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帶有著時代的印記。
100年前,一艘紅船載著10余個年輕人,在嘉慶南湖的碧波中,為新中國點燃星星之火。100年后,一艘“神舟”飛船搭乘3名航天員,從額濟納草原起飛,向星辰大海駛去。從1921年到2021年,劈波斬浪的南湖紅船與奔向宇宙的神舟飛船遙相輝映,傳承著信仰的力量。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年。百年風雨兼程,中國人探索的精神從未改變。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接連升空,從炎熱的濱海小鎮(zhèn)到蒼茫的大漠戈壁,載人航天的喜訊傳遍神州大地。
抒寫航天強國,文學不能缺席。千百年前,白居易發(fā)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鼓呼,這是歷代文人富于歷史使命感的集中概括,也是當代作家承擔起“時代歌手”的重大職責。本期紀實專欄“鑄劍春秋”與“前沿報告”均圍繞中國空間站任務展開描寫,紀實文學《天和之路》全景展現(xiàn)載人航天走過的這些年,其中的艱辛與輝煌、守望與探索都印刻在了那片遼遠的星空之中?!讹w向空間站》聚焦本次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出征太空的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普通卻不平凡,在中國航天史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說航天員是耀眼的明星,那么每一份托舉航天員飛上太空的力量都是光芒的一部分?!哆b遠的牽掛》記錄了一群飛天背后的“無名英雄”——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航天員在天上的吃穿住用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們早已親身測試了成百上千次。本期還推出了兩篇航天典型人物紀實文章,《鄭永煌:追夢航天》和《鄧小軍的0號夢》都是在茫茫戈壁中用信念與堅守為自己的夢想作答。
我國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歷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但無論遭受多大挫折,中國航天人始終保持著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總能找到生長的方向,一如中國革命,在先驅者的前仆后繼下,最終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本期慶祝建黨百年專欄回望血與火的崢嶸歲月,歌頌那些在山河飄零的華夏大地上負重前行,以自身化作點亮長夜燭火的革命英雄。說到英雄楊子榮,便繞不開《林海雪原》中曲波刻畫的那個智勇雙全、有勇有謀的形象,而本期文章《楊子榮:行走在歷史迷霧中》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英雄的方式,在歷史的遺物中尋找細節(jié)的真實,拋開藝術的修飾,英雄的形象少了些傳奇,多了些可親。散文《江山如此多嬌》在老一輩共產黨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回顧黨史?!稏|方巨響》向“兩彈一星”元勛張愛萍、鄧稼先、于敏致以敬意,在詩歌語言的流動中,英雄的面孔仿佛依舊鮮活?!冻跣陌倌?成果輝煌》描繪神州大地盛世基業(yè),向黨的百年華誕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何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