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麗,邊 芳,趙 娟
甘肅醫(yī)學院,甘肅744000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fā)展,護理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已成為衡量護理教育、護理實踐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標志[1]。護理研究作為護理學本科生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進入研究領域,提高其科研能力[2]。但因護理研究內容富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等的特點,成為教師難教、學生畏學的課程。且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生源質量良莠不齊,導致護理研究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有研究開始關注提高護理研究教學質量和改進教學的方法,但多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歸納總結[3]。為了從學生角度了解影響護理本科生護理研究學習積極性的因素,探討促進其學習效果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甘肅某本科醫(yī)學院2016級369名護理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學校同一學期學習護理研究的2016級護理學本科生和2018級護理學專升本學生。排除標準:不愿參與本研究者。共納入363人(98.37%);其中4年制本科生330名(90.91%),2年制專升本學生33名(9.09%);男43名(11.85%),女320名(88.15%);漢族324名(89.26%),少數民族39名(10.74%);農村327名(90.08%),城市36名(9.92%);畢業(yè)后計劃直接就業(yè)215名(59.23%),讀研106名(29.20%),改行33名(9.09%),其他9名(2.48%);年齡 20~24(21.97±1.22)歲。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根據與往屆授課學生的交流和學生反饋信息以及在查閱資料等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護理研究課程評價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包括學生班級、性別、年齡、民族、生源地、畢業(yè)后計劃、指導教師學歷等;第二部分為學生對護理研究課程的認知和態(tài)度、影響學習積極性的影響因素等,問卷由22個條目組成,其中定性資料7個條目,包括學習護理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壓力、進行護理科研的困難、護理研究理論學習中最難的章節(jié)、護理研究實踐練習中最難的項目、提高護生科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教師能力需求。定量資料15個條目,定量資料采用5級評分方法,從“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計0~4分,問卷總分為0~60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習護理研究的積極性越高。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4,問卷信度良好。
調查前,護生已修完預防醫(yī)學、文獻檢索、醫(yī)學統(tǒng)計學和流行病學等相關課程,考核均已達到合格及以上水平。采用胡雁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護理研究》(第4版)[2]為教材。本科班級的護理研究課程設置在第5學期,兩年制專升本班級設在第3學期,共36個學時,其中理論課20個學時,實驗課16個學時。實驗課模擬研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即科研選題;文獻查閱及結果匯報;調查工具匯報;開題報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統(tǒng)計、分析及結果匯報;論文匯報;修改后的論文匯報。匯報以學生為主。護理研究課程評價問卷經測定信度良好后,上傳至問卷星,并設定好答題不全不能交、防重復填寫和填寫問卷所用時等功能,待護理研究考試結束后,統(tǒng)一告知學生在問卷星平臺以無記名的形式填寫,老師及時在后臺查看班級填寫問卷人數,通知學習委員督促未填寫學生及時填寫,保證問卷在1周內填寫完成。一方面避免現場填寫紙質問卷中出現的問卷被漏填、重復填和敷衍填以及數據錄入耗時耗力、易錯等現象;另一方面避免現場填寫問卷中,由于學生礙于教師在場和擔心對考試造成影響等的干擾,從而更好地保證問卷的填寫質量。
表1 本科護生學習護理研究積極性的單因素分析
經調查發(fā)現本科護生進行護理科研的困難前3位是“科研知識缺乏”(53.72%)、“科研意識缺乏”(25.07%)和“學習任務太重”(11.85%);護理研究理論學習中最難的章節(jié)排前3位的是“科研資料的整理與分析”(42.98%)、“護理論文撰寫”(19.01%)和“研究工具性能測定”(15.15%);護理研究實踐練習中最難的項目排前3位的是“數據分析與結果匯報”(51.79%)、“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2.40%)和“論文匯報”(11.02%)。為了提高護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師能力方面,護生希望“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護理專業(yè)教師指導”(57.02%)、“具有至少護理學碩士學位的護理專業(yè)教師指導”(29.48%)和“熟悉護理研究的公共衛(wèi)生學專業(yè)教師指導”(12.95%)。
提高護理研究教學質量應圍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展開,教師不僅需要深化護生對護理研究的認識,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更亟須通過改善影響學生學習護理研究的各種不良因素,增強護生學習積極性。
經調查發(fā)現,護理研究實驗課的指導教師為碩士研究生的護生問卷得分高于指導教師為本科者(P<0.05),且在“提升護生科研能力途徑”方面,57.02%的護生希望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護理專業(yè)教師指導。這就要求承擔護理研究課程的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參加課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豐富科研經驗。一方面能更加正確、全面地指導護生,另一方面也可為學生樹立榜樣,并發(fā)揮好榜樣的作用,通過榜樣教育來影響和感染護生,使護生積極主動地的老師學習護理科研[4]。
本研究結果顯示,“畢業(yè)后計劃讀研”“學習護理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認為“學習護理研究是有必要的”和“學習護理研究的壓力一般及以下”的護生,學習護理研究的積極性高。何倩等[5]的研究也表明,學生對課程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會影響教學效果。羅生全等[6-7]研究指出,學習壓力過重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損害學生身心健康,阻礙教育質量提升,但學習壓力與學習效能是相依相促的,必要的學習壓力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成長、成才所必需的。因此,教師應在課程的首次授課時向學生介紹清楚護理研究對護理學發(fā)展、今后就業(yè)及自我發(fā)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①每位本科護生畢業(yè)前都需要撰寫畢業(yè)論文,并通過答辯方可畢業(yè);②目前,部分醫(yī)院招聘時明確規(guī)定本科期間發(fā)表省級及以上論文者優(yōu)先考慮。通過以上介紹使學生能明確護理學專業(yè)對人才能力的要求,激發(fā)和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正確認識學習壓力,從而引導護生的學習態(tài)度由被動轉為主動,提高學生積極性[8]。教師也應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自我革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學習軟件平臺建設學生易看易學的網絡課程資源,如護理研究授課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建課后與醫(yī)學統(tǒng)計學授課教師合作,錄制數據分析視頻并上傳至護理研究課程相關章節(jié)中,供學生反復學習,攻克學生數據分析難關。
科學研究是衡量現代大學辦學水平、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標準[9]。首先,學校應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創(chuàng)造科研條件,加強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從而帶動學校的科研水平,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其次,學校還應制定學生校級課題并給予資金支持,以及鼓勵學生進行科研比賽,如科研選題賽、開題報告賽和數據分析賽等,從而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第二課堂方式,讓學生在科研實踐的磨煉中提升科研能力,最終實現“教學相長,人人參與”的良性循環(huán)。
劉紅艷等[10]隨機對14所開設護理研究的本科院校調查顯示,92.86%的學校將護理研究設置在大學三年級及以上年級,但劉紅艷等卻認為“大學三年級護生學業(yè)太重,學生沒有充足時間和精力參加課堂實踐,教學效果不佳,應將護理研究設置在大學二年級”。根據以往授課經驗,認為護理研究是將科研方法運用于護理領域的一門學科,其開設學期應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課程進程安排情況決定,但開設護理研究前,學生應完成預防醫(yī)學、文獻檢索和醫(yī)學統(tǒng)計學等相關課程學習,具備基本的科研思維和科研方法,同時還要學習過相關專業(yè)課程,如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等,使護生對專業(yè)知識有感性與理性的認識,這樣護生對教師授課過程中列舉的專業(yè)例子才能有深刻體會,明白護理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和方法,才能激發(fā)護生對護理科研的興趣和對專業(yè)未知的探索精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