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艷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江蘇 淮安 223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生機制可能是新生兒肺發(fā)育不足或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缺乏[1]。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機械通氣治療可大大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死率,是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是一類脂蛋白,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維持肺泡容量穩(wěn)定、阻礙肺泡毛細血管中液體向肺泡內(nèi)濾出等作用[2]。為探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輔助機械通氣對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血液指標及肺功能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0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進行對照研究,現(xiàn)將相關內(nèi)容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患兒男27例,女23例,平均胎齡(31.3±1.4)周,順產(chǎn)23例,剖宮產(chǎn)27例,出生平均體重(1.6±0.3)kg,出生窒息2例;觀察組患兒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齡(31.4±1.1)周,順產(chǎn)25例,剖宮產(chǎn)25例,出生平均體重(1.7±0.4)kg,出生窒息3例。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分娩方式、出生體重、出生窒息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符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患兒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此研究。(1)納入標準:①出生日齡≤1 d;②需要行機械通氣;(2)排除標準:①重度窒息;②合并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膈疝、腭裂等先天性畸形的患兒;③合并有新生兒溶血、嚴重感染的患兒;④休克或中途退出治療的患兒;⑤臨床資料不全的患兒。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保溫、監(jiān)測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穩(wěn)定等。其中對照組給予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設置參數(shù):呼吸頻率:40~60次/min,氣道峰壓:15~25 cmH2O,氣道末壓:3~5 cmH2O,吸入氧濃度:40%~80%,吸氣時間:0.3~0.5 s,當患兒肺部癥狀消失,血氣分析結果正常后撤機;觀察組患兒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的同時,給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固爾蘇,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生產(chǎn))治療,用量為100 mg/kg/次,當患兒肺部癥狀消失,血氣分析結果正常后撤機。
密切監(jiān)測并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的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pH值等指標。觀察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包括:潮氣量、功能殘氣量。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機械通氣、給氧及住院時間。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前動脈血氧濃度、pH值以及二氧化碳分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動脈血氧濃度和pH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二氧化碳分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60 47.2±6.1 75.6±7.6 49.5±5.8 30.7±5.5對照組50 47.6±6.5 60.6±7.9 49.7±6.2 38.5±5.4 t 0.356 8.282 0.124 7.312 P 0.536 0.000 0.456 0.000組別 例數(shù)氧分壓/mmHg pH值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60 7.10±0.07 7.29±0.09對照組50 7.11±0.06 7.21±0.07 t 0.142 5.682 P 0.763 0.000組別 例數(shù)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潮氣量和功能殘氣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mL)
表2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mL)
組別 例數(shù) 潮氣量 功能殘氣量觀察組 50 286.3±95.6 128.9±156.3對照組 50 243.5±90.2 90.6±112.6 t 6.356 8.214 P 0.000 0.000
觀察組患兒機械通氣、給氧及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治療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機械通氣時間/h 給氧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50 56.2±11.3 7.5±1.6 11.3±2.6對照組50 75.6±15.3 14.6±4.6 18.9±5.3 t 7.263 14.035 8.036 P 0.000 0.000 0.000
一部分新生兒,尤其是早產(chǎn)兒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不足,導致肺泡無法張開,呼吸末肺泡萎縮,導致新生兒不能正常呼吸,從而出現(xiàn)呼吸困難、缺氧等癥狀,進而導致呼吸衰竭,嚴重者可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3-4]。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生率與胎齡、體重存在負相關[5]。此外,選擇性剖宮產(chǎn)所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風險約為3%[6]。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以保暖、保持呼吸順暢、氧療、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控制心力衰竭等治療方法。常規(guī)治療方法在改善呼吸困難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長期療效較差,不利于預后。而單純的機械通氣治療易導致患兒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包括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氣壓傷等[7]。
本研究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輔助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結果顯示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輔助機械通氣治療組患兒治療24 h后動脈血氧濃度和pH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肺功能相關指標包括潮氣量和功能殘氣量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機械通氣、給氧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同機體自身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效果相似,能夠促進肺功能恢復,并有利于清除吸入物。還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改善肺泡萎縮狀態(tài),恢復正常肺功能[8]。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的過程中,機體需要一定反應時間,在快速改善呼吸困難癥狀方面有所欠缺。機械通氣治療能夠維持患兒在吸氣和呼氣末正壓通氣,對塌陷肺泡有撐起作用,增加患兒氧合能力,從而提高肺部功能,并能快速改善臨床癥狀,保證患兒生命健康。機械通氣聯(lián)合肺部表面活性物質(zhì)治療更有利于發(fā)揮藥理作用。
綜上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輔助機械通氣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血氣指標,減少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