組織家長帶幼兒參觀小學,如:在學校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讓孩子認識學校的教師、衛(wèi)生間、樓道的墻飾及各種功能室;參觀學校的教室,觀摩一年級哥哥姐姐上課等。家長帶領幼兒一邊參觀一邊引導幼兒說一說幼兒園與學校的不同?;顒咏Y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小學我來啦”主題活動,讓幼兒利用圖畫的形式記錄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并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大膽介紹,鞏固幼兒對小學環(huán)境及生活的進一步了解。 第二、三周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邀請從幼兒園畢業(yè)的小學生到園,模擬小學生的一日生活及學習。小學生帶領小朋友模擬上課坐姿、向老師問好、舉手回答問題等。模擬小學生在課間10分鐘要做哪些事情,如:喝水、去洗手間、到戶外游戲等。作為小學的哥哥姐姐還手把手教孩子們?nèi)绾握頃?,讓孩子充分感受當一名小學生的光榮感。在家庭中家長可充當老師,對孩子進行小學日常流程訓練:整理書包,準時到校,聽到鈴聲走進教室,書包放進課桌,坐好等待老師,老師進班起立問好,坐姿端正,認真聽講,舉手發(fā)言等日常模擬訓練,使孩子在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習慣。
(三)第三步:開展適應性入學活動
第四周建議開展一天的小學適應活動。幼兒園可以臨時設立小學教室一間,桌椅的設置完全仿效小學的布置,每天一個班到小學仿真教室進行活動,從早晨“上學”到中午家長“接走”,再到下午“上學”直到結束一天的“小學”學習生活,無論是時間、教學形式、生活流程、睡眠時間上都完全按照小學的規(guī)定和流程進行,特別是上課前師生問好、授課中孩子們不喝水、不去廁所的要求,讓他們提前親身體驗當一名小學生的感受。
總之,幼兒園借助家園共育這一雙向性教育平臺,在幼小銜接工作方面緊抓不懈、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幼兒園和小學的無縫對接,見證了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成長,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惠玲.入園好適應 功夫做在前[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3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