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棠 孫靜 王冰麗
安陽市人民醫(yī)院東院區(qū)普通外科四病區(qū) 455000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目前手術仍然胃癌首選治療方式〔1-3〕。但是胃癌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同時切除的是消化道器官,癌組織又在術前對機體營養(yǎng)形成消耗,因此患者術后普遍存在身體虛弱表現(xiàn),機體恢復時間較長,容易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目前,對惡性腫瘤治療后生存時間不再作為唯一的評價治療效果標準,生活質量也成為評價指標之一,如何通過有效的治療措施提高患者生存時間,同時患者又有高質量的生活質量,也是醫(yī)務工作者治療胃癌的重點內容。量化評估策略是近年來臨床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的新型干預措施,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評估,然后制定出適宜的個性化護理措施。臨床報道顯示〔4-6〕,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明顯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對胃癌患者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安陽市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胃癌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胃癌,②均行胃癌根治術,明確無遠處轉移,③患者年齡≥18歲,性別不限,④預期生存期≥12個月,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60分,⑤術前未接受過放療、化療等抗腫瘤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可能影響到預后者,②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史者,③術前合并穿孔、梗阻、出血等并發(fā)癥行急診手術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⑤不愿參與本研究者。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8~82歲,平均(57.57±14.21)歲;病變部位:賁門14例,胃底13例,胃體10例,胃竇3例;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11例;手術方式:全胃切除食管空腸吻合9例,遠端切除畢Ⅰ式吻合15例,遠端切除畢Ⅱ式吻合16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3~85歲,平均(57.90±15.04)歲;病變部位:賁門16例,胃底12例,胃體10例,胃竇2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17例,Ⅲ期9例;手術方式:全胃切除食管空腸吻合10例,遠端切除畢Ⅰ式吻合14例,遠端切除畢Ⅱ式吻合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的術前健康教育宣教、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術后飲食護理、早期活動指導等,出院后常規(guī)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給予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具有措施:①護理人員的分級量化評估及配置: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分級,分級標準根據(jù)職稱、學歷、在科室工作年限,主任護師、副主任護師、高年資的主管護師為一級護士,護師和低年資的主管護師為二級護士,進修護士和本院護士為三級護士。②收集及整理患者臨床資料,對患者護理風險性進行量化評估: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臨床癥狀、體征、生化檢查、血尿常規(guī)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對具體結果進行量化評分,評估患者病情。年齡量化評分標準<70歲1分,70~79歲2分,≥80分3分;疼痛程度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未合并并發(fā)癥1分,合并1種2分,合并2種及以上3分;未合并貧血1分,合并輕中度貧血2分,合并重度貧血3分。最后對各個項目量化評分進行綜合評估,評估患者護理風險性。③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及配置護理人員:綜合評估患者護理風險性,分為低風險、中等風險、高風險,護理風險性低的患者配置1名一級護士,護理風險性中等的患者配置1名二級護士,護理風險性高度的患者配置1名一級護士和1名三級護士。④護理措施的實施:包括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心理護士、出院隨訪等,具體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相應等級的護理措施。在護理過程中,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要對患者病情和護理的風險性進行動態(tài)的觀察及評估,根據(jù)患者的護理需求及病變發(fā)展進行動態(tài)護理,護理方案可隨時根據(jù)需要進行調整。如患者出院后不局限于常規(guī)的電話隨訪,可根據(jù)患者需要進行微信、QQ交流隨訪,解答患者康復咨詢。
①觀察患者術后康復指標:包括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術后首次飲食時間。②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術后切口感染、出血、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等。③評估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時的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治療組織(EORTC)中文版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Q-C30)進行評估〔7〕,此量表包括30個條目,第29和30條目按照七級評分法評分,其余條目按照4級評分法評分,共包括角色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等5個功能領域、1個整體生活質量領域,疲勞、惡心嘔吐及頭痛等3個癥狀領域,6個單條目,根據(jù)粗得分計算標準分,最高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本研究僅對患者功能領域及整體生活質量領域進行評估。
觀察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飲食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術前整體生活質量評分、角色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時較術前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手術仍然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可提高生存率,但是由于胃癌根治術創(chuàng)傷性大,切除的是消化道組織,加之癌組織也會對機體組織形成消耗,手術麻醉也會影響到術后腸道出現(xiàn)暫時性的麻痹,因此術后康復時間相對較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高〔8-10〕,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
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是優(yōu)劣直接會影響到術后疼痛程度、術后恢復時間,常規(guī)的圍術期護理主要注重于病情護理,較少關注患者的其他護理需求。為了提高外科手術圍術期的護理質量,臨床上已經重視對胃癌手術患者多會采取快速康復護理、綜合康復護理等措施進行護理,有助于加速患者術后康復〔11-13〕。量化評估策略是對可能影響到效果的因素進行量化后進行系統(tǒng)性評估,再針對性的制定出干預措施進行干預。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是以量化評估策略為基礎開展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將量化評估策略用于護理工作之中,在開展護理工作前對患者的病情等進行全方面的系統(tǒng)量化評估,如患者營養(yǎng)狀況、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性、年齡等均進行量化,評估出護理存在的風險性,然后根據(jù)風險性針對性地進行全方位、分等級、多層次的護理,而且在護理過程中根據(jù)病情進行動態(tài)評估,不僅針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還針對其他存在的可能影響到護理效果的因素進行評估,為患者開展護理服務。如患者為高齡、營養(yǎng)不良、貧血、手術時間長等因素存在,量化評估后護理為高風險,因此護理人員選擇護理經驗更為豐富的高年資、高職稱護理人員,護理人數(shù)也會增加,護理內容會更有針對性,如進行鼓勵咳嗽、早下床活動等,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飲食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均提示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對于胃癌患者有助于加速術后的康復,這對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是有益的,這與臨床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4-16〕。胃癌患者由于病情影響及手術影響,在知道病情后普遍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于有的患者會出現(xiàn)拒絕治療的情況,在術后短期內由于身體狀況較差,因此康復后生活質量也會有所下降,如不進行術后放化療等治療,大多數(shù)患者術后恢復到術前生活質量的時間需要3~6個月。報道顯示,基因評估策略護理模式不僅有助于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病情,更有助于全面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等,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容易讓患者更信任和依賴護理人員,提高護理質量〔13〕。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3個月時的生活質量均明顯較術前有所提高,而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明顯好于對照組,提示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對胃癌手術患者術后整體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有促進作用,這也與臨床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4-16〕。
綜上所述,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用于胃癌患者圍術期,有助于加快術后康復速度,提高生活質量,對胃癌圍術期患者,在醫(yī)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進行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模式護理,以讓患者得到更為全面、科學的護理。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