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璐
北京文化胡同24號,李大釗先生的故居。五月一個雨后初晴的下午,古樹蔥郁,胡同安靜,我走進這座小院兒。這里是1920年到1924年李大釗先生和家人居住過的地方。進入院兒門口,一位白衣黑褲、氣質(zhì)優(yōu)雅的女士便做起講解,起初以為她是故居講解員,進到院子里,長凳上站著幾位白衣長衫的青年朗誦,一下子回到了百年前那個覺醒的年代。
朗誦者退去,觀眾在木凳落座,“講解員”也坐在了觀眾席。一場沉浸式話劇其實早已開始,原來這位女士是《播火者》劇中的講述人。觀眾被悄悄帶入了話劇,帶入了故事營造的場域。
十年前,作家蘭寧遠編劇的原創(chuàng)話劇《父親·李大釗》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十年之后,西城區(qū)第一文化館又將這部作品改編成了沉浸式話劇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搬到李大釗故居演出。
該劇導(dǎo)演楊地、馬力達以新銳的藝術(shù)思想投入導(dǎo)演編創(chuàng),用新的戲劇形式講述了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經(jīng)歷,講述了那段歲月。沉浸式話劇近幾年在中國受到歡迎,它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觀演方式,觀眾可以全方位融入戲劇環(huán)境,身臨其境。《播火者》就是這樣,把觀眾帶回了歷史,帶回到百年前這個發(fā)生過許多故事的院落。
這是一座三合院,北房三間均有隔斷,東間是李大釗、趙紉蘭夫婦的臥室,中間是堂屋,女兒星華住西間。東廂房三間,是兒子葆華和親友及臨時來人的住所。西廂房三間,是李大釗的書房和會客廳。院中有兩棵海棠樹。
故事在小院兒里上演,共產(chǎn)黨早期許多活動在這里醞釀,思想在這里閃光。李大釗時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傾其所有編輯《新青年》,全心投入撰寫文章,積極行動組織馬克思學(xué)說研究會,傳播共產(chǎn)主義思想,參與共產(chǎn)黨的早期創(chuàng)立,解救革命者,面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恐嚇和迫害他從未畏懼,在監(jiān)視與追捕中沒有停止思考和行動。
仿佛真實地進入人物生活,我們看到李大釗和毛澤東、陳獨秀的交往,看到妻子趙紉蘭對他的擔(dān)心和默默理解支持,看到他在海棠樹下彈琴教孩子們唱《少年先鋒隊隊歌》,看到共產(chǎn)黨北京支部成立前后更加忙碌的李大釗……也看到了革命者閃光的靈魂和對親人、朋友深摯的愛。
李大釗被捕就義時還不到38歲,他是孩子們記憶中那個忙碌的父親,是妻子深愛的守常,是學(xué)生敬仰的大釗先生,是革命同志心中無私無畏的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
劇中有一段朗誦:“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fēng)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边@是李大釗寫下的文字,他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詮釋。這聲音回蕩在小院里。麻雀掠過海棠樹的枝頭、這生命的絕響、屬于五月的陽光和風(fēng)、那扇一次次被推開的家門、被革命者踏過的石板……一切都和從前一樣吧。我們在歷史的深處重逢。沒有大劇院的燈光音效布景,卻有觸摸真實歷史的心靈震撼。
話劇最后,觀眾全體起立,和劇中人物一起面對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從每個人的眼神中,都可以讀出信仰的光輝,神圣凝重。從故居的院落走出來,穿過胡同,走上繁華熱鬧的大街……每條路上都和你重逢,每一縷陽光都有你的力量,每一張幸福的笑臉都綻放在你為之奮斗的今天,偉大的革命先驅(qū),播火者,這盛世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