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彩玉
中山市黃圃人民醫(yī)院 528429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于病原菌感染血管內膜、心瓣膜或心內膜而引起的炎性反應〔1〕。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患兒容易感染病原菌,因此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常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2〕。目前,藥物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常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效果并不理想,外科手術能有效提高該病治愈率〔3〕?;純盒g后自主排痰能力弱、免疫功能低下,患兒術后容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不僅影響患兒術后康復,而且增加患兒死亡風險〔4〕。圍術期對患兒加強護理管理將有助于降低其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兒預后,提高患兒治療效果。集束化干預是對患者進行連續(xù)性、集合化的管理,其目的在于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yōu)化的醫(yī)療護理服務,從而改善患者預后〔5-6〕。本研究探討集束化護理干預在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圍術期護理提供指導。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山市黃圃人民醫(yī)院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82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納入標準:①術前均經(jīng)超聲心動圖、X線胸片、心電圖確診為先天性心臟?。虎诮?jīng)病原菌培養(yǎng)為陽性,并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③家屬均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衰竭;②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血流感染;④術中死亡或中途轉院。觀察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3.2±0.8)歲;疾病類型:室間隔缺損10例,右心室雙出口11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11例,法洛四聯(lián)癥5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4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6個月~10歲,平均(3.3±0.9)歲;疾病類型:室間隔缺損11例,右心室雙出口11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10例,法洛四聯(lián)癥4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圍術期行心外科常規(guī)性護理,包括密切留意患兒循環(huán)系數(shù)各參數(shù)、及時糾正心律失常、嚴格控制24 h心排量、確保引流通暢、術后積極預防感染、做好二期關胸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由呼吸內科主治醫(yī)師、主管護士共同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對患兒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培訓,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醫(yī)護人員培訓:對醫(yī)護人員感染控制預防知識進行培訓,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規(guī)范,避免接觸患兒出現(xiàn)二次感染,影響患兒預后。②加強口腔護理:住院期間早晚每天應用2%洗必泰溶液進行漱口,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內定值,影響預后。③體位干預:對于術后需行機械通氣的患兒行半臥體位干預,干預小組術后指導患兒家長抬高床頭15°~30°,保持患兒呼吸通暢,預防吸入性肺炎。④強化氣管導管管理:對于實施氣管插管的患兒標記好管道與門齒間距離,定期檢查固定情況,了解氣管插入深度,預防氣管異位,同時每天更換敷料,確保敷料清潔、干燥。⑤氣道濕化護理:根據(jù)患兒痰液量對患兒進行濕化治療,濕化器濕化溫度為50℃,每天對患兒氣道濕化20~30 min,每天更換冷凝水。⑥促排痰護理:采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注射用水10 ml行氧驅動霧化吸入治療,每天2~3次,并采用0.45%鹽水以微量注射泵進行持續(xù)氣道濕化,劑量為1~2 ml/h。⑦營養(yǎng)干預:患兒術后無腹脹后即對其實施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輸注腸內營養(yǎng)液為百普力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國藥準字H20010285),輸注速度為100~125 ml/h,初始劑量為1 000 kCal(2瓶),2~3 d后逐漸增加至所需兩4 000 kCal(8瓶),輸注時間為3 d,3 d后改為經(jīng)口進食?;純夯謴徒?jīng)口進食后由營養(yǎng)師為患者搭配每日飲食內容,機體能量需要量為20~30 kCal/(kg ·d),蛋白質為1.5~2.0 g/(kg·d),脂肪占非蛋白50%。⑧預防二次感染:干預小組對科室護理人員加強手衛(wèi)生監(jiān)測,護士每次接觸患兒前后必須洗手。每天更換管道、敷料及引流液,同時密切觀察患兒是否存在發(fā)熱、穿刺部分紅腫、切口滲液等情況,對于疑似二次感染患兒應立刻告知主治醫(yī)師并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比較兩組總有效率、家屬滿意率、二次感染發(fā)生率、氣道堵塞、導管滑脫發(fā)生率、患兒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血氣指標。①總有效率:患兒病原菌培養(yǎng)為陰性,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平穩(wěn),臨床各項指標正常為治愈;患兒病原菌培養(yǎng)為弱陽性,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為有效;患兒病原菌培養(yǎng)為陽性,且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血氣指標:術前及術后1 w測量兩組血氧飽和度(SpO2)、氧合指數(shù)(OI)、平均脈動壓(MAP)等指標。③滿意率:應用該院兒科自擬的患兒家屬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共10條目,每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評分>30分為滿意。
觀察組總有效率、家屬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而二次感染發(fā)生率、氣道堵塞、導管滑脫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家屬滿意率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兒術后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及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預后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SpO2、OI、MA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pO2、OI、MAP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由于血流動力學異常導致其術后呼吸道功能受抑制,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非感染性炎性反應,從而激活機體炎癥因子并大量釋放,導致肺泡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從而影響患兒血氣指標,不利于患兒術后心功能恢復〔7-8〕。此外,患兒術后免疫水平偏低,導致患兒容易受病原菌感染,增加患兒二次感染的發(fā)生〔9〕。圍術期對患兒做好護理管理將有助于減少患兒術后相關并發(fā)癥,促進患兒術后康復〔10〕。集束化護理策略強調護理過程管理,體現(xiàn)了過程管理及評估理念,將護理質量管理控制環(huán)節(jié)分解到整個護理過程中,從而最大限度降低護理風險,促進患者康復〔11〕。
本研究表明,集束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術后不良事件,提高患兒治療效果,改善患兒預后??紤]可能原因:①對科室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將有助于提高科室護理人員護理服務質量及不良事件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護士護理服務能力,從而提高患兒術后護理服務質量,促進患兒術后康復。②口腔是病原菌定植的重要地方,加強患兒口腔清潔消毒將有助于殺滅口腔病原菌,預防肺部感染〔12〕。③通過氣道導管管理能有效預防患兒術后導管堵塞、滑脫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3〕。④對患兒實施營養(yǎng)干預能有效改善患兒營養(yǎng)狀況,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力,降低患兒二次感染發(fā)生率〔14〕。
本研究表明,集束化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血氣指標,有利于促進患兒術后康復??紤]可能原因:①對患兒實施呼吸道濕化護理能使氣體進入氣管后快速達到水蒸氣飽和狀態(tài),避免干冷空氣帶走呼吸道及肺泡中水分,降低了呼吸道痰液的黏稠度,因此有利于患者吸痰、排痰,避免痰痂形成,避免呼氣道堵塞,并能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增加機體氧濃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進而改善患兒氣血指標〔15〕。②術后對患兒進行排痰可避免患兒氣道堵塞,同時改善患兒呼吸功能,增加機體氧氣交換量,從而促進患兒血液循環(huán)〔16〕。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患兒預后,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及家屬治療滿意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