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課改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須常抓不懈、持續(xù)推進。但課改在推行多年后,課改給各學校帶來的成效是不一樣的,當中存在的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出現(xiàn)課改成效不明顯問題的核心是校長對課改的立場不堅定,導致學校沒持之以恒地推進課改。
筆者到吉安市第八中學任校長后,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主動發(fā)展、共同成長、不斷超越”的辦學理念,確定了“改進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發(fā)展方向,并始終堅持這個方向,先后制定了三輪課改方案,每輪方案實施三年。在每輪方案完成之后,筆者都組織教師圍繞“三年規(guī)劃目標達到了沒有”“還存在哪些問題”“下一輪課改朝哪些方面發(fā)展”等進行討論,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再制定新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工作,從而持續(xù)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抓實師徒結對,讓課改后繼有人。課改成敗的關鍵在教師。為了讓每年新調入的教師盡快掌握課改的理念、方法,每個新學年開始,學校都要組織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師傅由省、市、區(qū)學科帶頭人或在區(qū)級以上優(yōu)質課競賽中獲獎的教師擔任,要求師傅無條件向徒弟開放課堂、每學期聽徒弟常態(tài)課不少于10節(jié),至少指導徒弟上公開課、匯報課各1節(jié),審查徒弟的教學設計并簽字。徒弟在師傅指導下,每學期上公開課不少于2節(jié)、聽師傅授課不少于5節(jié),并寫好課后反思。學校對師徒的教學質量實行捆綁式評價與考核,對幫扶過程進行密切跟蹤,讓新教師調進一批、成長一批,確保課改后繼有人、青出于藍勝于藍。
深入鉆研教材,自編導學案。學校實施課改以來,堅持所有科目每節(jié)課都使用自編導學案和課件,并每年進行修改。導學案有預習單、問題導讀單、當堂訓練單等,由學校統(tǒng)一印制,開學時免費發(fā)放給師生。自編導學案既促進了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又引導了學生精學、精練,減輕了學生課業(yè)負擔。
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實現(xiàn)智慧共享。在導學案使用過程中,學校本著精、嚴、細、實的要求,堅持抓好每周集體備課,形成了一周一研、一課一研的小課題集體備課模式。小課題可以是打磨一節(jié)精品課、一次試卷分析講評、一個課中生成問題、一場專題研討活動等,也包括每周開展的示范課觀摩活動,以文理兩個學科組為單位在微格教室開展活動。集體備課制度的落實,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實現(xiàn)了教師的智慧共享。
堅持聽課巡課制度,用好督查結果。為了了解教師常態(tài)課的教學情況,學校建立了巡課督課制度,每天安排1名校級領導、3名行政人員組成巡課組,以推門聽課的方式開展常態(tài)化督課。巡課組每天公示督課意見,每周例會通報督課情況,圍繞任課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以及是否開展兵教兵、面向學困生等內容進行督課。
抓好小組建設,發(fā)揮小組長作用。抓好了小組建設,高效課堂就成功了一半。為此學校編寫了2本高效課堂培訓教材,一本是行為規(guī)范教育教材,另一本是高效課堂基本知識教材。每屆新生入學第一周,依教材安排35個課時對學生進行小組建設培訓,使學生對“善于自學、善于合作、善于展示、自我發(fā)展”的要求入腦入心。為了深化小組建設,學校每年召開小組長經(jīng)驗交流會,每月、每學期評選優(yōu)秀學習小組、合作之星、展示之星、自學之星、進步之星,讓組組之間、生生之間時時充滿競爭狀態(tài),在評價和競爭中實現(xiàn)各自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