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澤
如何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涉及一系列問題。如,“六大”要素市場如何科學排序?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市場如何安排?資本市場要不要把“非標資本”涵蓋進去?技術市場如何與知識產權合并進行?數據要素如何處理好“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如何彌補管理要素(企業(yè)家)市場的欠缺?各個市場應把握哪些要害問題?下文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關于生產要素市場的理論順序,現在普遍是把土地市場放在第一位,筆者更傾向于把勞動力市場放在第一位。這與筆者的“人本經濟學”思想有關。雖然別的生產要素也從不同側面涉及人的發(fā)展問題,但勞動力市場更直接、更密切。勞動力市場建設,在實踐中可以把握以下三個著力點。
第一個著力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傳統(tǒng)戶籍制度束縛人的積極性、阻礙勞動力的流動,使城鄉(xiāng)就業(yè)人員有身份的區(qū)隔?,F在仍然存在這種“二元”結構。其實,這不只是“農民工”的稱呼問題,更是制度問題。大約兩億九千萬“農民工”進城以后,沒有完全解決戶口問題,直接影響其工作和生活,如買房、買車、孩子上學以及分享城市社保福利等。
怎么樣讓勞動力能夠自由流動?下一步要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還公民以遷徙自由。
第二個著力點: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渠道,解決平等就業(yè)問題。現在就業(yè)存在一些歧視,比如身份歧視、性別歧視等,此外,到一些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就業(yè)還有某些壁壘。應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渠道,建立健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克服“就業(yè)歧視”和某些壁壘問題,做到公開招聘、公平競爭。惟其如此,才能夠使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
第三個著力點:完善勞動技能評價制度。勞動技能,它的價值怎么評價?應該發(fā)揚1984年“莫干山會議”選拔參會代表秉持的精神:“以文選人”,“英雄不問來路”。今天要真正把勞動力市場搞活,就要打破條條框框。如果清規(guī)戒律太多,有很多有為的青年被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給束縛住了。要完善技術工人的評價選拔制度,真正給底層勞動者提供一個上升通道,這是勞動力市場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盡管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財富之母”,但是與勞動力市場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相比,還是建議把土地要素市場放在第二位。這里的要害是什么?
第一個著力點: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第二個著力點:產業(yè)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工業(yè)也好,服務業(yè)也好,都要有一個產業(yè)用地的市場供應體系,其方式包括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以及作價出資入股等。
第三個著力點: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存量用地與農民家庭有直接關系?,F在土地存量流動不暢通,造成要素效率低下。因此,要把閑置的、僵化的土地盤活,使那些低效的土地高效運轉起來。
兩億九千萬農民進城了以后,有些宅基地在那荒著。宅基地怎么搞活?怎樣才能發(fā)揮這些地的潛力?看到最少的數據估計,空置的宅基地大約有3000萬畝,《中國農村發(fā)展報告》(2017)顯示,全國的空心村“閑置宅基地綜合整治潛力”約1.14億畝,包括一些閑置的整個院落。
怎么樣搞活宅基地?用“三權分置”這個思路。如果農村的宅基地能夠得到盤活,將充分發(fā)揮土地的效益,有利于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一是完善股票市場。這是一個基礎制度。現在股票市場包括主板、科創(chuàng)板、中小企業(yè)板、創(chuàng)業(yè)板和全國中小企業(yè)股份轉讓系統(tǒng)(“新三板”)。
二是債券市場(包括各種債)。
三是產權市場。俗話說的“產權市場”(屬國資委的中國產權協(xié)會聯(lián)系管理)起源于1988年,最初稱企業(yè)兼并市場。1995年筆者主筆出版的《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曾專門論述了此類產權交易市場的理論與運作問題。當前,在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仍需要發(fā)揮此類產權市場的作用。此類產權市場到現在發(fā)展到多少家了?全國200多家。它應該放到哪里?筆者和產權市場界的朋友主張放在資本市場之內。因為,在筆者看來,“此類產權市場是一種非標的資本市場”,雖然它與資本市場還有點差距,但在發(fā)展資本市場時,應一并考慮進來健全完善。
第一個著力點:激活技術產權的激勵。怎么激活?注意技術產權與很多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的“血肉關聯(lián)”。單位的科研人員、各類專家在職務發(fā)明方面的知識產權如何清晰界定?其中給單位界定多少?給科研人員個人界定多少?近年因界定不清出現了一些產權案件。
筆者在《廣義產權論——中國廣領域多權能產權制度研究》中曾寫道:“還應將這部分‘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分配給具體創(chuàng)造該‘知識產權的技術人員。也就是說,由單位集體所有的‘知識產權,其股份也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該單位所有,另一部分由技術人員持有?!?/p>
下一步,要確立并且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不僅意味著對科研人員“財產權”的承認和激勵,而且意味著對科研人員“人格權”的尊重和新的解放。
第二個著力點:嚴格實施非職務成果的知識產權界定。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要進行試點,“非職務成果”的知識產權如何界定得更清晰、更準確?品牌(包括品牌內的技術配方)是很有價值的。搞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的可以以現金作資本,有的可以用品牌投入。品牌就是知識產權,有技術含金量,應進行界定量化:評估、作價、折股。
第三個著力點:激活中介服務的活力,把技術市場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對接起來。要建立技術轉移中介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大學應設技術經理課程,從而逐步建立中國自己的“技術經理人”隊伍。
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是新生事物,值得探討。
第一點:準確把握數據的范圍?!皵祿钡姆秶茖W把握,扭轉狹隘的“數據觀”。確立數據不僅僅是統(tǒng)計部門為宏觀調控提供的數據,而是國家(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公眾(自然人)等各行為主體以及自然界客體,在互聯(lián)網上或者互聯(lián)網下提供的全部信息的總和,不可簡單化。
第二點:探討“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兩條紅線之外的“數據雙軌制”。筆者認為要時刻守住兩條紅線:一條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機密數據紅線,另一條是涉及“公民隱私”的機密數據紅線。應制定“數據安全法”來確立數據安全的保護制度,不允許利用數據危及“國家安全”或利用數據損害“公民隱私”及對人進行控制。
據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整個社會來說,將來中國的數據是在排除“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之外“雙軌運行”的。第一條軌:免費向社會大眾、各行業(yè)提供的公共信息(“國家安全”以外);第二條軌:企業(yè)或事業(yè)單位法人的有關信息、公民的有關信息(“公民隱私”以外)等。
第三點:從產權角度建立數據權利體系。從與要素市場化配置相關的產權角度來說,數據只有在實操和使用中才能產生價值,它涉及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交換等過程。復雜在哪里呢?從產權來看,數據權利體系很不清晰、很不完整。
現在有關文件已經明確開列上述五大市場,但是,沒有正式把管理要素(企業(yè)家)市場列入市場體系之內,有點遺憾。怎么樣才能發(fā)揮中國成千上萬管理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議補上管理要素(企業(yè)家)這個市場。
黨的十六大報告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都列入管理要素。現在,中國完善管理市場是“很迫切”的問題(不是“不迫切”),而且面臨著“諸多新問題”(不是“沒有新問題”)。例如,不少人仍然“錯把經理當官員”,認為國有企業(yè)經理是任命的,不應該由市場來配置。
我們能不能理出個頭緒來?例如,在中國特定條件下,國有企業(yè)的管理者可由組織來考核鑒別,某人適不適合當管理者,資格由有關組織來掌握,可以發(fā)“資格證書”,沒有資格證書的人就不能進入管理者市場,有資格證書的人可以進入管理者市場。民營企業(yè)的管理者更應該自由進入。經過市場平等競爭,由企業(yè)董事會來聘用,即在大框架內還是應該由市場來配置。