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邵敬敏
[關鍵詞]中國臺灣;漢語語法研究;回顧;展望
[摘要]漢語語法學在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可從歷時梳理、分期斷代、代表人物、流派演變、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評述?;仡櫰呤陙淼臐h語語法學在臺灣地區(qū)的研究歷史,可綜合呈現(xiàn)其成就、特色、發(fā)展脈絡、經驗與教訓,這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其研究歷史,也可在參照對比中發(fā)現(xiàn)彼此的優(yōu)長,進而促進兩岸語法學界的交流,推動新時期漢語語法的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H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174(2021)04-0025-08
1.導論
1949年后,臺灣地區(qū)的語言學研究跟大陸交往基本中斷,跟歐美語言學界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這種分隔一直延續(xù)到21世紀初,才重新形成了互動共榮的新格局。我們回顧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研究史(從1949年算起,至今約七十載),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949—1959:以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地區(qū)為起點,以傳統(tǒng)語法研究為主。
(2)1959—1977:以1959年趙元任在臺灣大學舉辦“語言問題”講座為標志。
(3)1977—1999:以1977年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移位變形》出版為標志。
(4)1999—今:以臺灣“中研院”語言所、“臺灣語言學會”成立為標志。
2.1949—1959:傳統(tǒng)語法研究時期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地區(qū),部分語言學家跟隨赴臺,重起爐灶。當時島內各大學的中國語文系普遍對語言學不重視,語言學基本上處于一種“守舊抱缺”的局面,只有董同龢在臺大中文系、林瑜鏗在臺師大英語系分別講授普通語言學課程。出于穩(wěn)固政權的政治考量,盡快推廣“國語”,顯然對加強臺灣地區(qū)民眾的中華文化向心力是至關重要的。臺灣當局于1950年制定“臺灣省非常時期教育綱領實施辦法”以推動“國語”運動,同時逐步限制島內本土語言的使用,并鼓勵臺灣學者出版自己的新論著。這主要有兩個因素推動:一是鞏固國民黨的統(tǒng)治;二是隔斷跟大陸的學術聯(lián)系。其實臺灣地區(qū)的第一批語言學家,幾乎都是從大陸遷居過去的。代表性著作有何容《簡明國語文法》,劉珊《中國文法》,董長志、齊鐵恨、何容《實用國語文法》,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等。這些著作對于繼承中國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促進臺灣地區(qū)的漢語語法學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多數(shù)為新瓶裝陳酒,缺乏創(chuàng)見。
3.1959—1977:描寫語法迅速崛起
1959年,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赴臺灣大學開設“語言問題”系列講座,對臺灣地區(qū)語言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鄭錦全、丁邦新等由此成為趙元任在臺灣地區(qū)的首批學生,并在日后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當時臺灣地區(qū)語法學研究主要著力于漢語歷史語法體系的構擬,強調古漢語的分期研究,代表人物為許世瑛和周法高。許世瑛的研究在繼承方面做得比較扎實,但語法著作多是仿照大陸學者,創(chuàng)新不足。周法高則根據(jù)結構主義語法理論寫成《中國古代語法》,包括造句編、稱代編、構詞編三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專題研究的重點是古籍專著的語法研究,例如:夏宗陶《〈論語〉中“者”字探究》(上、下)、許世瑛《談談〈世說新語〉中“見”字的特殊用法和被動句的幾種句型》、余若昭《〈列子〉語法研究》、戴璉璋《〈詩經〉語法研究》等。年輕學者中較有影響的有兩位:詹秀惠《〈世說新語〉語法探究》,開啟學位論文研究中古漢語之門。曾志雄《史記語法研究——變換律語法初探》,嘗試運用當時新興的結構主義語法理論來研究古漢語,在語義分析等層面頗具特色。
此外,另有學者從訓詁學的角度研究古代漢語語法,如張以仁《從文法語匯的差異證<左傳><國語>非一人所作》,《〈國語〉虛詞集釋》,王仁鈞《莊子“於”字用法探究》(一至五)。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小學與現(xiàn)代語言學方法的結合。
可見,在初創(chuàng)時期,臺灣島內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研究局面。直到70年代后期,臺灣地區(qū)高校和研究所才有了大范圍深層次的漢語語法研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學科發(fā)展本身來看,中國大陸的漢語語法研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漢語語法教學暫擬系統(tǒng)”的創(chuàng)立,極大地推動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和教學的普及;而臺灣地區(qū)研究漢語語法的學者既沒有大陸的群體優(yōu)勢,又沒有如大陸一般的學科配置,更缺乏當局的有力支持;總體徘徊于傳統(tǒng)小學研究和外語研究之間,直到7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觀。
第二,從外部大環(huán)境來看,一方面,臺灣地區(qū)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祖國大陸在學術上長期保持著隔絕狀態(tài),無法從大陸學者蓬勃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成果中得到交流與借鑒;另一方面,由于臺灣地區(qū)長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并殖民化,在1945年歸還中國時,島上主要通行語言并非“國語”,臺灣當局因之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逐步促使“國語”成為臺灣的通用語和官方語言。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無法與同時期大陸穩(wěn)固的語言環(huán)境相提并論,因此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滯后局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4.1977—1999年:生成語法與功能語法并行發(fā)展
4.1研究特色與趨勢
1970年前后,一批臺灣地區(qū)語言學者赴美留學(如湯廷池、梅廣、曹逢甫、黃宣范、鄧守信、李英哲、鄭良偉、屈承熹、戴浩一等),這些學者在美國受到了不同語法流派的熏陶,學成返臺后繼續(xù)從事語言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將全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臺灣地區(qū)的語法領域。
其中,湯廷池于1977年出版的《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移位變形》第一次全面運用生成語法理論來研究現(xiàn)代漢語語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該書出版標志著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之后,越來越多的臺灣學者利用生成語法理論來分析漢語,也有學者利用功能語法理論等進行漢語語法的研究。在著書立說的同時,他們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新生代學者,形成了“形式”與“功能”兩個語法流派對立互補的學術繁榮局面。前者以湯廷池、梅廣、黃正德的研究為代表;后者以黃宣范、曹逢甫的研究為代表。
在《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移位變形》中,作者自言該書目標是對國語變形語法,特別是移位變形,做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并用中文來討論國語文法,另借此機會把現(xiàn)代語言理論與方法論扼要介紹給國內的讀者。事實上,正是隨著以湯廷池為首的一批外語系學者的帶動,漢語語法的研究重心逐漸向著理論化、共時化的方向靠攏,將生成語法、格語法、功能語法、認知語法等理論方法應用于漢語。相較于更加重視歷史語法和傳統(tǒng)語法的上一個時期,這是一個重大轉變與突破。
綜上所述,在這個時期,外語系學者留學返回,將國外語言學理論引入漢語研究,成為語言學界研究主流。而他們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現(xiàn)代漢語,研究方法多涉及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語言學與相關學科的結合;另一方面,中文系學者大多受到外語閱讀能力的限制,難以在理論方法上緊密跟隨,因而研究重點更多著眼于古代漢語。這種分化促使?jié)h語語法的研究重心逐漸向著理論化和共時化轉移,研究的主要目標也從“注重斷代歷時描寫”逐漸轉向“發(fā)掘更多的語言規(guī)律”。
4.2代表性人物
4.2.1湯廷池
在《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移位變形》出版后,湯廷池致力于將生成語法理論引入漢語研究,探討句法理論問題,如論旨關系,語句的合法性,信息結構與句法結構的關系。如今臺灣漢語生成語法的研究以他的研究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此外,他對漢語的句法、詞法、語義等多個領域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和嚴謹?shù)姆治?,涉及功能詞“會”“跟”“了”“是”“的”等,還包括各種情態(tài)副詞,照應詞、代動詞、“動貌詞”與“動相詞”、雙賓結構、各種類型的關系子句結構、主題結構、預設與量化、疑問句、存在句、分裂句、重疊結構、動補結構等等,提出了許多發(fā)人深思的見解,影響深遠。
4.2.2梅廣
作為1970年代臺灣古漢語研究的主要代表學者,梅廣是最早將生成語法理論引入古漢語研究的先行者。他意識到傳統(tǒng)漢語語法研究亟需從方法論上進行突破,不能僅僅將大量精力花在語言材料的考據(jù)上。出于這層考慮,梅廣將研究重心定為運用生成語法的理論去剖析古漢語語法,同時更以此作為古代漢語課堂教學的全新范式,這樣銳意革新的嘗試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的古漢語學界來看,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此外,梅廣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方面也有所貢獻,如對“把”字句的研究。
4.2.3黃正德
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黃正德屬于最早一批由喬姆斯基親自教導的華人語法學者,至今仍是漢語學界生成語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黃正德以“原則一參數(shù)"(Principles- and-Parameters)的理論框架為本,深入探討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結構與性質,并印證于漢語的諸多現(xiàn)象:如疑問、話題、關系等句式的內在語法關聯(lián)、空代詞(empty pronouns)的分布與詮釋,以及“在位疑問詞”(wh-in-situ)的類型特色。代表作是他的博士論文《漢語生成語法》,這也是第一本運用生成語法理論來比較全面揭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著作。后來他提出了“隱性移位”(Covert movement)、“提取域條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s)、“擴充控制理論”(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等理論,極大地提升了漢語語法研究的國際地位。黃正德的有關研究在美國進行,但是他對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學研究也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4.2.4黃宣范
作為“認知-功能”流派的主要倡導者,黃宣范認為語法研究應該建立在“語法化”的研究之上,而語法化就是言談中一些不斷重復使用的公式逐漸“自動化”的結果。因此,言談語料的建立應當看作是語法研究的基礎方法。黃宣范自留學歸臺便任職于臺灣大學語言所,在功能主義的旗幟下進行漢語語法、社會語言學、南島語言的研究。主要貢獻在言談研究方面。
4.2.5曹逢甫
“主題鏈”是曹逢甫早期在功能語法研究方面獨樹一幟的研究,他的兩篇代表性論文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和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提出并明確了“主題鏈”的概念,辨析了漢語的主題(topic)與主語(subject)之區(qū)別等重要問題,影響了1990年前后臺灣地區(qū)漢語句法學的走向。
20世紀90年代以后,曹逢甫的研究從語法學逐漸偏向于社會語言學,如對臺灣地區(qū)“國語”、方言、南島語的調查等等。
4.2.6鄧守信
鄧守信1970年赴美國留學,畢業(yè)之后選擇留在當?shù)厝谓?,直?995年返回臺灣地區(qū),隨即致力于建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努力打通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之間的聯(lián)系,使?jié)h語語法教學具有規(guī)范的操作性。鄧守信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界定、教學語法與語法規(guī)則的關系、語法點難易度的評定、對比分析與教學語法等方面都有著精到的見解。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華語熱的需求下,鄧守信的有關研究成為島內教學語法的指南針。
4.2.7戴浩一
在認知語法研究方面,戴浩一成果卓著,被認為是該領域臺灣地區(qū)的代表人物。1995年,戴浩一在臺灣中正大學牽頭創(chuàng)立了語言學研究所,致力于語法與語義的組合關系研究,探討人類語言的共性及差異。多年來他關注語言與認知的關系,探討語言、心靈與人腦的互動。此外,在認知心理學、腦神經心理學與心靈哲學結合基礎上研究漢語并繼續(xù)探索漢語認知系統(tǒng)。另外,戴浩一率先開創(chuàng)臺灣地區(qū)的“手語語言學”研究,積累了多樣的成果。
5.漢語語法其他領域的研究
5.1漢語歷史語法研究
臺灣歷史語法領域的代表性學者當推戴璉墇,他特別注重傳世材料和出土材料的結合,從先秦往上探及殷商時期,力圖為該時間段的語法勾勒出一個輪廓,其早期的代表作是《殷商造句法初探》。20世紀80年代后,他開始關注句義相同的不同句型間的關系,這也是受到生成語法影響的結果。在這之后,梅廣、魏培泉、劉承慧等學者相繼在歷史語法領域嶄露頭角,開創(chuàng)新的研究局面。
5.2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80年代后期,閩南語方言語法研究得到迅速發(fā)展,代表性學者是楊秀芳和連金發(fā)。楊秀芳擅長以歷史語法與現(xiàn)代閩南語語法相互印證,經常能從閩南語的語法往上系聯(lián)到中古及唐宋的南方話語法;連金發(fā)的閩南方言語法研究是兼及共時與歷時的,往往能從閩南方言與其它方言差異較大的語法現(xiàn)象入手,借類型的比較上推這種差異的由來和發(fā)展。
5.3漢語的比較研究
5.3.1漢英語法比較研究
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的發(fā)展在1977年后受到形式主義語法的深刻影響。這首先得益于湯廷池、梅廣等一批學者引領了生成語法在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在他們的引薦下,一批批臺灣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赴外深造,學成返回后繼續(xù)發(fā)展本學科,形成了良好的循環(huán)。
從20世紀80年代起,臺灣清華大學設立語言學研究所,其創(chuàng)所伊始,在學界業(yè)已成名的湯廷池與梅廣等人就進入所內,進一步擴大了生成語法的理念與方法;同年開始招收碩士班,在人才教學培養(yǎng)方面著重加カ,前幾屆畢業(yè)生中不少人都成為進入90年代后臺灣語法的中堅力量,如蔡維天、林若望、湯志真、林宗宏、鄭縈、張永利、劉辰生等。除了生成語法,也有其它流派的思想影響了臺灣語法學者們,如研究詞匯功能語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LFG)的代表學者:黃居仁、何萬順,以及形式語義學(Formal Semantics)的代表學者林若望等等。
5.3.2漢日語法比較研究
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地區(qū)語法學界對日語的關注和對比研究起步較早。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從此臺灣地區(qū)淪陷為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臺灣已經有非常多比例的人將日語作為自己的母語,這客觀上為漢日語言的比較提供了某些便利之處。這其中,湯廷池用對比的方法重新審視漢語和日語的異同,在這一研究領域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
早在1978年,湯延池在《國語、英語、日語句法的對比研究:存在句、準分裂句與關系子句》一文中,就對三種語言中的特定句式進行了細致的對比,用以驗證生成語法的“universal”假設。其后,他又發(fā)表了《日本語の“た”と中國語の“了”》《日語語法研究:(三)新的語法概念與語法分析》等多部論著,成果豐碩。
湯廷池培養(yǎng)的學生中,張淑敏在漢日語法的比較研究方面也付出了較多努力,她的《漢語與日語動貌詞表現(xiàn)的比較分析》《漢、英、日復合詞的對比分析:分類、結構與衍生》等成果中也體現(xiàn)了對漢語和日語句法特色的觀察與洞見。
5.3.3漢語與藏緬語的語法比較研究
臺灣地區(qū)語言學者中,對藏緬語做專門研究的首推龔煌城。龔煌城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在藏緬語系中的西夏語,同時在整個藏緬語乃至漢藏語研究方面也發(fā)表有頗具學術價值的論文,其特點是往往著眼于漢語跟漢藏語的比較,而且視野比較開闊,并不僅僅限于語法,還涉及語音、文字等。例如《漢語、藏語、緬語元音系統(tǒng)比較研究》《古藏文的Y及其相關問題》等等。
在龔煌城之后,臺灣學者中著重研究藏緬語研究的主要有孫天心、羅仁地、林英津等,各自從新的角度展開研究。
此外,也有臺灣地區(qū)的研究生利用大陸出版的簡志、詞典、詞匯集等語言材料進行學位論文撰寫,如徐富美《藏緬語音節(jié)結構的研究》等。
5.3.4漢語與南島語的語法比較
臺灣地區(qū)南島語是多音節(jié)、有重音、無聲調的黏著VOS型語言。在語法層面,臺灣南島語言主要用詞綴和重疊構成新詞,同時用詞綴及格位標記來突顯語句訊息當中的重心焦點。
臺灣南島語的研究始于以小川尚義為代表的日本學者對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學及語言學調查。1956年,著名語言學家李方桂對邵語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進行了調查研究,其后又相繼有董同龢《鄒語研究》、李壬癸《魯凱語結構》、丁邦新《古卑南語的擬測》等,在這些知名學者的帶領下,越來越多臺灣地區(qū)學者的關注南島語的研究。
90年代中后期,張永利、葉美利、湯志真、宋麗梅等學者也各自從詞法、句法、語義的角度對臺灣地區(qū)南島語進行了多角度的描述,為后續(xù)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二十一世紀: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世紀之交,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學家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整合島內的漢語語法研究,并將之推向世界。湯廷池、梅廣等代表學者都主張,對漢語語法學的研究應當以“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建立和“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闡明為兩大目標,在方法上不能再任憑個人武斷的觀點或主觀的方法來進行,而必須提出一套前設理論來闡明研究的目標、基本的假設、研究對象的內容與體系、檢驗或評估研究成果的方法等來做為進行研究的依據(jù)。語法的發(fā)展都有一個共同趨勢,能夠掌握這種共同趨勢,才有宏觀的視野,才不致迷失方向,對不少可靠的語言事實,只是缺少能夠把這些事實貫串起來的架構,需要在解釋事實方面多做一點努力。在這種共識和導論的指引下,臺灣漢語語法研究走向了“本土化”與“國際化”兼顧的發(fā)展路徑。
6.1本土化:閩語、客語、南島語的語法研究
在新世紀之前,已有不少語法學者在不斷細化研究材料和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了漢語方言的視角,從而促進了80年代后期開始的方言語法(主要是閩南語)的發(fā)展。代表學者有楊秀芳、連金發(fā)等。
1999年,曹逢甫在《漢學研究》上發(fā)表《臺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tài)與地位》,詳盡闡述了臺灣島內四大族群的語言——國語(漢語普通話)、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的語言(臺灣南島語)的歷時發(fā)展與當前使用狀況。該文間接反映了臺灣當局開始推行的“關注多民族語言調查、加大本土語言保護”的語言政策。在這種政策的引導下,臺灣地區(qū)的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研究對象的轉向,大批語法學者開始關注閩南語、客語、南島語的語法事實描述和理論詮釋,又以南島語語法的研究最為顯著,特別是“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和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更是最為重要的研究基地。
湯志真是南島語語法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著名語法學家湯廷池的女兒,她繼承了生成語法理論并對現(xiàn)代漢語和南島語進行研究?!杜_灣南島語的層次和DP結構》(2006)、Functional Extension vs. Grammaticalization:A Typological Study of Modification Markers in Formosan Nominals (2008)等一系列論文將新鮮豐富的南島語語料與生成語法的最新理論思維有機結合,也將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學研究成果拓展到了新的領域。
學者們對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關注產生了積極影響:首先,在此之前語法研究過多地偏重于使用國外語法理論來描寫漢語,從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更多的漢語事實;而通過對閩語、客語、南島語這些漢語近親緣語言的深入調查與分析,其成果無疑對學者們認清漢語語法事實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對更多本土語言的研究,使得臺灣地區(qū)語法學者在各自的領域內百家爭鳴、在學術期刊上互相唱和。本土學術繁榮的狀況又進而夯實了臺灣地區(qū)漢語研究走向國際化的外部條件。
6.2生成語法與功能語法的崛起
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學派的語法理念、研究范式正式進入臺灣學者的視野后,經過30 年的發(fā)展,臺灣清華大學語言所和臺灣大學語言所分別發(fā)展成為形式主義、功能主義的橋頭堡,第三代學者中的翹楚也成長為漢語語法研究的中堅力量,代表人物是蔡維天和蘇以文。
6.2.1蔡維天與臺灣地區(qū)形式語言學研究
臺灣地區(qū)第二代漢語語法學家大多出身外文系,之后進修語言學或者攻讀語言學博士,從而走上語法學的研究道路。這樣的學科背景使他們對普通語言學理論十分敏感,卻往往疏于結合漢語自身的特性與事實。蔡維天是為數(shù)不多的受到漢語傳統(tǒng)學科訓練,同時能動態(tài)地把握國外語言學理論的學者。他在麻省理工攻讀博士后,便回到臺灣清華大學任教至今。他致力于將生成語法的理論與漢語的語言事實相結合,充分解釋漢語語法問題,再以之反哺生成語法理論框架。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幾十年來喬姆斯基對生成語法范式的不斷改造(標準理論——管約論——原則與參數(shù)——最簡方案),生成語法陣營內部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分歧,而蔡維天能夠一路追隨喬姆斯基的研究思路,將最新的“最簡方案”理論引入臺灣地區(qū)(譯作“微言主義”)從而將生成語法內部的變革與漢語語法研究緊密結合。
蔡維天的研究強調從共時和歷時雙向切入,對漢語方言及臺灣南島語進行比較分析,以彰顯其宏觀層次上的通性及微觀層次上的個性,在漢語的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6.2.2蘇以文與臺灣地區(qū)功能語言學研究
1994年,臺灣大學創(chuàng)立語言所,以功能主義語法理念為發(fā)展導向。其代表性人物蘇以文始終以功能主義為出發(fā)點,對漢語語法的構式、隱喻、認知等論題加以研究,并對認知語言學和言談分析,對語言、認知與文化的深層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2005年,蘇以文出版了專著《隱喻與認知》,成為臺灣島內研究認知語法的權威性著作;2009年她主編的《語言與認知》一書相當精確地梳理了近年國際認知、隱喻研究的脈絡與人物、著作,同時也全面收錄了臺灣地區(qū)學者從功能主義視角對語言學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而使該書成為臺灣地區(qū)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必讀之作。
從蔡維天和蘇以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管窺臺灣地區(qū)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這兩大語法學派30年來的發(fā)展。這兩個學派互不干涉地行進在各自的道路上,少有交集。但同時也有跡象顯小二者會在下一個研究時期達到某種程度的交流,我們將這種跡象看作對今后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研究的展望。
7.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學界標志性事件
1988年前后,臺灣地區(qū)的政治環(huán)境走出了“戒嚴”時期,經濟上又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開始進入“亞洲四小龍”行列。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局面,語法學進入了九十年代的快速發(fā)展期。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7.1語言研究所的創(chuàng)立
早在1969年,輔仁大學率先創(chuàng)立了“西洋語言研究所”(1972年更名為“語言研究所”)引領風氣之先。1986年,臺灣清華大學創(chuàng)立語言研究所,培養(yǎng)了大批語法學者。進入九十年代,政治大學、臺灣大學、中正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創(chuàng)所,漢語語法研究開始進入了繁榮期。
其中,臺灣清華大學語言所的成立是臺灣語法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同年開始招收碩士班,不少人先后成為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研究的中堅力量(如蔡維天、林若望、湯志真、林宗宏、鄭縈、張永利、劉辰生等)。1990年,清華大學語言所開始招收博士班,此后更是人才輩出,在島內外大專院校開枝散葉。
1997年,臺灣地區(qū)“中研院”成立“語言研究所籌備處”(七年后正式成立語言研究所),研究涵蓋了句法學、詞法學、語音學、音韻學、語義學、歷史語言學等諸多領域,語言學研究機構從原本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中正式分立出來,象征著臺灣地區(qū)語言學者們的獨立學科意識的全面覺醒。
7.2語言學研究團體的興起
臺灣語言學學會于1999年底正式開始運作,由黃宣范、李壬癸擔任首屆理事長、副理事長,他們在推動語言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每兩年舉辦“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究會”(簡稱IsCLL,始辦于1990年)成為島內語言學者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其他比較有影響的團體還有:臺灣地區(qū)語文學會、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臺灣地區(qū)華語文教育學會等。
7.3漢語語料庫的研發(fā)和使用
7.3.1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1997年開放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3.0版收詞規(guī)模500萬,所有語料都被賦予了五個不同特征的值:(1)文類,(2)文體,(3)語式(主要區(qū)分為書面語和口語),(4)主題,(5)媒體。以此為主軸來達到語料庫存的平衡。該語料庫設計的總原則是兼顧語言實際情況的方方面面,達到平衡式的呈現(xiàn)。
7.3.2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
注重上古至西漢時期語言材料的匯集,語料庫包括了從先秦時期的《尚書》《詩經》到西漢時期《說苑》《新書》等46部傳世典籍,以及《馬王堆漢墓帛書》《睡虎地秦墓竹簡》兩部出土文獻,在此基礎上進行詞類和語法這兩項標注工作,并進行有效地展現(xiàn)和說明。
7.4語言學專業(yè)期刊的創(chuàng)立與拓展
臺灣早期漢語語法學的研究成果主要發(fā)表在《史語所集刊》《清華學報》《漢學研究》這三本刊物上。
7.4.1《史語所集刊》
《史語所集刊》的前身是1928年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下設的“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的所內刊物,2000年,“中研院語言研究所”創(chuàng)立了《語言暨語言學》(Language & Linguistics,簡稱L&L),這是島內首個語言學專業(yè)學術刊物。
7.4.2《清華學報》
《清華學報》它是1924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刊行的漢學刊物,1955年在臺灣清華大學復刊,是較早的刊登漢語語法研究的刊物。
7.4.3《漢學研究》
《漢學研究》創(chuàng)刊于1983年,其收錄論文多為文學與史地類,也包含語言學等相關學科。
除此之外,語言學界比較有影響的雜志還有:《同心圓:語言學研究集刊》(臺灣師范大學主辦,2001年改版)、《臺灣華語教學研究》(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主辦,2001年創(chuàng)刊)、《臺灣語文研究》(臺灣語文學會主辦,2003年創(chuàng)刊)、《臺灣語言學期刊》(政治大學語言所主辦,2003年創(chuàng)刊)、《華語文教學研究》(世界華語文教育協(xié)會主辦,2004年創(chuàng)刊)等。
8.前景展望
臺灣地區(qū)漢語語法的研究大體上走過了三個階段:早期封閉型,自成一體;中期開放型,主要是跟歐美,尤其是美國語言學界聯(lián)系密切;后期則在“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基礎上,開始注重跟中國大陸語言學界溝通,并形成互動局面。
從臺灣漢語語法研究本身來看,不論是形式主義還是功能主義,都開始嘗試突破自身樊籬,汲取別家成果。一個重要特征是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漢語語法界的交流日益增強,主要體現(xiàn)為:(1)大陸學者積極熱情地參與在臺舉辦的學術會議;(2)臺灣地區(qū)學者不斷訪問大陸講學交流,也越來越多地在大陸的語言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3)大陸及臺灣攜手舉辦的語法會議增多。如“兩岸三地現(xiàn)代漢語句法語義討論會”已連續(xù)舉辦多屆;“第六屆現(xiàn)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于2011年在臺灣高雄義守大學舉辦,在此之后,兩岸合辦的學術會議不斷增多,學者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
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不僅會在語料庫等研究工具方面持續(xù)為語法研究帶來沖擊;同時從傳統(tǒng)看來需要用“語感”“統(tǒng)計”證明的語法問題,勢必會隨著算法的不斷精進而通過更精確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些變革勢必會幫助學者們明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分立,進而進一步消除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之間的語法學派壁壘,為兩岸漢語語法研究撥開更多迷霧。
[參考文獻]
曹逢甫1997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A].載臺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語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b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載臺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語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戴璉璋1976《詩經》語法研究[J].中國學術年刊.
——1979殷商造句法初探[J].語文學報(8).
丁邦新1978古卑南語的擬測[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干(第59本第2分).
董同龢1964鄒語研究[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董長志,齊鐵恨,何容1952實用國語文法[M].臺北:臺灣書店.
龔煌城1977古藏文的Y及其相關問題[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1980漢語、藏語、緬語元音系統(tǒng)比較研究[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3分).
何容1950簡明國語文法[M].臺北:正中書局.
李壬癸1973魯凱語結構[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
林玉山1982三十年來臺灣語法研究述評[M].福建論壇(5).
劉珊1951中國文法[M].臺北:華國出版社.
梅廣2003迎接一個考證學和語言學結合的漢語語法史研究新局面[A].載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fā)展[C].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邵敬敏2006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M].上海:商務印書館.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M].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2009語言與認知[M].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77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移位變形[M].臺北:學生書局.
——1978國語、英語、日語句法的對比研究:存在句、準分裂句與關系子句[J].臺灣師范大學學報(23).
——1998臺灣語言學的展望:兼談語言學的“國際化”“中文化”與“本土化”[R].臺灣語言學的展望研討會.
——2000日本語の“た”と中國語の“了”[J].元智人文社會學報(3).
——2000日語語法研究(三):新的語法概念與語法分析[J].淡江大學(1).
——2006臺灣南島語的層次和DP結構[J].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冊).
——2008 Functional extension vs. grammaticalization:A typological study of modification markers in formosan nominals [J].語言暨語言學(第9卷第4冊).
王仁鈞1967莊子(“於”字用法探究一至五)[J].大陸雜志(34)
魏培泉2006臺灣五十年來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述評[A].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C]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西槙光正(主編)1997臺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語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夏宗陶1962《論語》中“者”字探究(上、下)[J].大陸雜志(24).
徐富美1992藏緬語音節(jié)結構的研究[J].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第46號).
許世瑛1954中國文法講話[M].臺北:開明書店.
——1962談談《世說新語》中“見”字的特殊用法和被動句的幾種句型[J].大陸雜志(25).
余若昭1973《列子》語法研究[J].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7).
曾志雄1973史記語法研究——變換律語法初探[D].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詹秀惠1971《世說新語》語法探究[D].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淑敏2009漢、英、日復合詞的對比分析:分類、結構與衍生[J].臺灣語文研究(3).
張淑敏,湯廷池2000漢語與日語動貌詞表現(xiàn)的比較分析[J].第六屆華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張以仁1963從文法語匯的差異證《左傳》《國語》非一人所作[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第1分).
——1968《國語》虛詞集釋[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干(第39本第2分).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Chinese Grammar Studies in Taiwan of 70 Years
Wang Tao1,Shao Jingmin2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00,China;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rt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
Key words:Taiwan of China;Chinese grammar research;review;expectation
Abstract:The studies of Chinese grammar in Taiwan of China can be reviewed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diachronic sorting,periodization,representative figures,school evolution,research methods,etc. Review of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grammar in the seventy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history renders its achievements,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experience and lessons. It helps u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its research history,but also to find out references to compare each other's research,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cross-strait academic gramm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mmar in the new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