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南,徐艷紅,姜 霞,石向陽,張瑞林
(1.四川雅安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 雅安 625000 2.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 成都 610017)
變應性鼻炎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好發(fā)于兒童,在臨床上又被稱為過敏性鼻炎。雖然應變原不同,但其典型臨床表現基本相似,即為陣發(fā)性噴嚏、大量清涕等,且具有季節(jié)性發(fā)作與常年性發(fā)作等特點[1]?;诖?,明確致敏原尤為重要,對臨床治療及預防具有重要意義。而腺樣體肥大是一種經反復炎癥刺激而發(fā)生的病理性疾病,隨著增生及肥大進展的改變,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睡眠打鼾,以及呼吸暫停等臨床癥狀。經調查發(fā)現,變應性鼻炎患兒常伴有腺樣體肥大表現[2]。有研究指出,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兒機體存在炎癥因子異常表達情況,譬如IL-25、IL-32。也有研究表示,IL-25、IL-32參與了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發(fā)生、發(fā)展。但臨床上對于上述指標與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的關系尚未明確,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故本次選取96例變應性鼻炎患兒與48例健康體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分析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兒致敏原譜及腺樣體組織中IL-25、IL-32、EOS表達及診斷價值,現將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診治96例變應性鼻炎患兒與48例健康體檢者的臨床資料,按照1∶1個體匹配原則選擇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者48例為A組與單純變應性鼻炎患者48例為B組。診斷標準: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3]相關于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經血清過敏原IgE檢測,其濃度>0.35UL/mL。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齊全;②總病程≥4周;③伴有鼻癢、打噴嚏、清水樣涕、鼻塞等臨床癥狀,其癥狀持續(xù)或累計1h以上;④無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排除標準:①伴有急慢性感染性鼻腔疾??;②伴有鼻竇炎等疾??;③伴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等疾病。變應性鼻炎患兒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齡范圍3~12歲,平均值(7.21±1.25)歲;48例健康體檢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3~14歲,平均值(7.32±1.1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齊同(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回顧性分析96例變應性鼻炎患兒與48例健康體檢者經IL-25、IL-32及EOS檢測的資料。包括變應性鼻炎患兒經變應原檢測的資料。操作步驟如下:①變應原檢測: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3mL行血清特異性IgE檢測,采用德國Cl-BioSciTec GmbH免疫檢測儀,試劑盒為AllergyScreen Test Kit。并行吸入物篩查,如戶塵螨、春季花粉組合、夏秋季花粉組合等常見吸入性應變原。已任何一項檢測結果≥0.35KU/L視為存在致敏原。②IL-25與IL-32檢測:取新鮮腺樣體組織標本后采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后,行石蠟包埋備用。將標本制成石蠟切片,采用SP法對其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操作步驟按照說明書依次進行。其中,陽性判定標準為細胞膜或細胞質存在環(huán)狀沉淀的棕黃色/棕褐色顆粒狀物質,陰性判定標準為無顯著特異性著色。在低倍鏡下觀察各玻片,計算陽性細胞個數在總細胞個數中所占百分比,且算出平均值。③EOS檢測:標本制成石蠟切片后在顯微鏡下肉眼觀察經蘇木精-伊紅染色后組織標本中的EOS浸潤情況,譬如EOS是否呈圓形,細胞內充分均勻排列粉紅色嗜酸顆粒,選取5個視野進行計數,計算取平均值。
1.3觀察指標
1.3.1分析變應性鼻炎患兒的致敏原譜,譬如戶塵螨、春季花粉組合(榿木、榛屬、楊屬、榆屬、柳屬)、夏秋季花粉組合(葎草、艾蒿、豚草、車前草)、短豚草、霉菌組合(點青霉、牙枝霉、黑根霉、交鏈孢霉)、狗毛皮屑,以及雞蛋白、牛奶、魚蝦蟹所占比率。
1.3.2評估三組受檢人員的白介素-25(IL-25)、白介素-32(IL-32)、嗜酸性粒細胞(EOS)。
1.3.3分析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者的獨立影響因素,以及IL25、IL32與EOS相關性。
2.1致敏原譜分布:96例變應性鼻炎患兒經血清變應原總IgE檢測,其陽性為94例(97.92%);其中僅對一種變應原過敏共42例(44.68%),對2種以上變應原過敏共52例(55.32%)。吸入性變應原中以戶塵螨陽性率最高,以狗毛皮屑陽性率最低;食入性變應原中以雞蛋白陽性率最高,以魚蟹蝦陽性率最低。詳見表1。
表1 92例患兒的致敏原譜分布
2.2IL-25、IL-32及EOS比較:A組與B組的IL-25、IL-32、EOS均高于對照組(P<0.05);A組的IL-25、IL-32、EOS高于B組(P<0.05)。詳見表2。
表2 三組的IL-25 IL-32及EOS比較
2.3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組別”為因變量(賦值:1=A組,0=B組),以“IL-25、IL-32、EOS”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經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L-25、IL-32、EOS高表達是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者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3。
表3 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患者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IL-25 IL-32 EOS對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價值分析
2.4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IL-25與EOS呈正相關(r=0.742,P<0.05);IL-32與EOS呈正相關(r=0.871,P<0.05)。散點圖見圖1、2。
圖1 IL-25與EOS的相關性
2.5ROC曲線分析:ROC曲線分析顯示,IL-25、IL-32、EOS、三項聯(lián)合預測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的AUC值分別為0.855、0.977、0.996、0.994(P<0.05)。詳見表4。ROC曲線見圖3。
圖2 IL-32與EOS的相關性
圖3 IL-25、IL-32、EOS及三項聯(lián)合的ROC曲線分析
變應性鼻炎是指機體過敏原暴露后,在IgE介導作用下由多種細胞因子、炎癥介質所參與的一種非感染性慢性疾病。按照其發(fā)病機制可分為兩個階段,一為致敏過程,是指初次接觸致病原產生IgE過程,即為致敏過程;二為激發(fā)階段,是指再次接觸過敏原,根據發(fā)作時間分為早發(fā)性與晚發(fā)性;前者是由肥大細胞、嗜堿性細胞脫顆粒釋放炎性介質所引起;后者是由細胞因子引發(fā)炎性細胞浸潤的黏膜炎癥[4,5]。從上述作用機制可得出,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等參與了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血清IgE含量極低,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總量的0.2%,而在變應性鼻炎患者中,其血清IgE含量顯著上升,約是正常人1000-10000倍左右[6]?;诖耍瑱z測變應性鼻炎患兒的血清IgE顯得尤為重要,且通過行吸入物篩查,明確致敏原。研究結果顯示,吸入性變應原陽性率顯著高于食入性變應原,由此說明,環(huán)境因素在變應性鼻炎發(fā)病過程中占據重要位置,譬如戶塵螨、春季花粉組合、夏秋季花粉組合、短豚草、霉菌組合、狗毛皮屑等,均為該病的主要致敏原;其中,以戶塵螨占比最高。針對其致敏原,注意室內衛(wèi)生,開窗通風,對減少變應原數量及減少變應性鼻炎誘發(fā)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經調查發(fā)現,變應性鼻炎患兒大多都伴有腺樣體肥大癥狀。而腺樣體肥大是由炎癥反復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病理性增生[7]。對于其發(fā)病病因,目前臨床上尚未全部闡明,僅認為與微生物刺激、大氣污染等外來刺激具有一定相關性,通過使腺樣體表面上皮黏附生物膜,持續(xù)刺激腺樣體,促使其增生、肥大,最終發(fā)展為慢性炎癥[8]。眾多臨床研究顯示,多種炎性細胞因子,譬如IL-25、IL-32在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9]。其中,IL-25與IL-7具有同源性特征,主要是由Th2細胞所生產,通過促進炎性因子分泌及增強Th2型免疫應答,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浸潤。IL-32則是由T細胞所產生,是一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在宿主防御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其含量極低,而在異常情況下,其水平上調[10]。研究結果顯示,A組與B組的IL-25、IL-32表達量均高于對照組,由此說明IL-25、IL-32參與了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的病理過程,且水平的升高,會促進炎性因子分泌及增強Th2型免疫應答,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進一步加劇過敏性疾病[11]。另外,A組的IL-25、IL-32的水平高于B組,經分析發(fā)現與腺樣體肥大具有一定相關性,即腺樣體增厚、肥大越明顯,腺樣體組織中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越高,而異常表達的炎性細胞因子會嚴重影響局部免疫,從而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從中說明IL-25、IL-32等炎性細胞因子可能參與腺樣體組織結構的重塑[12]。另外,發(fā)現IL-25、IL-32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起到互為促進的作用[13]。在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看到,IL-25、IL-32與EOS呈正相關;由此推測IL-25、IL-32通過誘導機體細胞形成大量促炎性因子,或直接促進炎癥細胞的聚集及活化,形成了嗜酸性粒細胞與炎性細胞因子的惡性循環(huán)[14]。
綜上所述,IL-25、IL-32參與了腺樣體肥大伴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可考慮將其作為診斷該病的生物學指標,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