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山西省腫瘤醫(yī)院 呼吸三科,山西 太原 030013)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一種靜脈置管技術,由于這種技術具有置管成功率較高、并發(fā)癥較少、操作簡單、成本效益良好的優(yōu)點,而被廣泛地應用于腫瘤患者的化療治療中,并獲得了患者和臨床的一致認可[1]。對腫瘤患者而言,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為支持治療,靜脈化療的首選護理技術,減少了患者反復穿刺痛苦,避免了化療藥物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提高了化療的依從率。對護理人員而言,減輕了工作量[2]。但PICC留置時間長,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拔管。其中局部皮膚過敏是一個最常見又難處理的并發(fā)癥,若處理不當,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增加了護理工作難度和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如因皮膚過敏問題而導致短期拔管易使患者不滿,從而增加護患矛盾。我科對PICC置管患者使用3M中心靜脈置管換藥包,引起的不同程度皮膚過敏進行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間我科收治的PICC置管皮膚過敏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的置管部位及靜脈:均為肘上貴要靜脈;根據(jù)隨機原則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7~74歲;研究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5~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80例患者均在化療前1 d或化療當日置入巴德公司4F單腔導管,敷料均為3M中心靜脈護理包中透明貼膜。
患者的皮膚過敏不區(qū)分輕重程度,接受常規(guī)護理加對癥護理方法:(1)零角度撕除貼膜;(2)用75%的酒精棉簽順-逆-順消毒三遍皮膚,避開穿刺點和導管;(3)用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消毒棉簽以穿刺點為中心順-逆-順消毒三遍皮膚三遍皮膚及導管;(4)待干后給予地塞米松5 mg均勻涂抹于皮膚過敏處,待干后透明敷貼固定,3~5 d更換1次。
2.2.1 根據(jù)皮膚過敏診斷標準
將皮膚過敏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皮膚過敏,表現(xiàn)為紅斑、輕度皮膚瘙癢;中度皮膚過敏表現(xiàn)為瘙癢明顯加重,出現(xiàn)散在紅斑、丘疹、潮濕;重度皮膚過敏除瘙癢,皮疹外還出現(xiàn)局部腫脹、大泡、糜爛、滲出,皮膚破潰。
2.2.2 輕度過敏護理
對其局部皮膚色澤應注意觀察,并保持局部的干燥。采用零角度撕貼膜,停用洗必泰消毒劑改用碘伏消毒劑,在導管維護后,皮膚保護膜均勻涂抹導管周圍皮膚,應注意避開穿刺點[3],換藥使用的3M中心靜脈置管換藥包,停用3M透明貼膜(3M TegadermhP 9546HP 10 cm×11.5 cm),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貼或縮短更換貼膜間隔時間。皮膚保護膜特點:在皮膚上形成一層密閉或半透性的保護層,能有效抵御汗液對皮膚的浸潤和刺激,減少撕貼膜時對皮膚的損傷。皮膚保護膜不僅防止過敏癥狀的加重,還可以促進輕度過敏皮膚的愈合,且價格低廉易于操作。但皮膚保護膜作用僅限于預防和緩解輕度過敏癥狀,治療范圍局限[4]。
2.2.3 中度過敏護理
停用洗必泰消毒劑改用碘伏消毒劑,導管維護后,皮疹及皮膚瘙癢處給予地塞米松5 mg涂抹,待干后改換水膠體敷貼,3~5 d更換一次,水膠體敷料具有低敏性,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能力,給傷口提供一個濕性愈合的環(huán)境,促進肉芽和上皮細胞的生長,從而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密封性強,能阻擋皮膚外界的微生物,減少穿刺點感染的機會[5]。但水膠體貼膜吸收能力不是很強,出現(xiàn)大量滲液或大量出汗時,會導致過度濕潤及周圍皮膚的浸漬,應及時評估更換。易摩擦致貼膜卷邊,導致導管固定不牢,因此在護理過程中用紙膠帶加固貼膜四周,一旦發(fā)生松動卷邊及時更換貼膜。另外在護理工作發(fā)現(xiàn)個別患者貼水膠體貼膜后,出現(xiàn)過敏癥狀加重,應及時觀察皮膚情況[6]。
2.2.4 重度過敏護理
腫瘤患者重度皮膚過敏性皮炎易合并感染,因此需要抗過敏、抗感染雙重治療。方法:先用生理鹽水清洗穿刺點周圍皮膚,避免酒精等消毒劑刺激皮膚,再用碘伏消毒皮膚,最后用地塞米松10 mg加慶大霉素8萬U紗布濕敷。待干后紗布從中間剪開勿斷,嵌入導管穿刺點,用紗布襯墊導管下皮膚(所有的導管均不接觸皮膚),再用紗布包蓋,紙膠帶固定,外加網(wǎng)狀彈力繃帶包扎或根據(jù)臂圍情況購買合適型號的PICC彈力保護套,套在PICC置管穿刺處手臂前端可妥善固定導管,每天換藥1次,同時觀察病情變化,如有污染及時換藥。待皮膚過敏癥狀好轉(zhuǎn),改換水膠體敷貼固定[7-8]。
2.2.5 規(guī)范PICC置管操作人員
對所有參加PICC維護的護士進行專項培訓考核,根據(jù)PICC維護的操作流程,使不同操作者操作規(guī)范統(tǒng)一,減少人為因素導致過敏性皮炎的發(fā)生。同時加強對PICC并發(fā)癥處理的培訓,使患者早期出現(xiàn)皮膚反應能及時處理[9]。
2.2.6 健康指導
告知是否定期維護是導致PICC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教會患者觀察導管異常情況,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來醫(yī)院就診;指導患者穿寬松、棉質(zhì)內(nèi)衣,平時注意皮膚衛(wèi)生,合理運動,減少出汗,避免汗液的刺激;局部瘙癢時勿用手抓撓,以防感染。
2.2.7 定期回訪
腫瘤患者治療的特點是長期治療,間歇住院,患者一般完成一個周期的治療后會帶管回家,除每周一次去醫(yī)院維護,其余均在家,通過電話或短信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早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早解決,正確的健康指導,可降低過敏反應的發(fā)生率[10]。
采取干預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可分為4個等級:(1)治愈,瘙癢消失,皮損完全消,無再次發(fā)生紅斑或皮疹,療效指數(shù)≥95%;(2)顯效,瘙癢明顯減輕,皮損明顯消退,療效指數(shù)60%~94%;(3)有效,瘙癢有所減輕,皮損有所消退,療效指數(shù)20%~59%;(4)無效,瘙癢無改變或加劇,皮損無變化或面積擴大,療效指數(shù)<20%。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PICC導管相關皮膚過敏患者治療效果評價,見表1。
表1 PICC導管相關皮膚過敏患者療效評價(n, %)
PICC導管對于腫瘤患者是安全、維持生命的重要通路,但因年齡、性別、消毒劑、貼膜、維護不當、知識缺乏及放化療治療等原因,導致部分患者局部皮膚過敏[11]。皮膚過敏問題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痛苦,嚴重時可引起皮膚破潰、滲液而影響導管留置時間,導致導管拔除,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和痛苦[12]。本次研究提示通過將皮膚過敏患者分出輕、中、重不同程度,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有效處理局部皮膚過敏,能加速過敏癥狀的恢復,減輕患者的痛苦,取得較好的效果[13]。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人員在操作前應注重評估,減少皮膚過敏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加強??浦R的學習,積累豐富經(jīng)驗,通過細致觀察及早期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減少過敏癥狀的發(fā)生,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有效延長PICC導管的使用壽命,減少拔管幾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