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遠
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信息爆炸、選擇多元的時代,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
對普通人而言,如何過好一天,就是如何過好一生;對組織而言,對時間的高效利用,能有效應對“熵增”,提升整體效能,甚至是“生死局”,決定著組織的未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羅志祥事件”后,“時間管理”在社交平臺有被娛樂化,甚至污名化趨勢。時間管理概念也因越來越無所不包、外延泛化,導致內(nèi)涵失焦而遠離其初衷。
首先是理想化。以時間管理為主題販賣焦慮,鼓吹通過時間管理可以解決幾乎生活中所有問題。
其次是理論化?,F(xiàn)代主流的時間管理理論,如知名的“緊急-重要”模型,這類普世理論最大的問題在于“正確而無用”。如何在同一維度比較兩件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本身就耗費時間,何況我們隨時處理和解決的不只兩件事,從知道到做到,中間還隔著兩個太平洋。
再次是形式化。一些時間管理模型還用上了“道具”,如著名的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鐘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至番茄時鐘響起,短暫休息(5分鐘)后開始下一個番茄。這不是把本來碎片化的時間用道具人為切割變得更加碎片嗎?
最后是離心化。時間管理的初心和本質(zhì),是希望用更少的時間解決具體問題,但現(xiàn)在發(fā)生異化遠離了原有初衷。
“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當代人普遍面臨著多線程作業(yè)、多場景切換、工作生活融合的趨勢與現(xiàn)實。
我希望重構(gòu)一種時間管理理論,既能從理論高度提供一種看待時間的全新視角,更重要是從實踐角度,提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用上就回不去”的時間管理方法。其核心是把個人時間劃分為兩種——全維時間和缺維時間,并結(jié)合具體工作和生活情境,細化為“六維時間管理”理論。
聯(lián)想一下過去一天的場景,早上上班路上收聽重要新聞,上午參加行業(yè)會議時用手機回復微信/郵件,下午出差飛行途中看了一本好久沒抽出時間看的書,晚上跑步時順便和老朋友打個問候電話……這些場景,都是典型的“缺維時間”,即在這些場景中,你無法調(diào)動所有感官和能力去處理復雜事情。
我把能夠無障礙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機、用電腦的場景化時間,定義為“全維時間”,它同時滿足現(xiàn)代人在時間利用層面最重要的六大約束條件。而不完全具備這六要素的場景化時間,就是“缺維時間”。全維時間只有一種,缺維時間則可通過六大要素搭配形成非常多的組合。
雖然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專車通勤1小時,和公交轉(zhuǎn)地鐵拿著雨傘人貼人通勤的1小時,利用價值上有云泥之別。
每個人因背景、職業(yè)、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不同,時間規(guī)劃也迥異,通過在時間利用層面上六大約束條件的構(gòu)建,千差萬別的場景和時間變得有章可循。通過典型缺維場景示例(如圖1所示),以及工作/生活事項的推薦處理,六維時間管理理論的場景價值可以得到充分釋放。
全維時間可充分調(diào)動所有時間要素,是工作8小時內(nèi)最多的場景時間,特別適合沉浸式工作,所以推薦深度工作,需全情投入的重要工作;而像開車通勤這類缺維時間,因場景限制,推薦做如知識付費音頻節(jié)目收聽,或聽新聞/音樂等輕娛樂項目。
缺維時間可以有很多種,其類型及在生活中占據(jù)的比例與每個人的職業(yè)特性、生活習慣高度關聯(lián)。如出租車司機每天有大量時間在車上,如何利用好在車上的時間(載客/間歇),幾乎決定著他們的未來。
十年前,在線出行行業(yè)還未出現(xiàn),我認識了一個“黑車司機”,他在間歇時間利用QQ群、飛信群,建立了自己的“粉絲圈”,以服務好出名,其月收入是其他同類型司機的十倍左右。他花時間經(jīng)營“粉絲圈”,甚至成了多個司機的調(diào)配樞紐。
1. 全維時間與缺維時間的價值,行業(yè)不同,貢獻不同。從第一產(chǎn)業(yè)到第三產(chǎn)業(yè),全維時間的價值貢獻比例越來越小,而缺維時間的價值貢獻比例越來越大。
2. 真正的時間管理,不是如何高效利用全維時間,而是如何巧妙利用缺維時間。
3.“聽過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往往不是道理本身有問題,而是要將道理轉(zhuǎn)化為行動指南。
4. 能順手做的事,就不要專程去做;能常態(tài)化機制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個別化對待;能用缺維時間做的事,就不用全維時間去做。節(jié)約時間,不只是長度,更重要是濃度。
5. 在組織中,能異步處理的事盡量不要同步協(xié)同,對組織而言,同步處理是全維時間,異步處理是缺維時間。字節(jié)跳動在組織管理中的異步協(xié)同,使其可以輕松在線管理數(shù)萬人。
6. 根據(jù)工作和生活特性定制時間表。時間管理的本質(zhì),是對時間更好地利用。
7. 重要事項和環(huán)節(jié)留一定提前量,從而有更多調(diào)配空間,能更好地利用缺維時間,獲得生活的正向循環(huán)和主動權(quán)。
8. 長周期地考慮工作和生活效率,放松和休閑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掌握了效率方法,但仍保有對“慢生活”,甚至是“懶生活”的選擇權(quán)。
9. 知曉理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是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執(zhí)行中。
10. 過好每一天,充分行使自己的24小時。如何過好一天,就是如何過好一生,這兩者本質(zhì)是等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