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奎
三難加一
在撫順市望花區(qū)南郊,地標撫順西露天煤礦盡顯滄桑,一度,它見證了幾代煤礦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光景。但與昔日不同的是,低矮破爛的棚戶區(qū)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柏油路,以及一棟棟干凈整齊的黃白相間板樓,楊柳婆娑、鳥語花香,長椅上坐著幾位耄耋老人,偶有孩童繞膝玩耍。
“50平方米,大樓房!”2006年,王盛福一家告別了棚戶,搬進了現(xiàn)代化社區(qū)。每每談起生活的變遷,他們都很激動。
在撫順,如王盛福家一樣的古城子棚戶區(qū)居民約有16151戶,3萬人口。古城子棚戶區(qū)是遼寧省集中連片最大面積的棚戶區(qū),包括古城社區(qū)、五老社區(qū)、晶花社區(qū)、東立社區(qū)、盤北社區(qū),總面積為86萬平方米,235棟居民住宅樓。其中,古城社區(qū)是當?shù)嘏锔男聟^(qū)中最大的社區(qū),自2006年成立之后,有搬遷居民4727戶,11873人。
如今,在古城社區(qū)主樓一層,有個袖珍展覽室,20世紀80年代的茶壺、臉盆、收音機作為“古董”陳列其中,墻上張貼的老照片中,低矮破敗的棚戶房屋和雜草相伴,昔日的滄桑依稀可見……
“20世紀50年代末是煤礦行業(yè)最輝煌的時期,古城子蓋起工人新村,一趟趟的紅磚瓦房整齊漂亮,令人羨慕。改革開放后,礦里增蓋了一些新房,可因欠賬太多,顧及不了太多,漸漸地,古城子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再后來,百年礦山資源枯竭,企業(yè)陷入困境,大批工人下崗,這里就更沒有人問津了?!毙煨阆闶?000年撫順市第一批招聘上崗的社區(qū)黨總支書記,一晃,她已在古城子從事社區(qū)工作21年,但棚戶區(qū)的舊貌始終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里。
沒到古城子前,在樓房長大的徐秀香對環(huán)境差是沒有概念的。
棚戶區(qū)里沒有排水管道,只有9條挖得很深的排水溝,即使冬天上凍,臟水還得倒,狹窄的街道很快就被水溝里凍出的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小冰山填滿?!?600多戶居民,僅有旱廁12個,早上上廁所得排隊,上班的不得不天亮前就早早上完。每個旱廁外又都是垃圾場,一到冬天,12個旱廁外就凍出垃圾冰山。旱廁年久失修,若趕上下雨下雪,上廁所還得打雨傘。到了春天,漚了近半年的淤泥開始發(fā)酵,酸臭味熏得人直吐,就得趕緊組織黨員義務勞動……”到古城社區(qū)工作后,徐秀香就沒穿過高跟鞋和裙子。
這里還地勢低洼,不少人家都是地窨子。比如居民曹春穎家,要下9級臺階才能進入屋中。因為地勢洼,各家在雨季時都把門口墊得高高,以防雨水倒灌??蛇@樣一整,問題就來了:水往低處流,門口墊得低的人家就灌水了。因你高我低,常常是幾家混戰(zhàn)吵群架,有的還因此記下了仇。
難的還有吃水。過去鋪就的自來水管線腐蝕嚴重,經(jīng)常跑水,一跑水就得停水維修,停水成了家常便飯。管子維修起來要一天甚至幾天,人們不得不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吃。
三難之外還有一難,那就是住房難。幾十年歲月彈指一揮,這里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要結(jié)婚,于是不得不接出許多耳朵房。在過去,一個家庭多有四五個孩子,原來的小院最多能接兩個“耳朵”,這使得年齡小的孩子即便結(jié)婚了,也只能與父母一塊擠在老房中。當時在棚戶區(qū),許多家庭都是一對老兩口和兩對小夫妻同居一室。但大多時候,則是因為住房難,許多小伙子談不成對象,光棍多成了這里一大辛酸特色。
“沒在這住過,很難想像這的居民有多困難。改革開放后,有點兒能耐掙了錢的都搬走了,留下來多是弱勢群體?!毙煨阆慊貞?,10多年前,大部分社區(qū)都安上了閉路電視,她便跟礦里有線閉路臺溝通,結(jié)果人家來調(diào)研,1600戶中僅有80多戶同意安裝,其他居民因閉路收費而不同意,此事不了了之。一直到2005年,這里依舊沒有閉路電視。
鏟車來了
21世紀初,這里的困境驚動了中央。
2004年12月4日,國家十部委在撫順礦務局煤都賓館召開棚戶區(qū)改造調(diào)研會議,撫順市選派12名代表參加,徐秀香是其中一位。會上,徐秀香如實匯報了古城子地區(qū)居民居住及生活情況,會場鴉雀無聲。
“我不知從哪冒出來那么大膽兒,一股腦把苦水都倒了出來?!苯酉聛淼娜兆?,有關(guān)棚改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2005年6月20日,古城子棚改動員大會召開。6月25日,一輛輛鏟車轟鳴著開進了窯地社區(qū)(現(xiàn)古城社區(qū)),昭示著一個改變古城子歷史的偉大時刻終于來臨。
居民眼看著鏟車開進來,仍不相信這是真的,一時間“在這蓋樓房,不賠死才怪”“誰信呀!交了擴大面積款,開發(fā)商一拍屁股跑了,跟誰要錢去”……懷疑和擔心喧囂塵上。但沒過多久,看清這是真刀真槍的棚改了,居民又歡天喜地起來。就這樣,80萬平方米,萬余戶的拆遷過程僅用了3個月,創(chuàng)造了被人們稱之為“撫順速度”的奇跡。
棚改棚改,改是重中之重。
“住戶原有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就還原多少平方米,如果原面積不足最低標準,差額面積每平收600元,另外再想擴大面積每平收920元。”徐秀香坦言,棚改政策體現(xiàn)了國家對老百姓的真切關(guān)懷。
以前住在18平方米棚戶房的低保戶王滿紅,日子過得十分困難?;剡w時,王滿紅選擇了差價最低的45平方米一居室,但還是難以湊齊一萬元費用,一家人急壞了。讓王滿紅沒想到的是,她家還是如期領(lǐng)到了鑰匙。原來,根據(jù)低保戶和特困家庭的實際情況,撫順房管局對她家采取了緩交費用的政策,即什么時候有錢了再交,不影響入住。住進新居后,王滿紅開始還擔心承擔不起住樓房的費用。好在撫順市規(guī)定,棚戶區(qū)低保戶家庭物業(yè)費免交、水費減半、取暖費只交20%,算下來每年只需繳納四五百元?!巴耆艹袚闷?,這樓房咱住得起!”王滿紅高興地說。
那時的撫順是遼寧省棚戶區(qū)面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04年末,撫順市共有各類棚戶區(qū)81片,共有居民9.6萬戶,31.8萬人,占城市總?cè)丝诘?2.4%。如此龐大的棚戶區(qū)居民群落,如果長期不改造,建設和諧撫順就是一句空話。為此,在中央、省領(lǐng)導的大力支持下,撫順市從2005年開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棚戶區(qū)改造工程,當年即拆遷棚戶區(qū)125.13萬平方米,開工建設188.48萬平方米,完成60萬平方米的安置住宅樓。
作為撫順市的“一號工程”,棚戶區(qū)改造還采取了以政府為主導的運作模式,市、區(qū)兩級政府分級負責,市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負責籌措資金、制定政策、編制規(guī)劃、指揮協(xié)調(diào)和培訓人員;各區(qū)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承擔拆遷組織、工程建設和回遷安置工作。
縱觀遼寧,從2005年3月16日開始對集中連片棚戶區(qū)進行改造,短短不足兩年時間,全省已有120萬居民告別了吃水難、行路難、取暖難、如廁難的棚戶區(qū),搬進了新樓房。全省5萬平方米以上棚戶區(qū)改造任務已全部完成,1200多萬平方米棚戶區(qū)已經(jīng)被6300余座、總計1931萬平方米的新樓房所取代。
走,領(lǐng)鑰匙去
15年前的秋天,對古城子棚戶區(qū)13萬戶居民來說,是一生中最難忘的季節(jié)——2006年9月26日,望花區(qū)古城子棚戶區(qū)8000戶、3萬多名居民翹首企盼的新住宅樓拔地而起,113棟、43萬平方米的住宅樓全部配戶,居民喜上眉梢。
王盛福、王盛祿老哥倆是建國前就參加工作的西露天礦老工人,王盛祿還是礦里連續(xù)多年的勞動模范。20世紀30年代,老哥倆的父親用扁擔把他們從山東挑到了撫順。那時,古城子還是一片荒草地,父親蓋了間干打壘的土坯房,待哥倆長大成人后,父親又領(lǐng)著哥倆蓋了兩間干打壘房,供哥倆娶妻生子。王盛福育有三男一女,王盛祿育有四男一女,轉(zhuǎn)眼間,孩子們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于是,三代20多口人生活在原本不大的小院里,擁擠不堪。且這個小院已有七八十年歷史,是危房中的危房。
“老頭子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住樓房,如今,我和兒女們幫他還愿了。我要給他供上一壺好酒?!蓖跏⒏5睦习檫煅手f。2005年,全家人看著年邁的干打壘被鏟車推倒,流下眼淚,這眼淚有對故居的留戀,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歡喜和憧憬。
“住了大半輩子地窨子,過日子像演地道戰(zhàn)似的。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與地窨子相比,真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啥也不說了,沒有黨和政府,天上哪能掉餡餅?!辈艽悍f看著被推平的9級臺階,哽咽道。
親歷這場巨變的徐秀香感觸最深。“26日那天,古城子棚改工程竣工典禮暨交鑰匙儀式在新社區(qū)廣場舉行,當我從市領(lǐng)導手中接過代表千家萬戶的金鑰匙,眼淚奪眶而出?!?/p>
典禮結(jié)束,徐秀香與居民進入新社區(qū),眼淚也灑了一路?!斑@里是9級臺階曹春穎家,那里是老王家的小偏廈,這是臭水溝,那是旱廁……”細數(shù)往日的低矮破爛變成寬闊的柏油路和一棟棟干凈整齊的黃白相間板樓,徐秀香停了下來,擦著眼淚說:“天翻地覆這個詞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從生活中感受和理解它含意的人并不多,咱今兒就體會到了,這不就是天翻地覆嗎!走,領(lǐng)鑰匙去?!?/p>
“領(lǐng)鑰匙了!領(lǐng)鑰匙了!”人們歡呼著。那天晚上,慶祝喬遷新禧的鞭炮聲像一首雄渾的交響樂,在古城社區(qū)的上空久久回蕩。
新家、新社區(qū),帶給居民的不僅僅是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
“把球傳給我!”在撫順八中的塑膠操場上,孩子們正高興地踢著足球。古城社區(qū)最漂亮的就屬這個地方了。棚改過程中,撫順市斥資在原西露天礦中學的基礎上新建起這所集中學和小學于一體的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現(xiàn)代化的塑膠操場,每年都在增強的師資力量,讓這所學校近年來聲名鵲起。
“棚戶區(qū)時期,社區(qū)登記失業(yè)率有80%,短短6年,眼見得越來越少?!毙煨阆闾寡裕瑩犴樖型ㄟ^引企業(yè)、建市場,為回遷到棚改新區(qū)的失業(yè)居民提供了大量崗位,還提供了一批公益性崗位。
“女兒常對我說,媽媽,咱們已經(jīng)有了新家,我一定考上讓你滿意的大學?!闭f起這些,王滿紅忍不住紅了眼圈。家境困難的王滿紅并沒讓女兒放棄古箏彈奏這個愛好,學校老師也十分照顧,多年來不收她女兒的學費。
“有了新社區(qū),我也有了新目標?!本用窕籼纪诵萸笆堑V區(qū)的文藝骨干,當年他組織的秧歌隊、腰鼓隊遠近聞名。退休后在棚戶區(qū)里蝸居的他,幾乎忘了自己的文藝特長。古城社區(qū)建好后,他和許多居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社區(qū)的中心,政府還專門建了一個上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他又有用武之地了。
傍晚時分。剛吃完晚飯的居民正悠閑地溜達著。文化廣場上,鑼鼓喧天,近2000名居民正開心地唱著、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