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輝 劉尚軍 王 沛
安徽省馬鞍山十七冶醫(yī)院普外三科,安徽馬鞍山 243000
乳腺良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乳腺疾病,約80%的乳腺腫塊為良性腫塊[1-2]。以往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主要手段多為開放性手術切除,通過術前超聲確定腫塊位置,于乳房腫塊上切開皮膚,直視下進行手術切除[3],具有切口較大,病灶定位不精準、對周圍組織損傷嚴重,術后乳房形變明顯、癜痕明顯等弊端[4]。近年來,真空輔助乳腺活檢(vacuum assisted breast biopsy,VABB)術逐漸應用于乳腺良性腫瘤的治療,在超聲引導下開展VABB術,具有病灶定位準確、手術切口小而隱蔽,手術創(chuàng)傷小、對乳房形態(tài)影響輕微等優(yōu)勢[5-6]。本研究對超聲引導下VABB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探究?,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安徽省馬鞍山十七冶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18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X 線鉬靶或乳腺超聲檢查顯示腫塊最長徑≤30 mm,乳腺影像報告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分級<4a 級[7];②術后病理學明確為良性腫塊。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障礙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嚴重疾病;②合并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③其他手術禁忌證。
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118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分為觀察組(67例)、對照組(51例)。觀察組年齡19~63歲,平均(48.81±6.39)歲;腫塊直徑4~30 mm,平均(17.28±4.11)mm;病程2~19 個月,平均(6.59±1.12)個月。對照組年齡18~65歲,平均(48.63±6.41)歲;腫塊直徑4~28 mm,平均(17.19±4.08)mm;病程3~19 個月,平均(6.61±1.1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美國GE 公司生產(chǎn)的Logiq E9 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10 MHz)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前超聲檢查,明確腫塊在乳腺中的大小、位置、數(shù)目、周圍血管情況等。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的方式進行腫塊切除,常規(guī)消毒、鋪巾、麻醉后,根據(jù)術前超聲結果標記腫塊位置,在接近腫塊的乳暈邊緣做一弧形切口,切口長度約為乳暈長度的1/2。分離各層組織后,沿乳管方向縱向切開乳腺組織,充分暴露乳腺區(qū)段,切除病灶組織后進行止血,清洗殘腔后關閉、縫合切口,加壓包扎。
觀察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采用VABB術進行腫塊切除,手術設備為美國SenoRx 公司EnCor 乳腺微創(chuàng)系統(tǒng)?;颊呷⊙雠P位,首先對患側乳腺部位進行常規(guī)掃查,確定手術切口位置。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超聲引導下將局麻藥物(20 ml 2%利多卡因+100 ml 生理鹽水+0.5 ml 腎上腺素)注射到病灶根部和穿刺通道中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選擇腫塊長軸方向距離腫塊約2 cm處進行穿刺,于穿刺點做一長度約3 mm的切口,在超聲引導下將7G EnCor 活檢針置于病灶深面包膜外,調(diào)整旋切刀頭、刀槽和病灶的位置關系,使病灶與旋切刀頭位于同一平面,通過超聲觀察旋切情況,連續(xù)多次旋切后直至腫塊在超聲屏幕內(nèi)完全消失。超聲反復探查確定無殘留后清理腔內(nèi)積血,退出穿刺刀頭后閉合切口,采用彈力繃帶包裹患側乳房24 h。
①比較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癜痕長度、住院時間,并于術后24 h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②記錄、比較兩組在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局部血腫、皮下淤血、皮下積液、切口感染等。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乳房畸形率、腫塊殘留率和原位復發(fā)率。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雙側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 <0.05);術后24 h 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癜痕長度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中僅有1例出現(xiàn)乳房畸形,乳房畸形率為1.49%;對照組中發(fā)現(xiàn)5例乳房畸形,乳房畸形率為9.80%,兩組畸形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45,P=0.042)。另外,對照組中發(fā)現(xiàn)5例腫塊殘留和4例原位復發(fā),觀察組中未見腫塊殘留和原位復發(fā)。
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是以往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常用手段,術中切口及出血量較大[8-9]。對于病灶較小或位置較深時難以準確定位,術中需切除較多的周圍正常組織以保證腫塊完全切除,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癜痕遺留明顯,乳房外觀發(fā)生明顯改變[10],影響美觀。VABB術融合了真空抽吸和旋轉切割技術,利用超聲引導準確定位病灶,進而制訂出最佳的穿刺點和手術路線[11-12],另外,旋切系統(tǒng)在超聲引導下直達腫塊部位并精準地對腫塊進行連續(xù)旋切[13],腫塊碎片在真空負壓狀態(tài)下吸出。VABB術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同時,可最大程度上避免切除病灶周圍的正常乳腺組織,可明顯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14-15]。本研究在超聲引導下采用VABB術對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行超聲引導VABB術治療的患者,其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癜痕長度均明顯短于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24 h 疼痛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患者。上述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比較,超聲引導下行VABB術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有利于術后創(chuàng)口的快速恢復,這可能與其定位準確、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較小的特點有關[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超聲引導VABB術治療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4.48%)明顯低于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患者(17.65%)。分析原因,超聲引導VABB術的切口長度僅有2~5 mm,術后切口無需縫合,對組織的損傷程度較小[18],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切口感染發(fā)生的風險。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對腫塊病灶的定位不準確,需要切除較多的周圍組織以保證腫塊完全切除,術中出血較多,容易形成血腫、皮下淤血[19-20]。另外,本研究還比較了兩組患者乳房畸形、腫塊殘留和原位復發(fā)情況,結果顯示,行超聲引導VABB術治療患者中發(fā)現(xiàn)1例乳房畸形,乳房畸形率為1.49%;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患者中發(fā)現(xiàn)5例乳房畸形,乳房畸形率為9.80%。另外,在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患者中發(fā)現(xiàn)5例腫塊殘留和4例原位復發(fā),行超聲引導VABB術治療的患者中未見腫塊殘留和原位復發(fā)。分析原因:①乳房畸形:超聲引導VABB術能夠盡可能避免切除腫塊周圍的正常乳腺組織,乳腺組織缺失較少,避免了術后乳房畸形的發(fā)生[21-22];②腫塊殘留、原位復發(fā):開放式手術在直視環(huán)境下進行切除,腫塊病灶位置較深、腫塊較小或術中出血較多時可能無法徹底清除病灶[23-24],超聲引導VABB術能夠對腫塊病灶進行準確定位,配合超聲引導能夠徹底清除腫塊病灶,盡可能地避免了腫塊殘留和腫塊復發(fā)的發(fā)生[25-28]。
總之,超聲引導下VABB術在治療乳腺良性腫瘤上效果較好,具有創(chuàng)傷小,腫塊切除徹底,術后恢復較快等特點,值得在臨床上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